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理 《法制与社会》2014,(1):292-293
伴随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信用卡在消费中带来的便利,向各银行机构申领信用卡的人数日益增多,与此同时不法分子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的犯罪也呈上升趋势。在司法实务中,信用卡诈骗案件不断增多,其中也出现一些在法律适用方面共性的问题,本文对其做一些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
王爱莲 《法制与社会》2010,(24):199-199
本文通过对所办理案件分析,发现信用卡诈骗案件上升与银行管理有漏洞分不开,银行管理漏洞为信用卡诈骗犯罪提供了机会,应该有针对性地规范信用卡的申领、使用管理,才能有效地减少利用信用卡敛财的犯罪。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支付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信用卡广泛的用于人们的交易中,尤其在年轻人中成为了支付方式的首选。但是这也引起了诸多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信用卡诈骗犯罪率也逐年提高。尤其是一些持卡人因为种种原因违反信用卡管理规定将自己的信用卡借与他人使用,最后造成借卡人无法偿还透支款项的案件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司法实践中。因此本文想就实务中逐渐增多的这类新型信用卡诈骗罪的认定问题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4.
信用卡诈骗罪的理论界定与司法适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用卡诈骗罪是一种较为新型的金融诈骗犯罪。对信用卡诈骗罪具体内涵的把握,此罪与彼罪、罪与非罪的界定,在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均存在较多的难点和争议。本文对信用卡诈骗罪中较难把握的两类行为——“使用伪造的信用卡”和“恶意透支”行为的内涵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对信用卡诈骗罪司法认定中的若干具体疑难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与通说不同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相关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卡是银行或有关机构发给资信较好的公司或有稳定收入的个人,用于在指定商家购物和消费、或在指定银行机构存取现金的信用凭证。全国人大常委会2004年、2005年先后颁布的《关于〈刑法〉有关信用卡规定的解释》和《刑法修正案(五)》,对于刑法意义上的“信用卡”作了明确界定,并补充了数种信用卡犯罪的行为模式,为有效打击和预防日益猖獗的信用卡犯罪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法律依据。本文对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6.
司法机关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恶意透支型信用卡犯罪处于高位上扬之势。两高2009年11月《关于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出台以后,司法实务在探究准确理解其规定的同时,不得不面对各界对透支行为入罪的种种争议,正视信用卡产业自身的迅猛、粗放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机制疵漏与不足。因此,对于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构成中的各个要件,如非法占有目的、银行催收、数额计算等,需要进行符合行业发展规律及刑法精神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马颖文 《法制与社会》2013,(33):246-247
市场经济的飞快发展,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使人们越来越追求高效、快捷的方式,金融交易的“去现金化”使信用卡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日趋重要。近年来,信用卡使用渠道不断增多,在人们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中不断渗透,以及征信系统本身存在的漏洞,其风险也随之俱增。信用卡诈骗犯罪逐渐增多,其中‘!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行为增长尤为明显。对“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的预防和惩治逐渐成为银行系统、司法实践中的重要关注。本文拟对“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以为解决法院审理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8.
王楠 《法制与社会》2013,(31):77-77,81
信用卡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对信用卡管理的法律法规的违反,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本罪的犯罪客体是复杂客体,既是对国家的金融票证管理系统具有危害性,尤其是信用卡管理系统所造成的破坏,同时也危害银行的财产和私人的财产所有权具有危害性.犯罪对象是信用卡.本文以孙某信用卡诈骗案为例,简要解析了信用卡诈骗罪,是以案说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用卡消费方式的不断普及,以恶意透支为主要表现方式的信用卡诈骗犯罪层出不穷,本文将从强化银行的催讨责任的角度,分析现有银行催讨方式的形式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强调有效催收的意义,提出制度设计的探索措施.  相似文献   

10.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我国刑法中,恶意透支是信用卡诈骗罪的常见表现方式之一。但其在具体成立条件上具有不同于使用伪造的信用卡、作废的信用卡和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诈骗犯罪的特殊之处,即主体为合法持卡人,主观上有非法占有目的,客观上须具备超过规定限额或现定期限,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数额较大这三要件。唯有明确构成要件,才能完善对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的立法。  相似文献   

11.
陈思群 《检察风云》2014,(22):10-11
针对信用卡恶意透支现状,我国应逐步推动建立银行卡业务管理部门、各家银行、司法机关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以预防为主、打击为辅的信用卡犯罪综合治理模式,科学构建信用卡恶意透支案件的风险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12.
肖乾利 《法学杂志》2006,27(3):40-42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刑法〉有关信用卡规定的解释》和《中国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五)》,明确了刑法中“信用卡”的含义,统一了司法实践中对涉信用卡犯罪的认定和惩处标准,加大了对信用卡犯罪的打击力度,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立法的完善。  相似文献   

13.
刑法中伪造信用卡犯罪中的伪造不仅包括仿制其物理外观的形式伪造,还应包括将权利人信息写入磁条介质、芯片等的内容伪造。作为伪造对象的信用卡应当是具有物理载体的实体卡片,事实上不存在对虚拟信用卡的伪造。以虚假身份骗领无对应实体卡的虚拟信用卡应视为妨害信用卡管理罪中的骗领信用卡行为;利用权利人既有实体卡信息,复制虚拟信用卡的行为系对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的非法使用而非伪造。有关伪造信用卡犯罪刑法规定的立法原意并不包含伪造空白信用卡,伪造空白信用卡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理应将其纳入刑法规制范围,以保持与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刑法规定的协调。不能通过司法解释改变立法原意,现行刑法中伪造信用卡犯罪的伪造含义应有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4.
自1985年中国银行发行第一张信用卡以来,信用卡以安全、快捷的优势逐步取代着现金,到2008年年底,我国银行发行的各类信用卡已近20亿张,在"信用卡"时代悄然来临,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的同时,信用卡诈骗犯罪也潜滋暗长,手段花样翻新,技术更加"智能",刷卡的人们有时稍不留神就被犯罪分子占了"便宜"。如何确保自己的信用卡不被盗用,看好自己的腰包,是目前"卡族"们最关心的问题。北京市朝阳区法院法官结合近年来所审理的信用卡诈骗犯罪中的典型案例,根据目前常出现的信用卡诈骗犯罪的形式和特点,向持卡人、管理部门和信用卡捡拾人提出建议,以确保交易安全,让犯罪分子难寻漏洞。  相似文献   

15.
《刑法》第196条所规定的"冒用他人信用卡",是指行为人假冒合法持卡人的名义使用信用卡(含借记卡)的行为。其中的"信用卡"仅限于他人真实有效的信用卡,而不包括他人已经作废的信用卡。基于ATM机等机器的工作原理可知,机器在银行卡业务中实际上处于辅助者的地位,它反映并执行银行的意志,其本身虽然不能被骗,但行为人能够通过机器实现对银行工作人员的欺骗。对于"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不应限定为仅对自然人使用,而应该包括对ATM机等机器使用。对于侵占、抢劫、抢夺、敲诈勒索他人信用卡后又使用的情形,应当按照牵连犯的处断原则,以其中较重的犯罪定罪处罚。行为人采用诈骗的方式取得他人信用卡,并采用诈骗的方式取得合法持卡人的同意或者授权,进而使用该信用卡的,其实质仍属于违背合法持卡人意志的"冒用"行为,应当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罪。  相似文献   

16.
曾倩颖 《法制与社会》2013,(36):261-262
《关于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明确了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成立要件,有助于司法机关准确定罪量刑。此犯罪行为是一种游离于民刑之间的违法行为。司法实务在准确探究刑法介入的边界的同时,不得不面对各界对透支行为入罪的种种争议,正视信用卡产业自身的迅猛、粗放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机制缺陷和不足,并为预防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的发生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在司法实务中,如何计算信用卡恶意透支的犯罪数额,存在不同的观点。本人在评说恶意透支数额计算标准不同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初步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李小倩 《法制与社会》2011,(23):103-104
当前,在信用卡经济繁荣的背后却呈现出信用卡犯罪数量的成倍增长,其中又以恶意透支最常见。该类犯罪存在基础法律关系,社会危害性和嫌疑人的主观恶性比其他类型的信用卡诈骗罪均小,并且由于大多数案件存在被害人的过错,且未造成被害人的实际损失,故对该类犯罪应该谨慎地认定和处理,尽量缩小该类犯罪的打击范围。  相似文献   

19.
信用卡是商品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由于信用卡具有便于携带和使用方便的特点,近年来,伪造信用卡犯罪已成为刑事犯罪智能化、科技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本文拟对银行信用卡专用打号机在信用卡上形成痕迹进行初步的探讨.1 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20.
信用卡犯罪若干疑难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望原  史全领 《法学论坛》2005,20(5):104-112
本文针对信用卡犯罪理论上和实践中存在的诸多疑难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笔者认为: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定性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宜笼统地以盗窃罪论处;对捡拾信用卡及其后续行为的认定应分而论之;盗划信用卡应当以信用卡诈骗罪论处;与信用卡有关的勾结犯罪、持有犯罪、恶意透支等问题也应区别对待。此外,笔者还对信用卡犯罪在立法上存在的空缺及司法上存在的错误倾向提出了建设性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