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继华裔太空人张福林和王赣骏之后,美国又有一位华裔太空人,他是在加州罗伦斯市国家实验室工作的华裔科学家焦立中,根据美国太空计划,他及他的七名同僚已于7月8日乘坐“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升空进行“天的科学考察飞行。  相似文献   

2.
曾于去年搭乘“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的华裔宇航员焦立中日前透露,他将于今年接近年底的时候再次遨游太空,并将进行“太空行走”,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实现漫步太空的华人。 焦立中是在位于德克萨斯州的宇航中心基地接受美国《侨报》记者电话采访时作上述透露的。他说,他已预定于今年11月30日搭乘“努力”号航天飞机再次进入外层空间,执行为期10天的代号为“STS—F2”的宇宙运输计划。他所承担的任务是回收一颗日本科学试验卫星。此外,他还将进行太空行走,在宇宙空间首次留下华人的  相似文献   

3.
因乌克兰危机,美俄关系紧张,并波及到太空领域。两国在太空领域进行了制裁与反制裁。美国冻结了与俄罗斯的太空交流合作。作为反击,俄罗斯表示在2020年之后不再与美国就国际空间站进行合作,发展本国的载人航天项目,停止向美国出售两款运载火箭引擎。两国太空关系的交恶,让国际空间站处在俄罗斯控制之下,同时将重创美国军事航天发展。另一方面,也将促进美国重型运载火箭、载人航天系统的发展,同时也将促进美国私人航天公司的大发展。此外,俄罗斯也会加强与中、印、欧太空合作,这对于太空多极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航天成就和航天计划引起美国对华政策的重大关注。中国坚持太空非军事化的基本方针并永不参与太空竞赛。然而目前中美不大可能进行太空合作,这是因为美国出于其国家安全考虑,不可能将涉及高技术的太空技术转让给中国,中国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不可能分担美国太空计划庞大的资金需求。  相似文献   

5.
美国欲借进攻性"否决"计划独占太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英媒体最近披露,从明年开始,美国防部下属的国家侦察局(National Reconnaissance Office)将主持实施新的进攻性“否决”(negation)计划:加强太空控制能力,未经美国许可,任何国家不得在近地轨道进行情报侦察以及其他太空活动。这是美国太空控制政策的一个重大转变。它意味着美国抛弃了过去的“灵活否决”政策,转而执行更具进攻性和强制性的太空控制政策。太空控制旨在“确保本国在太空的活动自由,剥夺敌人太空活动的自由”。其主  相似文献   

6.
太空不是战争的传统基础,但是美国第一次将卫星用于情报目的以来,太空已经变成了战争的基础.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经说:"谁能控制太空,谁就能控制地球".现在,美国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战略思路越来越清晰.  相似文献   

7.
张茗 《国际观察》2015,(3):43-54
本文以中国、日本、印度为重点,对亚洲太空力量的群体性崛起,亚洲太空格局的特点,以及美国的亚洲太空"再平衡"及其影响进行了全景式的呈现和深入剖析。本文认为亚洲太空力量已经成为国际太空领域的一支生力军,对推动国际太空格局向多极化,国际太空治理向民主化方向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未来亚洲太空力量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亚洲主要太空国家的竞争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亚洲整体太空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太空利用的扩展,但亚洲太空合作不仅受到太空问题"政治化"、太空合作机制碎片化的困扰,美国亚洲太空"再平衡"更使亚洲太空形势特别是太空安全形势进一步复杂化。如何防止亚洲太空竞争演化为太空竞赛乃至太空军备竞赛,深化泛亚洲太空合作,成为亚洲国家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2009年以来,为应对日趋复杂的太空环境,美国开始调整其太空威慑战略,强调通过太空弹性能力、太空系统防御能力和太空国际合作,以增强美国在太空领域的拒止性威慑。美国在太空的战略地位相对下降、对太空的依赖性造成其太空资产的脆弱性,以及报复性威慑在太空难以实施等因素,是美国进行太空威慑战略调整的原因。然而,由于太空领域具有各方脆弱性不平衡、太空攻击难以归因、容易引发其他领域对抗和战争升级的特点,太空威慑相较于传统威慑在实力、决心和信息传递三要素上都存在差异,在目前太空国际规则尚不清晰的情况下更加难以实现。因此,美国的太空威慑战略会造成加剧太空军备竞赛、引发战略误判、挤压中国太空活动空间等影响,最终不利于维护和平的太空环境。  相似文献   

9.
2009年以来,为应对日趋复杂的太空环境,美国开始调整其太空威慑战略,强调通过太空弹性能力、太空系统防御能力和太空国际合作,以增强美国在太空领域的拒止性威慑。美国在太空的战略地位相对下降、对太空的依赖性造成其太空资产的脆弱性,以及报复性威慑在太空难以实施等因素,是美国进行太空威慑战略调整的原因。然而,由于太空领域具有各方脆弱性不平衡、太空攻击难以归因、容易引发其他领域对抗和战争升级的特点,太空威慑相较于传统威慑在实力、决心和信息传递三要素上都存在差异,在目前太空国际规则尚不清晰的情况下更加难以实现。因此,美国的太空威慑战略会造成加剧太空军备竞赛、引发战略误判、挤压中国太空活动空间等影响,最终不利于维护和平的太空环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太空安全环境发生急剧变化,各国太空军事化步伐加速,商业航天崛起,太空拥挤加剧,太空军民融合加深。在此背景下,英国于2020年发起一项名为“负责任外空行为”的太空军控新议程。该议程推出后,美国积极参与并试图将之导向一项自愿承诺禁止地基动能反卫星试验的国际协议,这意味着其太空军控立场的重大转向。美国意图借“负责任外空行为”议程干扰对手发展不对称反卫星手段、强化太空同盟、划定太空威慑“红线”、策应太空环境议题。“负责任外空行为”已成为太空安全机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议程,不仅因为其引发了大国间政治矛盾,还因其体现了太空安全机制的发展动向。在新的太空安全环境下,太空军事安全和民事安全的国际机制正交叉融合发展,各机制的议程模式将更加开放、参与者更加多样、控制行为的路径更加主流。  相似文献   

11.
拜登政府按照安全化逻辑不断充实美国太空战略的既有内涵,形成了覆盖战略指南、优先次序、基础设施、军事能力及至国际合作的完整体系。其动力从表面看来自两个方面:为了节约资源而优先追求太空规范霸权,为了提升威慑效能而强化太空军事霸权;从深层看来自美国重振国际体系霸权的意图。由此,拜登政府太空战略实现了间接—直接目标、规范目标与军事—政治—经济目标的有效整合。其中,拜登政府着重加强两个方面的能力建设,一是围绕太空军控规范、太空和平利用及规范建构联盟建设等提升美国的太空规范能力,二是聚焦优化太空作战体系、强化防御能力和开发前沿战力等巩固美国的太空军事能力。今后,拜登政府太空战略的规范化、军事化和系统化特征将进一步强化,可能会对太空治理产生深远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太空既曾是美苏展开冷战竞争的主要竞技场,也曾是两个超级大国实现戏剧性缓和的展示舞台.①因此,不论是基于现实还是历史经验的考虑,太空对于中美关系的未来都拥有巨大的影响,两国也均将其视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的关键领域.②一方面,美国要维护太空优势地位,确保其太空资产的安全和“充分利用”太空的权力;另一方面,中国则致力于增进自身能力,通过缩小双边力量差距来“说服”美国在该领域进行合作.  相似文献   

13.
中美太空合作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建交以来,双方在诸多领域的合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太空领域直接合作的成果却有限.美国不愿与中国进行太空合作出于多种考虑:担心敏感技术转移会促进中国导弹技术和反卫星武器的发展;自私自利的国际太空合作标准;与中国的合作有损其"人权卫士"声誉.但是,中国在太空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并积极开展太空外交,谋求太空多极化,促使美国考虑与中国建立太空合作关系的可能性.一些美国人提出了中美太空合作的三种方式:在太空商业领域合作,换取中国对事关美国安全利益的支持;在诸如太空碎片缓解等较低层次的太空活动领域合作;共同参加国际多边太空合作.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2010年4月奥巴马在"21世纪太空探索"会议上的讲话、同年6月发布的《美国国家太空政策》及2011年1月出台的《国家安全太空战略》三份文件出发,结合美国太空政策实践,对奥巴马太空"新政"进行了深入剖析。作者认为,与小布什单边主义进攻性太空政策不同,奥巴马政府追求一种更加现实、更加"平衡"的太空政策。不过,奥巴马太空"新政"虽然在方式、语气上不那么好战,但确保美国太空优势和领导地位的内核并无改变。  相似文献   

15.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经历了认识太空、进入太空和利用太空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中,人类处于探索和寻求突破太空束缚的状态。发展到第三个阶段,人类发现太空在通信、导航、气象以及地质勘探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也注意到将太空技术用于情报搜集、指挥通信、武器导引等方面的潜在价值和巨大优势。因此,拥有先进太空技术的国家开始将太空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人类也进入了以控制太空为目的的新阶段。在研究如何控制太空的过程中,以美国和俄罗斯为代表的军事强国提出了太空战理论,从而将争夺太空控制权的斗争具体化。  相似文献   

16.
奥巴马政府对小布什政府太空战略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其主要特点包括:从单边主义转向多边主义,但仍致力于维持美国在太空的领导地位和在太空科技发展中的优势;接受为和平目的使用太空的提法,但继续发展太空军事能力;积极促进商业化太空利用的发展;计划登上火星并在月球上建立以机器人为主的基地.“高边疆”思想仍是奥巴马政府太空战略的理论基础,其他影响美国太空战略的重要因素包括:国家安全战略与军事战略、航天科技的发展、其他国家太空军事能力的发展、国会的态度及游说团体和媒体的影响.奥巴马政府太空战略降低了太空军备竞赛的风险,但要签订太空非武器化国际条约依然任重道远;增加了在太空领域进行国际合作的可能性,但美国主要是与其盟国进行合作;使太空竞争进入新阶段,不排除美国与新兴大国陷入安全困境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对美国太空政策进行了调整:取消重返月球计划,宣布进行载人火星探索;整合军民航天资源,鼓励私企研制航天器;改变单边主义做法,强调国际合作.奥巴马政府调整太空政策既是迫于预算紧张的压力,也是为了推动美国科技创新,增强美国太空整体实力,巩固美国太空霸权.但奥巴马政府太空新政面临诸多挑战,火星探索、私企研制航天器、国际太空合作都存在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18.
作为第四空间的太空是国际争夺的战略制高点。中美两国在太空领域有着广泛利益,涉及其国家安全与经济繁荣以及国际声望。中美两国之间的太空关系,事关国际战略稳定与平衡。尽管两国都主张太空安全,但是中美太空安全观大相径庭,在如何确保太空安全的方式上存在巨大差异。中国在安全困境下考虑和实施太空政策,谋求太空安全;美国则是推进太空武器化,保证美国治下的太空安全。两国在太空安全领域上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较量。美国使用传统守成大国对待崛起大国的方法,不仅研发更先进的(反)太空技术,而且也禁止中美太空合作,同时拼凑同盟,封堵中国(反)太空能力的发展。与美国相比,中国应对美国太空封堵手段相对较少,只有潜心发展自己的(反)太空能力,才能确保太空资产安全和国家安全。在外交场合下,在禁止太空军备竞赛与《禁止生产用于核武器及爆炸装置的裂变材料条约》、禁止太空武器化的国际条约与自愿性质的国际太空行为规范准则两组问题上,中美两国也进行了互不妥协的对抗。为降低两国在太空安全领域的对抗烈度,中美两国开启了民用太空对话与太空安全对话机制,同时,也不排除特朗普政府未来会启用中美外交安全对话机制处理太空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9.
美印太空合作始于冷战时期。当前,太空合作是美印战略伙伴关系的四大支柱之一,并取得了一定成就。美印双方在太空合作中各取所需:美国利用太空合作拉拢印度,旨在实现其反恐、太空、地缘、安全等多重战略目标;印度则希望通过与美国的太空合作全面提升其经济、科技与军事实力,实现其大国梦想。美印太空合作还基于共同的需要,即确保太空环境的可持续性利用,增加太空态势感知与海洋态势感知能力。但是,随着美印战略伙伴关系光环的褪色,美国对印度进行技术扩散的担心增加,并且对印度太空行为能否受控于美心怀疑虑,因此美印太空合作继续深化的前景并不明朗。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50年代人类开发利用太空以来,太空威慑作为美国与苏联战略博弈的手段之一就已经出现.冷战时期,太空能力的进步先是作为美国政治和技术实力的标志成为国家整体威慑战略的一部分,其后又与核威慑紧密结合,在美苏“相互确保摧毁”和“相互确保生存”的威慑态势中发挥作用.冷战结束后,太空威慑逐渐与核威慑战略分离,成为独立的威慑手段.1996年,美国克林顿政府的《国家太空政策》明确提出太空威慑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