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刑事诉讼价值评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万毅 《法学论坛》2003,18(5):36-44
我国目前两种主流的刑事诉讼价值观———“目的价值观”和“过程价值观” ,都存在着一定的理论瑕疵。从价值的一般涵义出发 ,现代刑事诉讼价值体系是一个多层次、有结构的统一体 ,它涵括了目的价值和形式价值两个子系统。目的价值是指刑事诉讼致力实现的社会理想和终极目标 ,具体而言是指自由和秩序的价值结构。而形式价值则是指刑事诉讼本身在组织结构上的形式合理性 ,即刑事诉讼程序必须具有独立性、中立性、平等性、公开性、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刑事诉讼目的、价值的定位及其实现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刑事诉讼价值问题上应确立程序内在价值优先的价值观;在刑事诉讼目的问题上应确立安全优先兼顾公正的目的观;两者并不矛盾。提出,为了实现我国刑事诉讼目的,体现刑事诉讼价值,必须完善现行刑诉法;设置科学合理的司法体制;使司法人员真正树立法律至上、公正司法的法律价值观;设置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3.
刑事诉讼的目的、价值及其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建军 《法学研究》2003,(4):98-109
刑事诉讼的目的是指国家根据各种刑事诉讼主体的客观需要及其对刑事诉讼价值的认知所预先设计的、希望通过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而实现的理想的诉讼结果。刑事诉讼价值是指刑事诉讼程序本身所固有的、不依赖于刑事诉讼主体及其需要而独立存在的、能够通过刑事诉讼活动对国家、社会和所有公民的合理需要和要求的满足具有积极意义的一种特性。刑事诉讼目的与价值的联系在于 :刑事诉讼目的的产生是人们对刑事诉讼的价值进行认知、评价、选择的结果 ,刑事诉讼目的的实现是刑事诉讼价值的体现。两者的区别在于 :刑事诉讼目的具有主观性 ,刑事诉讼价值具有客观性 ;刑事诉讼目的是人们从事刑事诉讼活动的起点和终点 ,刑事诉讼价值是人们价值认知的对象 ;刑事诉讼目的追求的程序公正是人的主观目标 ,刑事诉讼程序本身的公正性是其内在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4.
我国学者关于刑事诉讼主体范围的"权利义务说"、"地位作用说"和"诉讼职能说"等学说均以我国具体的刑事诉讼法律规定为基础,是典型的注释法学。超越注释法学的窠臼,从刑事诉讼目的论的高度重新审视刑事诉讼主体范围的划分标准,是刑事诉讼主体范围理论研究的出路所在。本文认为刑事诉讼主体的范围应当由刑事诉讼目的所决定,是否有利于实现刑事诉讼目的是刑事诉讼主体范围的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5.
论非法证据运用中的价值冲突与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在考察分析国内外有关制度及学说的基础上,认为对非法证据采证的研究不应囿于证据的真实性或合法性本身,而应立足于刑事诉讼目的的实现。为此应避免非法证据运用中价值取向的单一化,树立均衡价值观。文章认为非法证据原则上应予排除,但也不宜绝对化。在处理时应酌量各种因素,使采证的选择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6.
自60年代美国著名刑事法学家赫伯特·帕卡(H·L·Packer)创立了犯罪控制模式和正当程序模式的学说以后,“模式”一词被经常地使用在刑事诉讼及其相关学术活动中。更普遍地,模式被用来指称作为整体的刑事诉讼,因此有“刑事诉讼模式”之说,又被称之为“刑事诉讼结构”、“刑事诉讼构造”,并引起了学者们广泛的研究兴趣。尽管有学者对“结构”、“模式”、“构造”等用语进行比较、推敲,认为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它们的共同基本含义已经被学者们达成共识:即控诉、辩护和审判三方在刑事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和相互关系。由于刑事审判程序居于刑事诉讼的核  相似文献   

7.
刑事诉讼目的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国内外法学人士对刑事诉讼目的进行研究并形成许多理论。本文在评析刑事诉讼目的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刑事诉讼历史的了解,形成的是揉入国学思想的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目的论。  相似文献   

8.
利益衡量理论对于找寻认定刑事诉讼行为无效的标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该理论中隐含了判定刑事诉讼行为无效标准的模式,为效力认定提供了契合的思维方法,是对既存认定方法的系统化,并且将对诉讼行为效力的判定与刑事诉讼目的和价值密切地联系起来.通过利益识别与归类、筛选与权衡等步骤,并辅之以特定诉讼行为与程序整体利益的动态协调,从而确定刑事诉讼行为无效的标准.具体而言,任何侵犯最高位阶利益、违背刑事诉讼的核心性原则、破坏基础性构成要素、违反重大公共利益的刑事诉讼行为应当被认定为无效.  相似文献   

9.
严格证明与自由证明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闵春雷 《中外法学》2010,(5):684-697
<正>严格证明与自由证明作为大陆法系国家证据法上的基本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迪恩茨于1926年提出,之后由德国传至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并在学说和判例中得以发展。尽管这一理论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些许不同,但其出发点及追求的价值目标具有共同性,因此对我国刑事诉讼证明的理论及实践也颇具借鉴意义。近年来,学界逐渐展开对严格证明与自由证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在理论界普遍认同以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为刑事诉讼目的的"双重目的理论".但"惩罚犯罪"的目的,存在着很多与现代刑事诉讼法治的价值目标相违背的地方,在分析这种理论缺陷的基础上,重构一种以维护宪法秩序为根本;正当程序为核心;真实发现为直接目的的体系,不仅可以繁荣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理论研究,而且对促进中国刑事诉讼法治化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程序公正是刑事诉讼立法的基准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刑事诉讼理论将刑事诉讼法作为刑法的附属法,刑事诉讼法的价值一直被视为一元化的工具价值。现代社会是价值多元的社会,刑事诉讼法已被视为多元价值的结合体。但是,在价值多元的立法需求条件下,刑事诉讼制度设计采取多点定位的思维方式必然导致价值冲突调整失序,刑事诉讼法内在价值的和谐性和制度设计的逻辑统一性无法完美的实现。因而,确立程序公正为刑事诉讼立法的基准价值,既赋予刑事诉讼法以独立的法治价值地位,有助于推进刑事法治,又为解决刑事诉讼立法技术方面的困难,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原则和程序设计考量标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长期被比较法学范式与新意识形态法学范式所支配。这两种研究范式所生产出的研究成果并不足以支撑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现代化。当采用实证研究的范式来观察与思考中国的刑事诉讼制度时,可以探求到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现代化更为有效的思路与方案。实证研究范式与传统研究范式的差异,还使得实证研究范式具有构建中国本土化刑事诉讼理论体系,打造具有中国气派刑事诉讼制度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06年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主要围绕刑事诉讼基本理论、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司法改革以及证据制度等问题进行,体现了如下几点可喜的变化和进步:刑事诉讼法学的学科体系逐渐从注释法学转向理论法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在检讨传统刑事诉讼法学基础上出现了一些富有创见的新理论体系;研究方法趋于多样化,特别是实证研究的引入为刑事诉讼法学注入新的活力;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仍然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体现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的互动。  相似文献   

14.
朱琳 《法学论坛》2006,21(1):126-138
法国1994年新刑法典规定“无实行重罪或轻罪之故意,即无重罪或轻罪”,从而首次将故意提升到总则的高度,并确定了以惩罚故意为原则,惩罚过失为例外的政策。本文从故意在法国的“行为-行为人”二元论体系中的位置入手,分析了故意的内容、类别及犯罪的特殊样态中的故意,展现出法国不同于其他大陆法系国家的独特的犯罪故意理论,并在结论中指出法国刑法理论研究的实用主义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英国刑法犯罪故意的构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雨田 《河北法学》2006,24(9):43-48
我国刑法学界对于英国刑法中的犯罪故意在理解上值得反思,英国刑法犯罪故意需从判例法和制定法这个角度加以理解.将英国判例法立场的变化归纳为几种并存的学说不够客观,同时,认为英国刑法在该问题上是以认识为本质理解犯罪故意的观点也不能成立.英国判例法在这个问题上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尽管这种弹性是我国司法部门不可能做到的,但是英国刑法同样对于我们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犯罪故意认定的证据法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磊* 《证据科学》2012,(4):449-457
实体法上广为讨论的犯罪故意认定问题,最终要在司法证明过程中进行.在罪过难辨的疑案中,裁判者应坚持无罪推定原则,作为区分故意与过失的最后一道屏障.对于故意这种“无法定义只能描述”的复杂心理现象,以实体法上的抽象概念去界定不如以证据法上直观的类型化判断来把握.故意“概念的类型化”,是以认识程度和意志程度之强度互补的弹性组合...  相似文献   

17.
陈磊 《法律科学》2014,(5):190-200
百余年来德国刑法学在故意概念问题上发展出意志要素无用论、意志要素必要论和间接故意与有认识过失合一论三种基本主张的对立,以及十余种标记鲜明的理论学说。学说争议的出发点是为存在构造上具有区别的不同心理现象配置不同的责任,争议焦点在于意志要素无用和有用、行为意志和结果意志、客观危险和主观危险的对立。各种学说部分成功又部分失败的努力,以及彼此之间描述性而非实质性的区别都表明,故意界定的理论发展方向应由实体法视角转向程序法视角,由概念思维转向类型思维。在观念分界的意义上,故意是做成可能侵害法益的意志决定;在事实认定的意义上,提倡建构类型学的故意概念,通过对能够反映认识和意志强度的待证事实的解释性推论,来推断案件事实是否在整体上"充足"故意的类型。  相似文献   

18.
刑事诉讼价值的历史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弹劾式刑事诉讼向纠问式刑事诉讼、纠问式刑事诉讼向现代混合式刑事诉讼的历史更替过程,刑事诉讼价值发生了由古典的实现刑法目的价值和妨碍刑法目的价值并存的价值体系向单一的实现刑法目的价值体系、单一的实现刑法目的价值体系向现代的实现刑法目的价值和妨碍刑法目的并存的价值体系的历史嬗变。  相似文献   

19.
诉权理论产生于民事诉讼法学,但从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的内在关联来看,诉权理论也可成为刑事诉讼法学基础理论之一,刑事诉权与刑事审判权仍是构成刑事审判制度的两个基本要素。在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提上立法日程之际,运用刑事诉权理论来分析我国现行刑事审判制度中的一些制度,我们不难发现在现行审判制度下,诉权不能主导审判进程,诉权与审判权关系失衡。正视这些问题,运用刑事诉权理论指导刑事审判制度的改革,强调诉权保障理念,才能真正理顺诉权与审判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