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作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和世界文化格局的巨人,邓小平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滋养,邓小平理论的“中国特性”正反映了邓小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肉联系。邓小平领导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从根本意义上说,是要使中国历史从传统社会的文化背景中走出来的民族文化的自我变革与发展。在把中国推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十分重视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他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正确区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正负面效应;二、确立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中对待传统文化的理论原则;三、邓小平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观点,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文化理论的发展,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跨世纪的指导作用。一邓小平理论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传统之中,它表现为邓小平理论在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宋银桂 《求索》2008,(5):93-94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既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同时也抓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与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均贫共富观念的契合,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文化背景、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最终胜利的重要保证。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概括.既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也反映了邓小平对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之关系的透彻理解,且具有长远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简洁刚劲朴实无华──浅谈《邓小平文选》的语言风格赵汉春学习《邓小平文选》,主要是学习和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宣传工作者来说,还可以从中领略到邓小平同志那独特的语言风格,精彩的表达形式,这对于改进文风,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大有好处。邓...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理论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这个理论的产生和形成,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有没有关联?我认为有关系。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中道政治则是其一。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作一点探讨。一、邓小平的知识背景及与中道哲学传统的可能联系邓小平生于1904年8月。从邓小平的求学经历和革命生涯可以看出,大致有三大知识系统可能对他产生影响。一是西方自由主义政治传统。这是西方社会的主流价值系统和政治理念,民主、宪政、公民权利都是它的衍生物,这正是戊戌以来包括“五四”…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实践的、现实的意识,对语言力量产生的源泉和根据进行哲学探讨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类会议和讲话中的语言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重要实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融合,形成了风格独特的"习式风格",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习式风格"语言体现了人民性和大众性的统一、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学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蕴含着巨大的理论和实践力量,是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体系的重要实践,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和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领导权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在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毛泽东思想与共产国际及苏联、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这将有利于学生更明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7.
杜德章  张晓东 《前沿》2004,(3):11-13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各个阶段 ,无不彰显出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的务实本性、入世精神与中道原则构成了邓小平理论最根深的基础。综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 0多年来的成功实践 ,要真正搞清邓小平及其理论的历史地位及价值 ,就不能不关注其自身的历史文化渊源 ,考究传统文化对其深层次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国外汉学界邓小平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动态评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近年来海外汉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在充分掌握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国外这一领域的研究动态给予了简要评介。  相似文献   

9.
思想风格是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在思想方法方面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风度和品格。邓小平是本世纪中国产生的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深入分析和研究他的思想风格,对于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邓小平的思想风格突出表现为“四个统一”。一、继承性与创造性的统一继承前人但并不拘于前人,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是邓小平最基本的思想风格。这突出表现在:在思想理论方面,他重新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10.
叶洪  TrevorHay 《求索》2010,(7):44-46
本文从中国文化建设和外语教学史上的"体用之争"出发,结合时下保护中国文化的呼声,论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探讨了建立既能保护中国语言文化传统,又能吸收外国语言文化精髓的"跨文化第三空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品格、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的总和,是中华民族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发展过程的文化积淀。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任何学派所无法比拟的。研究儒学的价值观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我们建设先进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今年8月22日是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为纪念和缅怀一代伟人邓小平,北京大学日前隆重召开“邓小平与当代中国和世界”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和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众多研究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近百人参加了研讨会。围绕会议的主题,与会的国内外学者就邓小平的生平、思想和业绩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从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和国际战略等不同视角回顾总结了邓小平对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进步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评价了邓小平及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揭示了邓小平与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关系。研讨会…  相似文献   

13.
刘妍君 《湖湘论坛》2009,22(3):16-17,32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提倡“和”思想,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它对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五四文学革命作为一场语言运动 ,因其思想、思维、观念、精神的实质性变革而起到了巨大的社会历史作用。“文学”“革命”从词源学和语义学意义上而言 ,是假道日本 ,取法欧洲 ,又缘于中国。它们只有在现代汉语的语言体系中才能获得充分的现代意义。“文学革命”既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学)的断裂 ,也不是对西方文化(学 )的移植 ,他是中西文化 (学 )结合而产生的独立的、自足的、崭新的个体 ,具有元文化性质。五四文学革命的革命性最深刻地是表现在它的语言上。文言与白话并非对立关系 ,它们应是同一母语下的互化、互补关系。重口语轻书面语 ,重白话轻文言 ,在今天应该得到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5.
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深厚的人民情怀。这种人民情怀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以贯之的主题,来自于丰厚的实践经验,同时又赋予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共富共享的时代特征,熔铸了习近平总书记扎根基层、关注扶贫和亲民朴实的语言风格等个人特点。一、浓厚的文化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浓厚的人民情怀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民本  相似文献   

16.
张志芳 《前进》2013,(10):47-48
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可以追溯到他在革命战争年代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论述。如1941年邓小平就提出,我们必须“在文化上主张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华民族解放的文化”。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得到进一步的丰富。而邓小平系统、完整性的文化建设思想,是在他领导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这一思想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从1977年邓小平复出至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着重从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上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作了阐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萌芽阶段;二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召开,这一时期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集中体现为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核心,对改革开放条件下的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思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形成阶段;三是从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至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邓小平结合新的实践与新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深入与丰富阶段。  相似文献   

17.
张昊雷 《长白学刊》2021,(3):143-149
双重继承法指的是在圆融和合批判继承和抽象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方法。在双重继承的过程中,批判继承和抽象继承是逻辑先后的关系而非时间先后的关系,是共通互补的关系而非相互排斥的关系。双重继承法既能保持文化自省精神,又有力地回击了否定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倾向。通过双重继承法可以充分继承和科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并赋予其时代意义,使之与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相契合,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了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坚持双重继承法有助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8.
吴育林 《求索》2007,(2):147-149
天人关系或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和最基本的问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包括儒学和道学基本上都主张天道与人道、天和人是一致的、和谐统一的,并从人的主体性和天的自然性(或无为性)等不同的角度对“天人合一”的命题进行论证,用以解释说明社会政治和人际间关系应有的法则,蕴含着无穷精奥的治世智慧,对中国当代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工具理性、文化精神导向、化解矛盾的普世性方法论和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等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史文光 《前沿》2001,(11):42-44
邓小平同志的文化建设理论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即从中国的现实出发 ;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成果 ;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思想和文化。这一理论十分重视道德的地位和作用。邓小平的文化建设理论 ,对在当前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的伟大方略和治国原则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邓小平关于文化建设要立足于现实与“以德治国”邓小平指出 :“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 ,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 ,都是我们的立足点。”(1 ) 实事求是 ,一切从中国的现实出发 ,与…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深土厚壤。邓小平在继承和批判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用“德教为先”的思想来确定德育的首位,用“义利双修”原则来指导当今我国的文明建设和文明进步.把内圣外王与党的建设与个人德性修养联系起来,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立在更坚实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