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聚众犯罪主体人数众多,社会危害性大,影响范围广,其对经济、社会秩序带来的干扰远胜于其他类型的犯罪.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聚众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以某地区近五年来发生的非经济领域的聚众犯罪案件为样本.在此基础上对该类犯罪产生的原因、犯罪的多发方式、多发领域等进行研究以期寻找预防与处理该类犯罪的方法和途经.  相似文献   

2.
聚众犯罪是指我国《刑法》明文规定以聚集特定或不特定多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为构成要件的犯罪。我国《刑法》共用11个条文规定了14个聚众犯罪,其中大多数聚众危害社会是构成犯罪的必要条件,少数是该罪的选择行为要件。聚众犯罪的主要特征有法定性、聚众进行、实施的是复数行为等。从犯罪形态上看,聚众为着手,实施具体违法犯罪活动为既遂。它与煽动犯罪、教唆犯、组织犯、首要分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与组织犯部分交叉重合。聚众犯罪的一罪数罪标准在于行为个数、数行为之间是否牵连、牵连时定一罪是否能体现罪刑相适应。  相似文献   

3.
由于聚众犯罪的特殊性,刑法分则对大多数聚众犯罪,法律明确规定了犯罪主体.但是,对于少数聚众犯罪,立法没有规定责任主体,由此产生了诸多弊端,立法需要进一步完善.在聚众的共同犯罪中,追究各共犯人的刑事责任,应结合刑法总则和分则的相关规定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曾就萍 《法制与社会》2012,(33):287-288
大量的事实和案例表明,群体性事件的犯罪活动大多以聚众犯罪的形式表现出来。聚众犯罪均以首要分子聚集多人,形成群体实施危害行为为特征,对社会秩序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其在刑事司法认定和处理上具有较大程度的复杂性。聚众犯罪作为我国刑法特有的一个概念,在我国刑法分则中对相关罪名进行了明确规定,分析与群体性事件相关的聚众犯罪,能够为有效的从法律途径解决群体性事件创造有力条件。  相似文献   

5.
《政法学刊》2015,(1):76-82
社会深刻转型,各种矛盾叠加共振,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特别是价值观追求型和社会泄愤型群体性事件极易引发聚众犯罪。究其原因,主要是深层次矛盾愈发尖锐、利益表达与协商机制失灵、政府公信力下降等社会因素与各种不良社会心态为主的个人因素的相互作用。在群体性事件视野下防控聚众犯罪,其根本方向是建立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其着眼点是控制群体性事件的冲突程度,其关键点是建立规则和程序,开启群体性事件的"法治化"进程,规范公权力的行使。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中对聚众犯罪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和探讨,但仍存在着诸多疑难问题,而且已有研究的问题,学者间尚存在着争议。本文认为聚众犯罪的概念应当界定为:刑法分则明文规定的以聚众的行为方式实施的犯罪。基于此概念,笔者深入探讨了聚众犯罪与共同犯罪及集团犯罪之间的界限,并就聚众犯罪在犯罪构成方面的特征提出些许管见。  相似文献   

7.
对于聚众斗殴罪是否存在犯罪未遂,目前理论界和司法界尚未形成统一认识。第一种观点认为,聚众斗殴罪是行为犯,存在犯罪未遂。持该种观点的人认为,聚众斗殴罪的法定犯罪行为由“聚众”和“斗殴”两个行为构成。只有完成了聚众行为并着手实行了斗殴行为,才构成聚众斗殴罪的既遂,如果仅仅实施了聚众行为就因意志以外原因而终止,应属于犯罪未遂。第二种观点认为,聚众斗殴罪是举动犯,在聚众斗殴罪中,聚众行为不是该罪的实行行为,只有斗殴行为才是本罪的实行行为。由于斗殴行为一经实施,即会对社会公共秩序造成直接的严重的损害,  相似文献   

8.
聚众斗殴犯罪案件中,如果行为人只有聚众行为没有实际斗殴发生,就要根据实施程度、犯罪耒完成的原因采区分究竟该行为处于犯罪的哪个阶段,是预备阶段还是实行阶段,是犯罪未遂还是犯罪预备亦或是犯罪中止.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矛盾不断深化的当下,部分群体性事件演变、升级为一些聚众犯罪,这不仅是部分群体性事件的极端表现形式,也是当前社会矛盾的必然反应。这些由群体性事件演变而来的聚众犯罪与传统的聚众犯罪相比,呈现出"行为发生的偶发性与情绪性,行为方式的公然行与暴力性,行为主体的多元性与复杂性,行为演变的预谋性与组织性,危害后果的严重性与难控性"等一些自身的鲜明特点。对这些鲜明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不仅有利于对此类聚众犯罪的分析和判断,也有利于化解和处置群体性事件背后的深层次社会矛盾,从根源上寻求群体性事件的消解与控制之道。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矛盾在我国表现的更加突出,然而要充分的解决这些矛盾,法律手段是其中关键的一种。从传统的个人犯罪到现今的聚众犯罪,法律在不断的进行调整以应对,聚众扰乱公共秩序犯罪是我国近年来多发的犯罪之一,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秩序的稳定有着十分严重的阻碍作用,从该意义上来说,聚众扰乱公共秩序犯罪的立法司法控制已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取理论研究、实证分析的方法,对聚众扰乱公共秩序犯罪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并在立法司法层面提出相应的对应策略。  相似文献   

11.
聚众犯罪是聚集众人进行犯罪活动的一种形式。这种犯罪影响广、规模大,人数多,比单独犯罪具有更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目前,世界许多国家的刑法都有关于聚众犯罪的构成和处罚的规定。我国现行刑法借鉴古今中外立法例,结合司法实践经验,对几种具体聚众犯罪的构成及其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作了明确规定。本文拟就我国刑法中的聚众犯罪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群体性事件中因人群大量聚集极易伴生聚众型犯罪、侵犯财产和伤害人身的犯罪以及其他犯罪,刑法学从群体性事件概念、类型、特征和社会危害性等方面进行考察,为关于群体性事件的刑事政策的制定,刑法规制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原则的设定以及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司法实务提供理论和实证上的支持,最终为群体性事件的理性、规范和法治处置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刑法中的聚众犯罪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论我国刑法中的聚众犯罪张正新金泽刚一、聚众犯罪的定义和特征何谓聚众犯罪?我国学术界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聚众犯罪是指“聚集特定或不特定的多人实施犯罪,这些众多的人之所以能够聚集在一起实施犯罪,是由于其中的首要分子进行组织、策划或指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我国刑法关于猥亵行为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问题上界限失当,远没有实现严而不厉的理想状态。犯罪化与非犯罪化必须立足我国当前的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对公然猥亵行为、强制猥亵及强奸男子的行为应该予以犯罪化,以弥补刑事法网的漏洞;同时也要坚守刑法谦抑主义,对聚众淫乱行为应仅处罚组织者而不处罚参加者,并调整法定刑设置,力求严而不厉。  相似文献   

15.
论网络“聚众”性犯罪及其刑事立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许多传统犯罪出现了新的犯罪形式,同时还出现了新的犯罪,网络共同犯罪最典型的特点是网络聚众性,基于此,我国刑法要解决网络“聚众型”犯罪问题,必须突破刑法主流理论关于共同犯罪的观点,并且需要刑法对共同犯罪进行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刘德法 《北方法学》2010,4(1):77-88
转化犯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种犯罪形态。以聚众犯罪为视角,结合转化犯的基本原理具体分析聚众犯罪转化犯的特征,聚众犯罪的转化既包括罪与罪的转化,也包括违法行为向犯罪的转化;聚众“打砸枪”虽然不是独立的罪名,但却是多种犯罪的聚合体,其转化罪是法律拟制的犯罪。关于聚众犯罪的转化犯,其在定罪量刑中存在着不同于一般转化犯的诸多疑难问题,对聚众犯罪转化过程中一系列特殊问题的研究,将使转化犯的理论内容更加丰富和具体。  相似文献   

17.
朱正保 《法制与社会》2010,(13):255-256
本文从刑事政策的无被害人犯罪非犯罪的视角分析了聚众淫乱罪与自由主义、道德自律、刑法的歉抑性和法益保护等原则的冲突,根据有无犯罪被害人,提出了公然聚众淫乱罪和私然聚众淫乱罪差别入罪,并借鉴同类别的性犯罪的立法价值和技术,重新对淫乱行为进行了法律定位。  相似文献   

18.
犯罪原因的主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犯罪原因的一般理解(一 )犯罪原因和犯罪定义的原因在犯罪研究中人们对犯罪原因情有独钟 ,但要对犯罪原因下一个确切的普遍认可的定义却实非易事。这一困难不仅来自于犯罪产生的作用系统的复杂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个人因素等几乎都与犯罪有着密切的联系 ,同时还由于人们对犯罪的理解和制度的差异使得犯罪原因问题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在犯罪的专业化研究中是如此 ,在犯罪的一般性社会理解中也是如此。鲁迅先生《而已集》中的“可恶罪”一文 ,对犯罪原因特别是犯罪定义原因的揭示很有见地 ,精辟而脍炙人口 ,颇值引述 :这是一种新的“世…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腾飞时期,经营决策的个体化以及因经济发展而带来的都市化都必将使环境犯罪严重化。加强环境犯罪研究,深入揭示这类犯罪产生的原因,以及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对策,已成为历史赋予我们的一项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20.
犯罪黑数及其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犯罪黑数是指由于各种原因而没有记载在刑事统计中的具体犯罪数据 ,也就是刑事统计犯罪个数与实际发生的犯罪数之差。犯罪黑数存在的原因相当复杂 ,而要控制这一现象 ,也需要从其产生的社会原因、法律原因以及主体因素等方面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