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什么是家     
佚名 《新湘评论》2014,(10):54-55
什么是夫妻?相爱一辈子,争吵一辈子,忍耐一辈子,这就是夫妻。什么是家?家是夫妻共同经营的,编织着梦和苦辣酸甜的窝。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社会学家说家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婚姻学家说家是风雨相依的两人世界。究竟什么是家呢,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不值得思考的问题。那么先让我们来口斤一个故事吧。有一个富翁醉倒在他的别墅外面,他的保安扶起他说:“先生,让我扶你回家吧!”富翁反问保安:“家?!我的家在哪里?你能扶我回得了家吗?”保安大惑不解,指着不远处的别墅说:“那不是你的家么?”富翁指了指自己的心口窝,又指了指不远处的那栋豪华别墅,一本正经地,断断续续地回答说:“那,那不是我的家,那只是我的房屋。”  相似文献   

2.
曾经,在初中课堂上,我充满感情地朗读着这篇感动我们半个多世纪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那热情洋溢的文字,激荡起我们昂扬的爱国之心。魏巍走了,他走得那样仓促,那样突然,以至于我都来不及看上他一眼,与他说上最后一句话。  相似文献   

3.
正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又到母亲节了。小时候,我爱跟母亲撵脚,有一次跟着母亲到城里叔叔家走亲戚,母亲牵着我的手,走了很久很久,我非常累了。叔叔家怎么那么远呢,远得好像永远都走不到。我不停地问母亲:"快到了吗?还有多远?"母亲安慰我说:"快了,快了!"我走几步就要  相似文献   

4.
正母亲,我想你……十年来,我想着那出门在外,好像远在天边的山儿,我眼里含满了泪。他难道还会活在人间吗?忘记是哪一天,我记得好像有一只燕子带来了一封长长的山儿的家信。啊,那不是梦吧!起初,我还终日不断地牵念着我的儿子,现在十年了,也许他再不会存在于人间了。以后我便有时想起,却又很淡漠的从我的心坎间掠过,因为不愿再忆起这令人心肠欲断的儿子的事。  相似文献   

5.
2012年1月15日,我在医院里度过了艰难的一晚,父亲被查出了"急性丙肝"。在医生办公室里,我们等着主任大夫怎么"判决",父亲被告知呆在病房里,不准探听。主任说,病很危险,要么做肝移植,这个得找亲人作供体;要么,做透析,这只是试试看,能否把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我的母亲和女友在一旁流泪不止。我看见父亲在病房门口焦急地探望。肝移植先没敢做,只是做了两次血液  相似文献   

6.
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  这首歌勾起了我对母亲的怀念。歌中唱到“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过去,我最怕听母亲唠叨,而现在我多么想听听妈妈唠叨啊,可是母亲已经在前年冬天就因心脏病突发,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再也听不到妈妈唠叨了。“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工作的事情我可以和爸爸谈谈,可我生活的烦恼怎么去跟妈妈说说?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作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作多大贡献,一辈子总操心就奔个平平安安。”  这首歌的歌词写得真好,尤其是母亲这…  相似文献   

7.
1916年,李大钊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新青年》杂志编辑.一天,陈独秀初次到李大钊家.他站在收拾得整洁有序的院中,高声问道:“大钊在家吗?”一个老妇人从屋里走出来.只见她头绾农村妇女常见的那种老式发髻,一双小脚,头发已有些花白了.她用手掸掸围裙,神情羞涩地说:“大钊不在,先生有什么事吗?”陈独秀客气地说:“你是大钊家的女佣吧,我来找大钊谈点事.”那老妇人赶紧把他让进客厅,端上一碗香茶说:“先生喝杯茶吧.大钊这就该回来了.”说完,老妇人又到厨房里去了.随之,厨房传出了洗濯声.  相似文献   

8.
1963年7月31日,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天.这一天,我们奉命到中南海怀仁堂演出话剧《雷锋》.象平常一样,我们在做演出前的准备工作.忽然,保卫局的处长找到我,他把我拉到一边小声地说:“今晚,毛主席看戏.”他见我有点似惊、似喜,紧张得不知所措,忙补上一句说:“不要告诉任何人.”我说;“和我一起带队的还有政委.”他忙说:“只你一个人知道.”说完走了.  相似文献   

9.
父爱如海     
父亲是一家戏剧协会的负责人.在我们兄妹中,他带我看戏最多.但我对吴侬软语似的唱腔丝毫不感兴趣,倒是对武生们在台上的好身手佩服不已,开始痴迷武术,学起散打和太极拳来. 母亲曾不无惋惜地对父亲说:“小云天生不按常理出牌,说教只怕没用.”但父亲回复母亲的话让我至今印象深刻,他说:“那我就当一把铁锹,一天一小铲,尽量挖出他的闪光点,再用闪光点去填埋他的劣根吧.”  相似文献   

10.
正"妈,周未我们有事不回去吃饭了,您俩自己吃吧!""那、那、那,乐乐回来吗?"电话那头母亲着急地问。"他和同学一起吃,不回来了,您就别管我们了,挂了哦!""哎!"挂电话的一刹那,我清晰地听见电话那头传来一声叹息,心里瞬间充满了愧疚。我和父母住得很近,一出门转个弯,走200米左右就到了。周一到周  相似文献   

11.
在延安杨家岭,听讲解员讲了这样一段往事.抗战时期,从国外归来的科学家陈嘉庚先生,分别到重庆和延安考察.他先到了重庆,蒋介石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并花800块大洋,在重庆最好的酒店为他摆了一桌接风宴.接着,陈嘉庚又到了延安,毛泽东也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并请他吃了自己亲手种的菜.只是这一顿饭,只花了两毛钱.事后,陈嘉庚深有感慨地说:"蒋介石招待我花了800大洋,而毛泽东招待我只用了两毛钱.得天下者,共产党也!"  相似文献   

12.
母亲的心     
关于母亲的一个情节,一直想写,只是提笔便是沉重。我们家有4个孩子,父亲长年在外,工资也少得可怜,家里家外的一切,全靠了母亲一人操劳,毕竟是六口之家,生活的窘迫也就可想而知。乡下没有幼儿园,逢了母亲要下田做事,我和弟弟妹妹们就被锁在院子里。那年夏天,被锁在家里的我领着弟弟妹妹闯了祸,院子里的蚂蚁老是爬到草席子上,很是让人烦,我想起窗台上有一大块像冰一样的农药,母亲经常拿着镰刀砍一些洒到菜园的地  相似文献   

13.
《湘潮》1991,(6)
毛岸青不知去向,警卫员们急得团团转,毛泽东却不慌不忙地说:去李立三同志家找找看毛岸青来到双清别墅后,我经常同他在一起,时间长了,我们之间也就熟悉起来,相互之间无拘无束。我问毛岸青:“你亲妈妈牺牲了,现在这两个妈妈(即贺子珍和江青),哪一个好?”毛岸青很动感情地说:“我贺妈妈好!我和哥哥到了苏联以后,贺妈妈一面工作,一面供给我们上学  相似文献   

14.
作家金振林在他撰写的《毛岸英》一书中披露,杨开慧临刑前曾给堂弟杨开明写了一封托孤的信。信中写道: “我好像看见了死神——唉!它那冷酷的面孔!说到死,本来而(于)我并不惧怕,且可以说是我喜欢的事,只有我的母亲和我的小孩,我有点可怜他们!而且这个情绪缠绕得我非常厉害  相似文献   

15.
这半年来,我一直不敢想,也一直不愿相信,父亲真的远离我们而去了。他来不及说上一句告别的话,离开了他饱含深情地热爱过的这个世界,离开了他深爱的亲人们、朋友们、同事们。但他把博大的爱永远留在天地间。父亲爱他的事业,爱得很执著。在我的成长记忆中,父亲总是很忙碌,公文包总是沉甸甸的,几乎每晚都要去办公室批阅文件和文稿。有时下班回来,就静静地坐在沙发上,紧闭着双眼,一坐就是十几分钟,显得十分的疲惫。看着父亲日渐增多的白发和忘我工作的情形,我们不知多少次地提醒他要注意自己的身体。父亲也深知身体的重要性,但在党的事业和群众…  相似文献   

16.
别人的父母     
一 每周定点到学校讲课时,路过一个小街口,我经常看见一个中年男子在街口东侧的马路上扫地,扫得很干净.他扫的永远是那条马路的那一块地方,看上去很神圣的样子.扫完地,他收起折叠的扫把,很快就离开了,像是去赶车上班.不过,一直到了今天,我才听人说那是他孩子遭遇车祸身亡的地方.作家毛丹青的这一则微博,看完就再也忘不了了.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笔者来到八师一四七团十连职工梁月兰家,看到梁月兰正在为瘫痪的母亲捶腿,她母亲眯着眼正独自享受着,她对母亲的那片孝心一下就映入了我的眼帘。说起梁月兰照顾瘫痪母亲的事情,那还得从2011年3月份说起。天气逐渐暖和,老人在楼房外经常走走锻炼身体,不知怎地,一天突然一下就倒在楼下的平地上,当时就没起来。一位路过的好心人,敲开她的房门,帮着把老人送回屋里,她还没说一句感谢的话,那人水都没喝一口,默默地走了。  相似文献   

18.
亲情无限     
正母亲住院了。这似乎是一个很难想象的画面,母亲在我的印象中永远都是风风火火、能干利索的形象,从来不曾因为身体不佳会倒下,而这一次,母亲确确实实是倒下了,而且,她的双腿已经痛得不能走路了。现在想来,多年前就曾多次遇见这样的场景:我没有声息地走进母亲的卧房,看见她惊惶地把撩到膝盖上的裤子匆匆放下来,似乎要掩饰什么,  相似文献   

19.
母亲的叮嘱     
《党建》2017,(4)
<正>母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10年了。我再次捧读那些泛黄的信笺,不禁泪如雨下。我感念母亲,是她给我生命,给我信仰。母亲没有读过书,但是懂得道理。她能够砸锅卖铁供我读书,给我讲"沂蒙六姐妹"的故事,还经常教育我要懂得感恩。母亲不是党员,但是她信党爱党。2002年,我在读大学期间加入党组织。我写信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母亲。后来,弟弟告诉我说,那封信,母亲缠着他念了10多遍,还一个劲地嘱咐  相似文献   

20.
1961年,周总理出访归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机场迎接他。第二天,周总理看到一张报纸上刊载他回京的消息上有“周恩来总理神采奕奕地走下飞机”时,不由得紧皱眉头,指着报纸对值班秘书说:“你打个电话,问一下这条新闻是谁写的,叫他马上到我这儿来一下。” 这位记者很快赶到西花厅。周总理放下手中的工作,又拿起那张报纸说:“我们现在国家遭难,人民受苦,我周恩来凭什么‘神采奕奕’?”那位记者知道错了,只好向总理检讨,同时也汇报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