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明朝有两位清正廉洁的官员,可称楷模。一位是杨溥,另一位是范理。宣宗时,杨溥任宰相。他的儿子从老家湖北到京城看他。路遥知人力。杨公子过千山,涉万水,最后顺利抵达目的地,拜见父亲。杨溥问儿子:"这一路上,很辛苦吧?"杨公子答道:"不太辛苦。一路走来,都有当地领导亲自接待安排,住的是星级宾馆,吃的是山珍海味,条件挺  相似文献   

2.
正派的南范二公南杨在明朝的朝廷最高国务机关“内阁”任职,实际掌握着宰相权力。南杨的儿子赴京师途中,所过州县的当地官员为了巴结南杨,都给其子馈赠了许多礼物。唯独湖北江陵县令范理什么也没有送。南杨觉得范理这个人很正派,就推荐范理做了德安府(今湖北安陆)的太守。...  相似文献   

3.
公心与私情     
正杨溥是明朝的大臣,曾经做过宰相。身居高位,大权在握,自然就会有人来讨好、奉承,而那些奉承杨溥的人,无非是想得到杨溥的提拔、赏识,以便能够升迁。但杨溥为人特别正直,很瞧不起那些阿谀奉承之人,所以,凡是奉承杨溥的,他一个也不提拔。有一回,杨溥的儿子从老家来到京城,杨溥就问他:"你来时经过的郡县中,哪些郡守县令比较贤明呢?"他的儿子就说:"江陵县的县令范理很不好。"杨溥问道:"你为什么说他不好呢?"他的儿子回答  相似文献   

4.
明代江陵县令范理由于为官清廉,被当朝杨宰相推荐提升为德安太守。范理受到重用后,同僚们劝他应该备重礼感激杨宰相。范理答曰:“宰相为朝廷用人,我为朝廷出力,皆是为公办事,并非私人交易,公不私谢嘛!如果我用重礼酬谢宰相,岂不亵渎了宰相的仁爱?”范理所奉行的“公不私谢”的做法,在当今社会的现实中,不仅值得被提升的“官”们仿效,也值得那些能提拔人当“官”的“官”们借鉴。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几百年前就被范理所摒弃的东西,今天却又被某些当权者拾了起来,他们利用提拔干部的机会,搞出一些“公  相似文献   

5.
明代江陵县令范理由于为官清廉,被当朝杨宰相推荐提升为德安太守。范理受到重用后,同僚们劝他应该备重礼感激杨宰相。范理答曰:“宰相为朝廷用人,我为朝廷出力,皆是为公办事,并非私人之交,公不私谢嘛!如果我用重礼酬谢宰相,岂不亵渎了宰相的仁爱?”范理所奉行的“公不私谢”的做法,在当今的社会现实中,不仅值得被提升的“官”儿们所仿效,也很值得那些能提拔人当“官”的“官”儿们借鉴。按理说,无论是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把那些德才兼备和符合“四化”要求的干部提拔到各级各类领导岗位上来,这原本…  相似文献   

6.
沁彬 《先锋队》2015,(9):49
观古宜鉴今,无古不成今。为官之人肩负着选人用人之责,首先应当学会慧眼识人。杨溥在明朝历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位重臣。他不仅虚怀若谷,清气若兰,而且清廉无私,知人善任。他因容人之长、用人之长而远近闻名,更因容人之"短"、用人之"短"而令人敬佩。明朝的耿定向在《先进遗风》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文定公杨溥执政时,一次,他儿子千里迢迢地从老家赶往京都探望他。杨溥问道:"你这次来京,  相似文献   

7.
《党风党纪月刊》2001,(9):36-37
泸州市龙马潭区胡市镇新市村原党支部书记钟祥权及家人于去年6月13日被邻居钟祥林打伤,其子钟明剑得知后,随即外出邀约了5人要“教训”钟祥林,钟祥权没有劝阻。两方发生争吵殴打,钟祥权也不予制止。钟祥林被打后于18日晨死亡。此后,钟祥权既不报案也没叫儿子投案自首,而是召集死者亲属商议“私了”,后因群众向公安机关举报未果。  相似文献   

8.
北京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求助,老太太的儿子不太争气,天天回家要钱,还明目张胆地放话:“你看李磊杀了他一家人吗?把我逼急了,我也把你们都杀了!”“老太太的儿子明显受到了大兴灭门案的影响,只是没有付诸行动罢了。”李玫瑾说,在某些方面,犯罪也“传染”,会有不良的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9.
近闻晋西北某村,一位刚当选的村委主任,经不住儿子的纠缠,找到村小学校长,让给他上二年级的儿子“弄个班长干干”。校长很为难,按规定班长要公开选举。于是只好在选举前大力宣传村主任儿子的“优秀品德和工作能力”,并向学生许诺:村主任说了,如果他儿子当上班长,教室里透风的窗户可很快给装上玻璃,课桌也可以安上桌腿,而取代砖块支垫。谁知这班小学生却不听老师的话,几乎全票选了另一个同学当班长。校长无奈,只好作出两条决定:一、班长不在时,村主任儿子为“代理班长”;二、村主任儿子享受“正班级待遇”。在小学生当中,“…  相似文献   

10.
《廉政瞭望》2004,(12):10-11
“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继南京大学“辛酸父亲给大学儿子的一封信”见诸媒体后,另一名父亲又向媒体哭诉了研究生儿子的种种不孝,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部分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倾向。在强调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今天,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状?当代大学生能否在未来承担起家庭、社会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父亲牵着年幼的儿子逛商场。商场中琳琅满目的商品让父亲乐此不疲,儿子却截然相反,跟随父亲才走进商场便哭闹不停。父亲连哄带骗甚至打儿子都无济于事。儿子很是委屈,哭闹得更厉害不说,索性甩掉脚上的鞋以发泄对父亲的不满。面对儿子的“责难”,父亲只得先拾鞋再和儿子“算账”。当父亲蹲下身子拾鞋时,惊呆了:一点儿也看不到商场的花花世界,看到的只是来往穿梭的脚,鞋上的污垢、怪味更让人生厌。父亲忽有所悟,拾起鞋后,抱着儿子继续逛,儿子不哭了。还破涕为笑。  相似文献   

12.
一个周末的晚上.读高中的儿子回家.与我坐在一起吃板。儿子对我说:“我再也不会向物理老师问问题了。”我诧异地问:“为什么”他满腹委屈地告诉我:“我向物理老师问一道题.你瞧他怎么回答,他不屑一顾地数落我‘这也不会’,说完扭头就走出教室。”我再三为老师辩解:“可能老师还有别的事,或者上课他讲了你没有听。”  相似文献   

13.
名人趣事     
陈永群 《廉政瞭望》2012,(14):69-69
巴金 巴金的儿子李小棠在复旦大学读书4年.学校许多领导都不知道他是巴金的儿子。李小棠毕业后就到上海市政协文史室工作,一千就是20多年。1993年.巴金89岁生日时,上海市政协主席陈铁迪来寓所拜访巴金。当看到自己属下的工作人员李小棠时,陈铁迪奇怪地问:“你怎么也来了?”这时,巴金才笑呵呵地解释道:“小棠他可是我的儿子呀!”直把陈铁迪惊异得半天没喘过气来。  相似文献   

14.
看了题目便知,这里所说的“书呆子”带有引号,并非原本意义上的书呆子。我之所以要为“书呆子”鸣不平,是因为当下有太多的“书呆子”遭遇了不公平的对待。谓予不信,请看以下几个鲜活事例。前不久,南京的张某听即将考研的儿子叨念“心里没底”,便决定替儿子“活动活动”。考试前的一天晚上,张某提着一包烟酒来到某教授家,想让负责考研命题的教授对儿子“指点指点”。没想到,张某被教授严厉拒绝,连门都没让他进。于是,张某不仅斥责教授是“书呆子”,还大骂他“不通人情世故”;连张某的亲友也大骂该教授“不会做人”。此一也。去年,从西南林学…  相似文献   

15.
不失小利难得大利 刘基《郁离子·捕鼠》讲了一则很有哲理的寓言故事:赵国有个人家中鼠多成灾,便到中山国向人要了一只猫。一个多月后,老鼠被猫吃光了,可同时他家的鸡也被吃光了。儿子为此很是苦恼,对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父亲回答:“这你就有所不知了。我所烦恼的是鼠多成灾,并不在乎有没有鸡。  相似文献   

16.
1991年7月初的一天下午,我们应约来到已故多年的原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彭绍辉上将家中。 在自我介绍并说明来意之后,彭绍辉将军的遗孀张纬老人让儿子彭自强从内屋取来一口棕色皮箱。张纬老人说:“这是将军自己保存的皮箱,他去世后我们也从未动过,钥匙也弄丢了,里边都是些什么东西,我们也不知道。”说着便让儿子自强想办法将皮箱弄开。“嘣”,皮箱被打开了,只见一件件包扎整齐的小包叠放在其中。  相似文献   

17.
选人勿论亲疏,包括两层含意:一是亲者不护,仇者不疏;二是以贤能为准,不以亲疏为界,亲者有才大胆起用,疏者不才大胆贬斥,既不故作姿态,也不怕“瓜田李下”。晋人赵武荐举仇人刑伯子任中书令,晋平公感到奇怪,他回说:“私仇不入公门。”后又举荐自己的儿子任中府令,晋平公又奇怪,他复对曰:“外举不  相似文献   

18.
张闻天在弥留之际留下遗嘱,将生前的全部存款4万元作为党费交给党组织,他没有给唯一的儿子留下什么物质遗产,为儿子留下的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张闻天对孩子从小教育很严格。解放初期,儿子还很小,有一次,他钻进了爸爸的小汽车里,想风光一番。张闻天发现后要儿子下车,儿子不肯,并央求说:“爸爸,我没坐一次小汽车,就让我坐这一次吧,就这一次!”张闻天教育儿子说:“这车是党和国家给我工作用的,小孩子不能沾光,就是一次也不行。你要坐车,可以坐公共汽车去。”孩子执意不肯,就赖在车里哭。张闻天无奈,就步行去参加会议,从此以后孩子再也不提坐小汽车的事了。  相似文献   

19.
谢京杰 《党课》2008,(3):92-95
案例: 吴老汉的妻子过世早,为了儿子一直没有再婚,父子俩相依为命,靠着他每月1000元的退休金维持生计,生活过得很是艰辛。儿子吴立业今年25岁,高中毕业后一直闲散在家,整天游手好闲,也不出去找工作。为此,吴老汉经常训斥儿子。吴立业每每听到父亲“唠叨”就显得很不耐烦,埋怨父亲没本事花钱送自己上大学,自己又不会什么技术,就不该去找工作,就算去找也找不到什么好工作。  相似文献   

20.
1923年“二七”惨案发生后,党的优秀儿子林祥谦英勇牺牲了,他的弟弟林元成同时遇难。林祥谦的父亲林其庄怀着悲痛的心情带着林祥谦的妻子和林祥谦不满周岁的遗腹子林冠康及3岁的女儿林汉玉躲到乡下住了一段时间。 1923年11月初,林其庄回到江岸铁路工厂要求做工,工头见了他就说:“你的两个儿子当‘土匪’,被杀头了,你还到工厂里做什么工?快滚!”林其庄说:“我儿子领导工人闹罢工,那不是什么‘土匪’!”恶棍工头见理亏,也不理论,抬手就打,抬腿就踢,林其庄当场身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