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地方自治在培育公民自治精神、实现民主政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的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却充分暴露出我国在地方自治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日本在地方自治制度建设上成功的经验为我国地方自治制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村民自治受到国家制度设计、基层政府诉求及乡村社会基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代表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村民自治实践样态最显著的特征是"富人治村";而在中西部大部分的普通村庄,村民自治实践却呈现为"维持会"的状态。"富人治村"和"维持会"皆具有合理性同时又存在诸多方面的困境及隐患。为了实现乡村的"善治",村民自治应在基层政府转型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村级民主制度建设并积极推进协商式治理。  相似文献   

3.
胡刚  严海燕 《人民论坛》2014,(32):54-56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保障。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价值与功能使其具有推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完善的作用。基于此,政府要健全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相配套的参与制度,引导和帮助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提高自治水平,提升基层群众的理性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从而通过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来推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4.
陈兆旺  唐睿 《理论月刊》2012,(8):179-184
亚里士多德公民自治思想是对当时古希腊诸多城邦政治实践的理论回应。其公民自治的含义就是具有公民身份的城邦公民"轮番为治"。亚里士多德的公民自治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公民自治的主体是所有具有公民资格的公民;客体是城邦公共事务;实践平台是公民城邦共同体;实践方式是直接民主。而亚里士多德的公民自治的实现必然要面临以下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公民自治的前提条件是公民财富与实力;公民自治对公民能力与公民教育的要求;公民自治所需的制度框架与公民精神基础;如何平衡公民自治与法治的张力。亚里士多德的公民自治思想也遗留下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小国寡民导致"阶级立法"使得公民自治面临持续的冲击;人治与法治的张力;囿于城邦政治单一的公民自治结构;过分强调公民能力,而造成其与公民自治体制的张力。  相似文献   

5.
公民治理理论虽源于西方国家,但以公民为中心的制度设计理念与我国基层的村(居)民自治都是基于人民主权理论,因此公民治理的精神应运用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以人民主权为政治权力合法性唯一来源的现代国家所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治理,即党组织领导下的村(居)民自治,就是人民群众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依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权利,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自治活动中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相似文献   

6.
史云贵 《人民论坛》2014,(14):24-27
公民治理理论虽源于西方国家,但以公民为中心的制度设计理念与我国基层的村(居)民自治都是基于人民主权理论,因此公民治理的精神应运用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以人民主权为政治权力合法性唯一来源的现代国家所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治理,即党组织领导下的村(居)民自治,就是人民群众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依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权利,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自治活动中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相似文献   

7.
居民委员会作为我国城市基层民主建设中最主要的组织形态和活动载体,其在维护基层治安。实现社会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伴随着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城市基层民主建设的推进,居民委员会在促进城市基层治理方面呈现出功能式微,其合法性和有效性也面临挑战。应从回归居委会的自治功能、构建多元合作共治模式、培育公民与精神等方面采取措施,完善城市基层自治。  相似文献   

8.
今天在中国文学中出现的网络文学和青春文学迅速发展的新格局,一方面是新的消费意识和新的公民意识结合所产生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受众和作者基于自助文化紧密合作的结果.这当然更是整合后的"公民消费者" 带来的新的精神生活样态.它极大地拓展了文学的空间,也为文学在"新世纪文化"历史条件下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协商民主: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商民主"是"参与民主理论"的最新发展,是实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协商民主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着内在的契合性,表现在合法性、合理性、程序性等方面。发展协商民主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因此应该从国家制度、基层政治、社会自治三个层面发展协商民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0.
论优化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制度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环境形塑着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发展。从当前来看,对城市基层社会组织影响最大的制度环境主要包括:"重控制、轻培育"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重制度建构、轻社会基础"的社区自治制度;"欲迎还拒"与"不信任"的城市社区文化。这些环境的合法性激励与资源性激励均不足,制约了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发展。优化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制度环境,应端正官员态度,明确政府责任;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加强培育力度;完善社区自治制度,夯实社会基础;创新城市社区文化,塑造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1.
新加坡在建国后能够在全民中形成价值共识,实现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原因就在于其确立了以国家精神、民族精神为核心的国家文化特质,文化特质的形成模式具有鲜明的国家特点。作为地域互为近邻、文化一脉相承的邻国,新加坡依靠理念指引、官员带动、制度保障、社会合作的文化发展模式值得中国借鉴,尤以培育国民精神为灵魂、以政德官德建设为指引、以法律法规为依归,以开放合作为动力的文化建设经验为中国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所发生的经济、社会变迁推动着我国乡村治理结构的转型,也催生了村民自治这一新型的基层民主制度。在村民自治这一制度架构下,一种基于治理理念的新型农村社会治理模式成为可能,即以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制度为核心,以村务公开为制度保障,通过培育具有自主治理性质的乡村社团组织,发掘传统乡村社会的文化资源,将制度创新与本土资源的发掘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公民诉讼代理弊端的考量,2013年《民事诉讼法》对公民诉讼代理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这种限制违背了实事求是和法制统一的立法原则,阻碍了公民诉权的行使。诚然,公民诉讼代理需要规制,但这种规制不能矫枉过正、因噎废食,违背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14.
银行法应当区分为银行私法和银行公法,私人自治是其中的基本原则,银行法许多规范都表现了私人自治原则。通常所提及的国家监管原则只不过是私人自治原则的补充。  相似文献   

15.
协商民主中的公共治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复兴之后兴起的协商民主理论与现代公共治理的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逻辑性。协商民主的研究视角使我们看到公民社会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以及公共利益、美德等价值观对现代公共治理的重大意义。引入协商民主理论,倡导公共治理中的对话与协商,公民参与意识与积极的公共精神,可以促进政府与公民、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在公共治理中的良性互动,由此也将促进协商民主与善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蒋辉 《桂海论丛》2010,26(5):121-124
公民参与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种实现形式,其重要性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我国民族地区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明显落后于其他地区。目前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制度还不完善、参与意识不强、参与渠道不畅、民主观念并未深入人心等问题特别突出。要提高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水平,必须加快民族地区公民思想观念的转变,扩宽公民参与的渠道、途径和方式,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并制定和完善民族地区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制度。  相似文献   

17.
边疆多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平 《思想战线》2006,32(5):65-73
我国的边疆多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面临着与其他地区不同的问题,主要包括民族区域自治、执政党的建设、政府的职能转变和能力建设、决策机制、权力运行机制、基层政权建设、政治文化建设、政治稳定等重大问题。边疆多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就是要着力解决这些问题。相应地,边疆多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的成效也取决于这些问题解决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该文选取了现代社会中一个小范围且典型的事例——城市社区,试图探讨在现代城市社区中共同体及其精神存在的必要性,并通过分析临港新城主城区的各个社区所具有的多方面特质,寻找培育共同体及其精神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9.
社会公德,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素质。作为祖国未来希望的大学生,更应具有良好的公德素质。加强大学生公德教育,应从加强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社会责任素质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入手。  相似文献   

20.
对基层一线党代表发挥作用进行体系建构,就要着力关注其原则建构、方式建构、困境建构、路向建构等基本层面。基层一线党代表发挥作用,需要遵循坚持党的领导、增量化稳步推进、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等基本原则,通过联系党员群众、提交重要提案、开展视察调研、列席党委会议等综合方式实现。基层一线党代表发挥作用面临着思想认识、能力素养、有效行权、制度安排等方面的困境问题。推进基层一线党代表发挥作用就要从“提高思想认识、强化教育培训、健全制度体系、加强日常管理、完善行权保障”等方面定位其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