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3) 黎族打柴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贤武 《新东方》2008,(8):F0002-F0002
打柴舞是海南黎族民间最具代表性的舞种,黎家也叫“跳柴”,黎语叫“转刹”或“卡咯”。打柴舞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起源于古崖州(今三亚市)黎族丧葬活动。古代黎族村寨有一丧法叫“旱赛”,即人死后入殓停棺若干天后才入土为安。  相似文献   

2.
孙文刚 《今日海南》2013,(10):34-35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是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间。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其中,海南省有9项人选,即崖州民歌、儋州调声、黎族打柴舞、临高人偶戏、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黎族钻木取火技艺、黎族三月三节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  相似文献   

3.
黎族民间音乐传承的现状考察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厚宇 《新东方》2012,(1):31-36
黎族民间音乐传承处于衰微状态,乡村城市化使黎族民间音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功能丧失导致传承断裂。增强黎族人文化自信心,发挥代表性传承人作用,强调对未纳入非遗名录的黎族民间音乐的保护和发挥非代表性传承人作用是黎族民间音乐传承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舞蹈,尤其是民间的舞蹈,常常是劳动者对自己日常的劳动动作,进行提炼加工,并结合着自身古老的文化艺术传统,创造出自己喜闻乐见的优美舞蹈艺术。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舞蹈文化,既是民族独创的,又体现了借鉴和相互影响的痕迹,海南黎族民间与菲律宾乡村竹竿舞,即表现了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竹竿舞的艺术法规,表现了同一个文化圈内,不同地域之间,暨有共通的艺术特色,又保留了各自的地方色彩这样的艺术通则。海南竹竿舞,是黎族人民的传统舞蹈,有着古老的黎族文化意蕴。“竹竿舞”又称“打柴舞…  相似文献   

5.
与百越其他族群相比,女性文身是黎族文身的一个突出特征.今天学术界研究也主要集中在黎族女性文身上.并进而在探讨黎族文身起源、文化蕴意、社会功能等相关问题研究中都认为黎族文身具有女性特征.但事实上.黎族文身是从古百越传承下来的,男性也曾经盛行文身,从汉代开始受汉文化的影响,黎族男性文身习俗才逐渐减弱.因此,主要探讨历史上黎族男性文身情况以及减弱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王哲波 《前沿》2011,(21):158-162
黎族文化在进入21世纪后,越发呈现出文化传承的困局;文章将从黎族自身、国家及"地球村"三个层面来对黎族文化传承之现实意义进行初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保护传承、教学传承、竞技训练传承、社会休闲健身传承、城市化传承、市场产业化传承是海南黎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模式;而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地位、加强民族体育文化理论研究、保护其原生态的“活化石”、走创新传承发展之路、结合全民健身挖掘传统体育娱乐项目等为海南黎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新东方》2019,(2)
黎族的岁时节日,是黎族土地崇拜的伴生物。黎族的岁时节日非常繁杂,且同黎族土地崇拜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衍生了各式各样、内容相当丰富的禁忌。这些禁忌主要来源于黎族的自然宗教信仰和生产生活经验总结,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有适时生产和维护节日气氛的功能并融入黎族的节日习俗,是黎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但其又有迷信和伪科学成份,具有它内在的社会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新东方》2019,(4)
在悠远的文明发展进程中,黎族人民创造了独特绚烂的文化。黎族先民创造的人类繁衍神话、始祖神话和文身传说,与黎族传统的节庆习俗、祖先崇拜和文身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保留和传承着黎族古朴的民俗文化,同时也体现出黎族传统文化特有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0.
《今日海南》2016,(4):2-3
正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是海南民族地区一年一度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2006年,海南黎族"三月三"节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多年发展,"三月三"已成为传承和弘扬海南黎族苗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民族地区经济成就、促进商贸旅游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盛会。2016年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主会场设在素有"养生天堂"之称的白沙黎族自治县。节  相似文献   

11.
《新东方》2020,(2)
詹贤武先生的近著《黎族文化主体性问题研究》是一部研究海南黎族文化方面的力作。作者从黎族文化本体论、黎族文化主体性描述和黎族文化发展论三个方面对黎族文化主体性问题进行深入探寻,对提高黎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保持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提升黎族文化的影响力,促进黎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该著不仅在海南地方学的学术上有继往开来、深入发展的贡献,而且为海南黎族文化建设、海南特区经济社会发展、自贸港建设提供了决策上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黎族织锦大量出现"人形纹"不得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黎族民间和学术界有不同观点。从祖先信仰这一角度,认为黎族织锦"人形纹"深受黎族民间信仰特别是"祖先信仰"这一文化因子的影响,是这一民族心理和原始宗教观念的外在反映,从现实的功用看,对祖先的追忆往往是氏族人群调整社会关系、加强族群、群体认同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有利于团结血缘共同体和识别外族的作用。织锦纹样成为保存和传承民族信仰以及民族心理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他者了解一个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涂刚鹏  陈思莲 《前沿》2010,(19):140-143
海南黎族原始宗教信仰已经渗透到黎族人民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成为研究黎族必须着力探讨的重要内容之一。黎族原始宗教信仰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崇拜;其形成原因也是纷繁芜杂,有自然根源、认识根源、心理根源和社会根源;其基本特征表现为原始性、习俗性和坚定的虔诚性。探讨这些问题,对于进一步深化对黎族的认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海南省琼中县的黎苗族有其民族特色的庆祝方式。近年来,政府方面越来越注重"三月三"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宣传。琼中通过深入挖掘传承黎族苗族文化,探索出独具特色"农+文+旅"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到来。  相似文献   

15.
杨显 《新东方》2013,(4):54-57
黎族神话产生和发展的根源问题是神话理论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根源的寻找不在遥远的天边,它深深根植于我们社会人间。自然原因、自身原因和社会原因是黎族神话产生的三大根源。  相似文献   

16.
王献军 《新东方》2013,(5):21-24
黎族男性文身是整个黎族文身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它处于一个次要的地位,但也不能不提及。本文从古代黎族的男性文身、民国时期的黎族男性文身和1949年以后田野调查中的黎族男性文身三个阶段纵向探讨了整个黎族男性文身的历程,并和黎族女性文身进行了简单的比较。  相似文献   

17.
胡彩娟 《新东方》2012,(5):47-49
村落是黎族生产生活最重要的空间载体,也是学术界研究黎族发展的重要对象。当前黎族村落研究正处于新的大发展时期,呈现出研究内容广泛、研究方法丰富、理论基础趋向多元等总体特点。下一步应更加重视村落经济社会的“变迁”研究,以此窥见整个黎族的发展变化,而此研究主要涉及研究目的、研究思路、研究样本、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等五个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8.
幸福观是人生观系统中有关人生幸福问题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五指山地区作为中部少数民族的聚居地,黎族妇女在当地占有相当的比例,他们的幸福观不仅关系着个人身心健康发展,关系到五指山地区和谐家庭的建设,还可以为海南黎族妇女的正确幸福观提供借鉴。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及走访等方式,调查黎族妇女的幸福观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引导途径。  相似文献   

19.
甘奇 《传承》2011,(23):64-65
黎族神话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作为最原始的叙事文学,黎族神话从侧面向我们展现了原始社会黎族先民的生活状况和自然环境,从黎族神话的创世说、人类起源说、洪水神话、反抗自然灾害神话等几个方面来阐述黎族神话和中原地区神话之异同。  相似文献   

20.
杨莉川 《新东方》2013,(5):25-29
黎族是一个生活在海南岛上能歌善舞的民族。黎族传统舞蹈丰富多彩,渊源流长,久盛不衰。文章探讨了黎族传统舞蹈的起源,并分析了黎族传统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