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咏梅 《世纪桥》2010,(1):46-48
柳永写了大量羁旅行役的作品,这在柳词中是艺术成就最高的部分。其这部分作品或写临歧离情,或写凭栏凝思,把他一生所"谙尽"的"宦游滋味"曲折委婉地表达出来。其中《八声甘州》抒写了被萧瑟秋景所触发的羁旅之愁与思乡之情,曲折地透露出词人矛盾痛苦的内心。此词写景层层铺叙,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抒情细腻深婉,穿插想象,曲折有致。  相似文献   

2.
<正>章铜胜在12月22日的《羊城晚报》上撰文说,清人项鸿祚在《忆云词丙稿自序》中说:"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项鸿祚将写词为文视为人生的无益之事,并以之来充实自己的有涯之生,似乎有点心不甘情不愿。一个"遣"字,也道出了其中的凄婉之情。相比之下,明代的董其昌要洒脱得多。他结念泉  相似文献   

3.
<正>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陕北初识胡耀邦,到五六十年代任用胡耀邦主持共青团中央工作,毛泽东一直十分赏识器重胡耀邦,并曾多次给予他谆谆教诲。可以说,毛泽东对胡耀邦既有导师之情,又有知遇之恩。即使到了晚年,胡耀邦仍然对毛泽东的关怀、教育和培养充满感激之情。  相似文献   

4.
“当代文化愚公”李公涛,是开封中国翰园碑林创建人,又是一位著名的书法艺术家。他在篆、隶、楷、行、草书方面的书法造诣都很高,尤其擅长草书。他书写的岳飞的词《满江红》气韵生动,神采飞扬,大有张旭、怀素之风,赤诚之情,充满字里行间。“怒发冲冠凭栏处”几字,仿佛一位怒目而视的将军;  相似文献   

5.
薄一波与彭德怀的友谊,是长期并肩战斗的战友之情,是可以推心置腹的莫逆之交。一薄一波与彭德怀初次见面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不久。不过,在此之前,长期在白区工作的薄一波对彭德怀就有一种仰慕之情,知道他能征善战,是红军的著名将领。因为国民党的报纸经常有他的名字,并把他同朱德、毛泽东以及黄公略一起称为“朱毛彭黄”,这说明彭德怀是令敌人胆战心惊的英雄。  相似文献   

6.
徐薇 《学习月刊》2011,(6):46-47
《花间集》收录温庭筠词66首,除少数几首可解为羁旅行役之作外,大半描写闺情。可以说,温庭筠是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专力在词中刻画女性的作者。温词中的女性形象有其隐晦不明之处:是实有其人还是虚拟假托?  相似文献   

7.
朱长英 《理论学刊》2006,(10):123-124
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南宋词人。曾自编词集名《霜花腴》,后人以其号称之为《梦窗词》。梦窗词今传有340余首,以其声之协律婉转、色之奇葩异彩、味之芬芳如花、笔之腾天潜渊、情之深挚沉邃而“缒幽抉潜,开径自行”[1](P354),成为南宋词坛上堪与辛弃疾、姜白石鼎足而三的词家。世人对梦窗词的关注与评价自南宋便已开始了。南宋赵闻礼编选的《阳春白雪》、黄升编的《中兴以来绝妙词选》以及周密辑的《绝妙好词》均选录了不少梦窗词篇目。与梦窗同时的尹焕序梦窗词云:“求词于吾宋,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四海之公言也。[”1](P345)可…  相似文献   

8.
<正>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陕北初识胡耀邦,到五六十年代任用胡耀邦主持共青团中央工作,毛泽东一直十分赏识器重胡耀邦,并曾多次给予他谆谆教诲。可以说,毛泽东对胡耀邦既有导师之情,又有知遇之恩。即使到了晚年,胡耀邦仍然对毛泽东的关怀、教育和培养充满感激之情。东东征征归归来来的的初初次次交交谈谈胡耀邦出生于1915年,毛泽东比他大22  相似文献   

9.
罗丹曾讲 ,艺术就是感情。作为纯文学的词 ,尤其如此。在我国古代灿若群星的词人中 ,李清照堪称为情圣。综观她的词 ,无论是表现少年的天真活泼 ,还是反映初嫁的夫妻温情 ;无论是抒发别离的绵绵情思 ,还是展示晚境的凄凉悲苦 ,都渗透着一个“情”字。她专于情 ,深于情 ,笃于情 ,比任何一个词人都更集中、更艺术地表现了执着的爱情及深沉的爱国情 ,她用手中的笔 ,展示给我们一个情真、情深、情纯的情感世界。一  词原是酒宴上供乐妓咏唱以助娱乐的歌辞 ,所谓“递叶叶之花笺 ,文抽丽锦 ;举纤纤之玉指 ,拍按香檀。”(欧阳炯《花间集》序 )这…  相似文献   

10.
作为政治家,江泽民对音乐艺术有着深厚的素养.他善于借助音乐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来表达对祖国的赤子之情,对师友的怀念之情,对亲人的眷恋之情.在一些国际场合上,他还善于用音乐来增加互信,促进友谊.他对音乐这门艺术的一生挚爱与娴熟运用,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艺术修养和生活趣味,而且表达了他的人生情怀和品格追求,更展现了他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如何加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充满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1.
正毛泽东是作诗填词的高手,在他的诗词中,有不少关于气象的句子,如风、雨、雪、霜、雾、红霞、彩虹、夕烟等,但写得最多的是"霜"与"雪",可谓情有独钟。在他生前定稿的正编42首诗词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修订重印),写"霜"的词有5首,写"雪"的诗词有8首,共占总数的四分之一还多。毛泽东诗词中的"霜""雪"与历代文人墨客不同,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觉和意境,提升了诗词的境界,丰富了诗词的内容,增添了诗词的磅礴之气,远远超越了古人,给读者以宽阔的想象空间。尤其是以观察雪景的吟唱之作《沁园春·雪》,更是绝美至极,成为古今诗词中难得的精品,也由此引发国共两党一场诗词大战。  相似文献   

12.
刘耀东 《学习月刊》2013,(20):56-57
《现代汉语词典》将情境一词解释为…情景、境地”。我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将情境释义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情境教学在我国古代早就有之.孔子的“相机教学”就是情境教学的真实写照。古代《列女传.母仪传》中记载的“孟母三迂教子”、“断织教子”的故事也是情境教学的典型范例。在国外.最早在教育学意义上运用…情境”一词的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他提出了思维起于直接经验情境的观点.并将情境列为教学法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宋代爱情词与文人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词以言情见长,而爱情词又在宋词中占了极大的比例。这些爱情词有着丰富的内涵,它们不仅表露了真挚的男女之情,而且折射着宋代文人的心灵深处,寄寓了文人人生的失意与个人的身世之感。  相似文献   

14.
正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人们深切思念的一种反映,许多人通过梦境来展现自己的思念之情。毛泽东思念故乡之情有"别梦依稀咒逝川"的诗句,鲁迅思念母亲之情有"梦里依稀慈母泪"的诗句。而作为开国少将的李中权,经常思念他牺牲的父母兄妹,曾写有"多梦萦绕夜夜"等诗句,反复表达他那无限凄苦的思念之情。李中权,四川达县人。解放前,在家乡蒲家场上小学五年级时,老师张爱萍(地下党员)经常向他们讲述革命道理,给他看列宁的《论两  相似文献   

15.
笔者采访原新华社社长穆青时,他告诉了我们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下面就是他的叙述:我们写焦裕禄的文章是在1966年初。焦裕禄的事迹,我已经在新华社里做过报告,大家听了都很感动。但这篇文章是否可以发表,怎么发表,我不敢做主。因为那个时候正是“文化大革命”前夕,人们已经被搞得有点紧张了。这篇文章里,我们担心的是两件事情,第一个,是兰考的灾荒敢不敢写,困难时期没饭吃、逃荒,这个事情敢不敢写?我是大胆地把它写出来了。不写困难,不写灾荒,焦裕禄的事迹、精神就写不出来;写了这些就是暴露黑暗面。但我还是大胆地写了…  相似文献   

16.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之间海正生离开我们已有一年多了。可我对他的深刻印象并未因时间的磨洗而变淡,他的音容笑貌仍然时常出现在我的梦中,我总渴望再与他做一次倾心交谈。虽然我曾饱含深情写过介绍他事迹的通讯并分别发表在《光明日报》和《共产党人》杂志上,也表达了我对他的崇敬与怀念之情,但仍觉意  相似文献   

17.
大学毕业后,小张被分配到县委办公室做秘书。夏主任告诉他,在写作上要多向老张请教,老张是老秘书,文字功底深,文稿一经他修改,往往有画龙点睛之效。因此,小张对老张很敬重,不论写报告、总结还是写讲话稿,草稿每每要先请他斧正,老张也从不推辞谦让。几番之后,小张发现老张之“文字功底”云云也技止此耳,如自己原稿中若有“上级决策正确”之语.老张则在“正确”前加上“十分”一词;将“还有一定差距”中的“一定”改为“小小的”等等。于是,小张对老张渐有不屑之意。  相似文献   

18.
李大钊临刑前没有发表演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中共中央要为李大钊烈士陵园立一块碑,撰写碑文的任务就交给胡绳。在讨论初稿时,有老同志提出,李大钊英勇就义时,讲过一段非常感人的话,为什么不写入碑文呢?胡绳听过意见后,就让他的秘书白小麦去问李新和我,问问他们的文章为什么都不写这段话?白小麦来问我,我告诉他不写这段话的原因是没有根据。白小麦随后又查了有关档案、会议材料,也没有找到可靠的根据。最后,碑文没有写上这段话。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与他的世纪(1898—1998)》一书是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女士写的周恩来传记。该书作者在周恩来生前曾多次采访他;在周恩来去世后满怀对他的崇敬之情,广泛搜集资料,并走访许多有关人士,经多年努力,写成该书。书中以生动的笔触,翔实的史料,向读者介绍了周恩来伟大的一生。此  相似文献   

20.
1957年《诗刊》创刊,毛泽东把他创作的、包括《沁园春·雪》在内的十八首旧体诗词,交由《诗刊》发表。《沁园春·雪》在《诗刊》创刊号上正式发表后,一时注家蜂起,写了许多诠释文章。着重是对毛泽东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地点及其有关的史实作了一些阐释。从20世纪50年代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许多注家写的有关这首词的史实考证,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一些说法:毛泽东这首词是1945年在重庆写的;毛泽东1945年9月6日,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津南村看望柳亚子时,书赠柳亚子;毛泽东把这首词书赠柳亚子后,第二天《新华日报》上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