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骥 《今日民族》2015,(3):12-13
西盟县勐卡镇马散村有个永俄寨,这里有神秘古老的原生态文化,有优美动听的阿佤歌舞,有香醇的鸡肉稀饭和阿佤水酒,有热情似火的阿佤激情。
  永俄寨位于勐卡镇政府西面,募西路沿线,距离镇政府10公里,交通便利。平均海拔1670米,2006年开始建寨,2008年批准设立村民小组,现有58户165人,全寨均为佤族。  相似文献   

2.
临沧市临翔区章驮乡勐旺村委会所在地勐旺,是一个傣族、汉族杂居的大寨。全寨387户人家1725人,其中傣族129户594人。寨子位于临沧市区西北14公里处,坐落在西山脚下向东突起的丘岗上,海拔1679米。寨西、寨东分别有“南委”(小溪)和“南弄”(大河)两条溪河环绕。“南委”发源于寨西后山,自西向南,转而折东环绕寨子,在进寨口的山脚流入南弄河,最终汇入南汀河入怒江。  相似文献   

3.
路尚 《人大论坛》2014,(8):F0003-F0003
水头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一旦来到,就不想离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头寨有山也有水,只是难以见到仙也看不到龙,因为仙和龙只存在于传说中,如果世间真有神仙存在,肯定也乐意来水头寨享受这世间美景。这里不是世外桃源,但初来乍到,却有世外桃源之感。  相似文献   

4.
坐落在贵州省级风景名胜区龙鳌河畔的岑巩县水尾镇大树林村胡家铺,与一代佳人陈圆圆归隐地马家寨遥相呼应。全寨约50户200余人,寨前沃野良田万亩,民风淳朴。1936年1月8日至9日,由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军团一万二千多人进驻水尾镇。军团司令部设在胡家铺胡春生家。  相似文献   

5.
隆冬时节的基诺山,欢快的牛皮鼓声和红火的歌谣掀出朵朵热浪,那是基诺族人在过自己的民族传统节日———“特毛且”。“特毛且”,基诺语,汉译意为“打铁节”,这是一个尊重手工业匠人的劳动节日,且与祈祷农业丰收有关。按照基诺族的历法,一年有13个月,1月为岁始,13月为岁终,两个月交接时过年。每年农历十二月期间,各寨特定的寨父、寨母即依据气候节令选择具体日期过年,他们敲起被族人认为神器的牛皮大鼓,宣布“打铁节”开始,这时,全寨的人便集中到寨父、寨母家,等候寨父、寨母安排和分配过年时的准备工作。同时,各家各户要凑钱买一头水牛,准…  相似文献   

6.
李会娥 《思想战线》2012,38(2):141-142
贵州雷山郎德上寨,是一个拥有五六百年历史①的苗族村寨,主要依靠传统农业为生,全寨有耕地约287亩,140户,568人,全是苗族。自1987年以来,当地以"苗族风情博物馆"之誉对外开放,至今已有3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近百万人慕名前往。而值得注意的是,呼应于外界对其"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保存完好"等评价,当地村民也逐步树立起广泛而深入的"文物般的文化保护理念",②从而也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7.
傣族祭寨神仪式期间,傣族人物理的现实时空进入宗教的神圣时空,使村寨形成一个封闭的神圣空间。相对于村寨空间,寨神居住的寨神林空间在宗教体验上则更具神圣性。祭寨神仪式空间把佛和寨外排除在外,寨神林把寨内的女性排除在外。村寨内外、寨神林内外的空间安排,反映了傣族祭寨神仪式空间的排他性,这种排他性充分体现了集体表象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域外学者民族学研究成果介绍1.调查的课题和方法居住在威宁且的少数民族代表是彝族。这次访问,对村落生活得以实施简单调查的两个村落,可以说都是只有彝族居住的村寨。这两个村落是:(1)盐仓区板底乡板底村(2)金钟区炉山乡大树村七家寨前者是一个大村落,是乡的中心地区。乡人民政府设在那里,还有基督教会。后者是一个小村落,如其寨名所示,可以认为过去这是由少数几户人家构成的。另外,板底村居住有2户苗族,两户都是解放后迁来的,已完全被编入当地的村落组织当中,只不过服装还保持着不同于彝族的苗族独自特色。彝族被当作是农牧系…  相似文献   

9.
贵州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是一个深藏在苗岭山脉雷公山腹地的小小村寨。在没有公路的年代里,绵绵群山几乎把这里的山寨隔绝在世界之外。如今,公路蜿蜒曲折盘山越岭,在转入一个大山谷时,能看到南皋河水经天然石桥依村而过,石桥村名大概就由这座天工造物的拱桥而来。石桥寨的历史有多长没有史料可考,但有个曾用名,叫石桥堡,寨子不大,不足300人家,苗族占绝大部分,另外还有少数汉族等人家。全寨的住宅建筑仍以木制吊脚楼为主,依山傍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沅江上游  相似文献   

10.
正Q中国民政:在中等寨成立议事小组、制定《寨民公约》过程中沉淀了哪些基层治理经验?A江晓军:第一,村规民约有着"土宪法"的作用,是推进乡村治理一张王牌。村规民约要简单实用,具有操作性和约束性,才不至于成为墙上的一纸空文。比如第一条:一家有难,全寨帮扶。寨子统一进行房屋修缮时,有一两户房子太破了,单户资金投入超标,有引起群众相互攀比的风  相似文献   

11.
哈尼族排角人自称“出说”,意为“舒服”,排角是他称,因排角人头饰以黑布扎成弯牛角状,故称“排角”,现对外也称自己为排角人。排角人居住在勐腊县勐伴镇勐伴村委会曼冈村,有41户175人。曼冈村的排角人是1944年从老挝乌得县曼欠寨迁来,几经搬迁后,1967年搬到现址。现老挝有三个  相似文献   

12.
距文山城18公里的地方,有一个绿树成荫、青山环抱的彝家村──大兴寨。这里居住着勤劳朴实、能歌善舞的407户彝族人家,2019个人口。据笔者所知,大兴寨是文山州内彝族聚居的最大村寨,有一定的知名度。究其原因:一是该村重视教育,读书人多。虽然全村生活并不怎样宽裕,但读书的积极性却很高。不管家庭怎样困难,只要孩子愿意读书,背草卖柴打工也要挣钱供娃娃上学。小学人学率、毕业率很高,升初中的人也不少。在全县彝族村寨中,这个村在外工作的人也相对多一些,首都、省府、州、县都有这个村的人。二是民间艺人武艺较高一筹,村民团…  相似文献   

13.
一在祖国的西南边疆,在苍翠葱郁的山梁上,居住着一个历史悠久,勤劳俭朴的民旅——崩龙族。他们分布在潞西、盈江、瑞丽、陇川、梁河、保山、镇康、耿马和澜沧等县。居住极为分散,且绝大多数是在山区与景颇、汉、佤、傈僳等民族交错分寨而居,少数在坝区与傣族分寨杂居。崩龙族是永昌郡(古哀牢地)古老的民族之一。明朝正式封傣族刀家为茫司长官司以后,崩龙族逐渐沦为傣族土司统治下的属民。由于战争的不时侵袭,由于屡次反抗土司而遭到残酷镇压,崩龙族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迁徙和外流,生活很不稳定,居住极为分散。从整个崩龙族来说,他们的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4.
美国各个州和城镇的税名和税率不尽相同。正当我国于今年起在重庆、上海两地试行房地产税的热点时节,本刊特约美国人天道酬勤女士以她家居住其中的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的房子为例,介绍一下那里房地产税的情况。或许,这也可算作为“它山之石”吧。  相似文献   

15.
王布衣 《传承》2008,(21):4-5
在广西河池宜山县三岔公社(今南屏乡)合寨大队果作屯,一棵百年大樟树至今蓊蓊郁郁。28年前,正是在这棵树下,村民们自发民主选举产生了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治安联防队合寨大队是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山区,三县交界,西接柳江县土博公社、东邻忻城县欧洞公社。偏远、穷困、贫瘠、闭塞、自然环境恶劣,这就是当时合寨大队的队情。  相似文献   

16.
余庆县松烟镇友礼村“四在农家”藏宝示范点,是人大代表的示范选区。在这里居住的59户211人中,有1名县人大代表,2名镇人大代表,可喜的是,正是这三位人大代表,带领农户创出一派新村寨,新农民,新生活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17.
王洪伟 《今日民族》2005,(11):16-18
姑娘节,是阿噜人独特的民族传统节日。阿噜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居住在红河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老集寨乡的阿噜大山上。老集寨乡,位于金平县西部,距县城121公里,辖7个村委会,83个自然村,在这里居住着哈尼、彝、苗、瑶、傣等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9%,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乡。到了乡政府所在地老集寨,我们才知道这里离阿噜人居住的罗盘村还有7公里,于是,便继续驱车前行。经过半个小时,汽车翻过一个村口,掩映在绿树丛中的罗盘村便呈现在眼前。站在山顶极目眺望,我们觉得眼前的罗盘村这个彝家山寨与其他的彝族山寨相比,很有…  相似文献   

18.
余永红 《前沿》2010,(13):143-146
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积淀深厚的民族文化,使陇南白马藏族的民居建筑和村落布局独具特色。"5.12"特大地震,使白马村寨遭到较为严重破坏,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怀下,目前白马村寨的重建已接近尾声。但重建的效果不尽如人意,部分新民居样式单调统一,传统文化韵味不足。白马村寨的灾后重建,应强调行政干预与民族文化保护的有机统一,将民族建筑艺术与现代科技有机融合起来,达到人类居住区域与自然环境高度和谐,使白马藏族的民居更加坚固实用的同时,保持民族建筑美学特色和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9.
在中越边境的大山深处,和拉祜族苦聪人相伴,居住着尚未确定族称的莽人。莽人分布在金平县金水河镇南科村委会的南科新寨(龙凤村)、坪河中寨、坪河下寨、乌丫坪村委会的雷公打牛等4个自然村,共125户683人(2003年末统计数)。他们聚居在海拔1000~1250米之间的高山密林之中,与越南莱州省清河县的南刀和勐德县的孟拔山水相连。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莽人的生活始终保持、发展着自己独特的风俗。独特的食宿莽人的房屋建筑,有点仿生活在河谷亚热带地区或半山区的傣族、苗族的吊脚竹楼,但又有适应自己住在高山老林气温低的特点。比较好的房屋建筑是木…  相似文献   

20.
沧源佤族自治县岩帅镇岩帅大寨,原先是拉祜族居住的地方,佤语称“永缅”,意即拉祜寨。那么,现在为何称岩帅大寨呢?据了解,源于一段有趣的历史。根据佤族老人讲述,今天岩帅大寨的佤族,是在300多年前,迫于纠纷、械斗,在首领岩甩的带领下,从永丁大部落向北迁徙到今天岩帅大寨的东南山坡上安营扎寨。现在叫岩帅,是因为佤语“岩”是老大的意思,老大不能甩丢,故更名为岩帅。他们从永丁大部落迁徙到此时的寨名叫“永更倍”,意为“竹鼠寨”,因为他们刚到此地住下,岩帅便派人首次出去狩猎,准备用猎获物作为建新寨立部落仪式的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