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五四运动80周年来临之际,许多人都在回忆新文化运动及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伟大革命运动的情景。五四运动,既是一次爱国政治运动,又是一次文化思想运动,它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转折点。从此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到新民主主...  相似文献   

2.
宁波是我国近代史上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一百多年来,宁波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为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反动统治进行了不屈不挠、义无反顾的英勇奋斗。正因为如此,当五四运动浪潮波及宁波后,宁波人民再也无法平静。国家危亡、民族耻辱驱动着宁波人民的爱国之心,从学生到店员,从工人到各界群众,犹如甬江怒潮,奔腾向前,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今天,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缅怀宁波先辈在五四运动中的丰功伟绩,继承他们的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我们精神文明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宁波学生首先响应五四运动当巴黎和会上中国…  相似文献   

3.
五四运动是以国家独立、个性解放和中国的现代化为旨意的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运动,是百年中国现代化运动的一个意义深远的历史转折点,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对现代中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鉴于此,学术界对五四运动史的研究长盛不衰。据初步统计,仅1996年以来发表...  相似文献   

4.
赵玉霞 《理论学刊》2001,(3):115-116
五四运动的爆发不是偶然的 ,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闯将们的摇旗呐喊声中爆发的 ,没有五四新文化运动就不会有五四爱国运动的大爆发。五四运动积淀着深深的文化内涵 ,这内涵是几十年启蒙思想者奔走呼号、矢志不渝为之奋斗的结果 ,是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民主与科学”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本文试图从思想的角度追寻五四运动爆发的深层次原因。一、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的历史脉络五四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是长期思想启蒙的结果 ,是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的结果。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经历了一个长期的、痛苦的演变过程。 1 840年的…  相似文献   

5.
五四运动是20世纪初叶中国发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从此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五四运动无论是作为一场爱国政治运动,或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还是一场文化革命运动,都对此后半个多世纪的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毛泽东同志对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从多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在政治上是以前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在文化上“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同时,“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又准备了五卅运动和北伐战争”,可以说,如果没有五四运动,中国的现代史或许要重  相似文献   

6.
田培良 《实践》2011,(7):42-44
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并逐渐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1920年夏到1921争春,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等地以及赴日、旅欧留学生中相继成立。  相似文献   

7.
齐卫平 《学习月刊》2009,(22):120-120
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一个半世纪的中国近现代史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1840年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无论是进行改良、革命还是改革,都对中国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康梁维新派的改制浪潮.到孙中山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的爆发,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对五四运动历史地位与意义的评价,是与中国革命进程和中国革命理论的发展相联系的。中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坚持从中国革命的客观实际出发,把握五四运动评价的正确方向:从早期革命运动中将五四运动的历史评价同"国民运动"联系起来,发展到将五四运动与中国民族革命运动联系起来,再到抗战时期形成全面系统的评价理论,并最终形成了新民主主义五四观。这种新的理论范式,引导了日后五四运动研究走向,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中,瞿秋白对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贡献是巨大的,他是中国20世纪20至30年代先进文化的杰出代表。在他短暂的36个春秋岁月中,撰写了500余万字的论著,始终站在中国先进文化的潮头,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和成果的积累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标志性人物。从1919年五四运动至1935年6月瞿秋白牺牲,其间共16年,这16年正是中国共产党为推进五四以后中国文化的转型期的起始阶段,瞿秋白在这个时期的文化活动,为五四以后中国文化的转型和新文化的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所谓文化转型,就是…  相似文献   

10.
胡警月 《世纪桥》2009,(1):79-80
九十年前的五四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历史机遇。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探求有了广阔的前景。但在五四运动之前的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各个阶级的仁人志士已经开始走上了对西方先进文明的学习和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11.
目前,研究毛泽东的著述很多,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从文化观念角度来研究毛泽东,还是一个薄弱方面。因此,本文拟从这一角度来考察毛泽东的文化观及其科学实践。一、为什么要研究领袖人物的文化观许多理论问题和社会现突问题之深入研究,都有赖于文化研究来说明。考察一下中国近代史,我们就会发现,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从十一届王中全会到当今的现实,都没有超脱文化的反思和文化的研究。这说明,文化研究的意义已远远超过文化本身。那么.对领袖人物做文化观念的研究其意义就更为深刻。l·对领袖人物做文化观的研究是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2.
80年前,即1919年5月4日,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为导火索,爆发了五四运动。北京学生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前仆后继,要求北洋军阀政府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维护国家主权。这一爱国热忱立即得到全国各地学生、商人、工人的响应。从天津到广州,从上海到成都,...  相似文献   

13.
金冲及 《党史纵横》2011,(11):22-24
关于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转折点,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界线,它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用法。狭义的是指1919年5月以巴黎和会中的山东问题为导火索的五四爱国运动。广义的是指从1915年《新青年》杂志创刊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到1920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夕这么一段历史。通常大家讲五四运动,指的是广义上的概...  相似文献   

14.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革命的任务落到了无产阶级身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由之展开。在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的今天,在新世纪的曙光即将来临的时刻,重温前人这段奋斗、探索的历史,是很有意义的。一、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的广泛传播,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早在19世纪末,中国人就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开始接触到马克思的学说。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都曾对马克思的学说做过零星的介绍。然而,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当欧洲的…  相似文献   

15.
《新长征》2013,(7):65-65
<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  相似文献   

16.
党的创立时期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准备阶段。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到一九二○年八月上海党的发起组产生以前。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工人阶级独立登上政治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和阶级基础。第二、组织阶段。从一九二○年八月到一九二一年七月党成立之前。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基础上,各地出现了早期共产主义组织(即共产主义小组)。这些早期共产主义组织的出现,从组织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准备。  相似文献   

17.
发生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既是一场震古烁今的思想启蒙运动,又是一场波澜壮阔的爱国政治运动。这一运动对我们整个国家、民族以及中国社会现代化历史进程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以往任何历史事件都无法比拟的。冉冉岁月流逝,八十年的时光匆匆而过。但是,五四运动所揭示的思想主题仍然影响着中国的现在以至未来,今天的人们仍然怀着极大的兴趣研究和探寻五四运动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适值五四运动80周年之际,带着对这一伟大运动的追忆和缅怀,记者采访了我国著名五四运动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静如。记者:八十年前爆…  相似文献   

18.
邢浩 《北京党史》2007,(4):24-27
研究概况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问题,史学界曾在一个长时期中习惯于将1919年的五四运动作为开端。1939年5月,毛泽东肯定了这个观点。他在《五四运动》一文中说:五四运动“表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9.
五四运动8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而这些巨大变化,都与思想解放运动有着密切关系。20世纪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以五四运动为发端的。80年后的今天,正处于世纪之交。在这样一个时刻纪念五四运动,对五四运动和本世纪思想解放运动的历程进行若干反思,将...  相似文献   

20.
《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书,是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的。一部分是胡绳为接续《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主持撰写的另一部学术著作《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一编,题名为“五四运动后中国政治的新格局”;另一部分是胡绳为撰写这部学术著作与参加执笔写作者的十次谈话的记录稿。本书记录了胡绳对这一历史时期诸多问题长期研究、审慎和深入思考的成果,是他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思想遗产。本文对这部书作了概括的介绍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