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年来,平原县按照“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和“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和谐德州”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建工作为总揽,通过抓好党建工作凝聚干事创业的智慧和力量,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
田春 《学习月刊》2009,(4):82-82
“经济科学发展”既是指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指经济发展的理念和过程.是技术和价值的结合。是经济伦理和经济制度的结合.一切社会都需要发展经济以满足人的需要.满足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是人的素质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命质量的提高和生存价值的提高”。无疑.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应是如此.  相似文献   

3.
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把“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推进浙江文化强省建设6个方面的主要任务之一。着力构建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人为本、公正平等价值理念在公共文化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也是矫正市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失灵”的有效手段、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世纪之交以来,浙江省公共文化投入逐年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但另一方面,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浙江省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突出任务。  相似文献   

4.
文化全球化发展的价值与伦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瑞堂  杨振林 《求实》2007,1(7):69-71
对全球化历史进程缺乏价值和伦理的思考,导致文化全球化发展缺乏认同基础。当今文化全球化发展需要“人类共同文化精神的构建”和“不同文化交往伦理原则的构建”,以赋予国际经济、政治合作的文化价值诉求和不同民族文化世界角色的恰当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遵循人类共同文化精神和国际文化交流伦理原则,以民族文化身份参与文化对话与交流,既可以赢得创新发展的主动权,也可以为人类文明和谐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5.
王红兵 《前线》2008,(4):43-45
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对于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新迎 《新视野》2021,(3):101-107
北京大运河文化带通州段因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重要地标,在唤醒城市记忆复苏、引领城市形态构建与彰显城市风格特色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璀璨文化与绿色生态相互融合,使大运河文化带通州段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将创造不可限量的地标价值。应以传承城市文脉复兴人文精神为源动力,以复原生态形成蓝绿交织格局为手段,促进发展经济新模式业态及动力结构,最终实现以人为本、协同发展的社会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7.
吴国禄 《奋斗》2005,(7):35-36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努力打造文化强县,是提高全县人民素质,发挥比较优势。扭转经济发展落后局面。打造经济强县的需要.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以人为本,就必须不断地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两方面的生活需求。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我国进入了小康社会,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必须加快文化发展的步伐;全面协调,除要求做到“五个统筹”之外,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共同发展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领导新语     
《当代贵州》2011,(11):10-10
贵州省虽然经济欠发达。比起国内的一些文化大省,文化底蕴也不算很深厚。但通过改革创新推进文化发展,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一定要深入挖掘、认真总结这些年文化建设最基本、最核心的成功经验。找出最“带劲”、最“解渴”、最有根本性的东西,打造全新的贵州“文化灵魂”。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城市社区文化的兴起及建设思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江赛清 《求实》2002,(7):12-15
“回归社区”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呼唤 ,也是我国构建社区体制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社区文化建设理念 ,坚持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观念文化的协调发展 ,坚持政府行政推动与发挥居民自治的辩证统一 ,坚持社区亚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的协调一致的社区文化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一战略谋划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到了全新的历史高度,开辟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新境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当代全球发展和治理提供的蕴含中国智慧的有效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新故相推,日生不滞”的创新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等养分。与此同时,还实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发展,既包括视野的扩展,即由国家视野扩展为全球视野,坚持“天下为公”的国际观;又包括内涵的深化,即融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和而不同”的交往观;还包括发展的深化,即着眼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坚持“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深入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对于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化经济观揭示了经济与文化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的发展趋势,指明了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战略举措,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和运用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大力推进文化经济,真正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2.
当代,知识经济的兴起推动了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潮流,这使精神文化因素在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力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础,已被推到了人类发展动力源泉的前台。因此,文化建设成为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3.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文化在其中所起到的价值整合作用越来越突出。文章以山西区域经济发展为例,提出文化的整合功能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提高城市品位;提升商品的附加值;挖掘人的经济品质;增加社会凝聚力;使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深深打上文化的印记。因此,文化与经济的整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片面的发展观曾使山西的经济发展迷失了方向,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则更新了山西的发展理念,使山西省委省政府确立了正确的政绩观、群众观、人才观和发展观,从而为山西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只有正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整合资源延长产业链;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对企业发展重新定位,先做强再做大,才能把山西的经济发展不断地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5.
现行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农村新阶段的发展要求,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消除农村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而要推进综合性体制改革,必须转换文化背景,增强和发挥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坚持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协调发展,以文化创新推动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文化安全的现状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国家综合安全体系中,文化安全具有其他安全无法替代的作用,是国家安全的深层主题。在文化霸权主义的侵袭下,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文化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意识形态面临挑战、文化价值观受到威胁、文化市场混乱。要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语言和网络并用,抵制文化霸权;建立国家文化安全预警机制;建设先进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7.
物质文化是指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表现在物质基础、物质条件、物质手段等诸多物质因素中展现的文化内涵、意义以及物质与文化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作用的内在规律。物质文化构成了科技进步的物质基础和文化氛围。物质文化的发展过程不仅是主体的思维过程,也是对现实物质文化的继承和批判过程。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西文化改革发展经历了初始阶段、起步阶段、跃升阶段及跨越阶段,在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及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十二五”时期,进一步推进山西文化改革发展,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推出一批反映山西精神的文化作品;以山西人民的文化需求为根本,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推进转型跨越为抓手,壮大发展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9.
宁夏只有以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动力,以构建沿黄城市带为突破口,打造新的经济和文化圈,才能带动全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山东的经济文化强省战略,不仅坚持了做大做强经济这一板块的主导思想,而且更加注重了社会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创造性地将文化上升到主体战略。深刻理解和把握文化强省建设这一重大战略举措,要充分认识文化强省建设在强省战略中的重要地位、面临的难得发展机遇、还要充分认识文化强省建设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和迫切需求。通过更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提升山东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