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日本农经学家介绍,日本曾先后于上世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后期两次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
傻傻的6O后     
《人民公安》2014,(18):25-25
生于60年代——一批横跨45岁到54岁的人;一批有点高傲有点自卑的人;一批有过崇高理想的人;一批喜欢怀旧的人;一批开始祭奠青春的人。生于60年代。是最后一拨这样的人——最后一批过六一节。必须统一穿着白衬衫、蓝长裤的人;最后一批玩弹弓、铁环、玻璃球的人。  相似文献   

3.
傅丽萍 《世纪行》2008,(6):47-48
上个世纪60年代,在我孩提的时候,“爷爷”这个称谓,在我们家是忌讳莫深的——因为爷爷在台湾。  相似文献   

4.
陆茂清 《同舟共进》2010,(10):45-47
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诗词热兴起,《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同剿》中有一阙: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相似文献   

5.
上个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发生一场学生运动。战后西方国家高速发展的经济,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和观念,是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学生运动是一次文化变革运动,从解放人性的角度上看,它在与文艺复兴对话。青年学生承载着历史的重负与未来的希望,在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中完成文化变革,推进整个社会实现向后现代的过渡。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因赫鲁晓夫在畜产品问题上的急躁冒进和瞎指挥,苏联接连上演粱赞事件和新切尔卡斯克事件,让人哭笑不得又扼腕叹息,值得后人深思。  相似文献   

7.
妙语     
《时事报告》2009,(10):5-5
20世纪50年代,风吹草低见牛羊。60年代,滥砍滥牧乱开荒。70年代,沙进人退无躲藏。80年代,人沙对峙互不让。90年代,人退沙退变模样。21世纪初,产业链上做文章,人沙双赢奔小康。——这首在鄂尔多斯流传的民歌,反映了生态的60年变迁。  相似文献   

8.
在已有的各种台湾文学史叙述中 ,浪漫主义的缺席引起一些敏感的学者的思考 ,或分析其原因或搜索其踪迹。本文认为从《文学杂志》到《现代文学》 ,台湾学院派文学对浪漫主义的看法有明显的改变 :从驱逐浪漫到浪漫的回归。在 6 0年代台湾文学场域里 ,《现代文学》杂志所代表的现代主义具有青年次文化运动的特征 ,必然表现出一种青年知识群体特有的浪漫心性 ,一种冲破时代压抑的生命激情。因此 ,台湾现代主义思潮隐含着浪漫主义的精神维度。  相似文献   

9.
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权利意识的觉醒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风起云涌,各种社会力量积极行动,以自身群体权利要求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青年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首次登上世界历史舞台,他们逐渐意识到自身的权利并开始提出要求,并以实际行动参与到社会变革中去.尽管所采取的实际行动方式各个不同,但都表现了在美国当时的现代化进程中所凸显出来的青年的权利意识的觉醒和发展.在我国现代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研究美国青年当时的权利意识,对于更科学更有效地开展青年工作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0.
关键词     
《台声》2014,(6):14-14
上世纪6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为缓解用电压力,从1971年岛内开始陆续兴建金山核电站(即核一)、国圣核电站(即核二)、  相似文献   

11.
生于古巴,父亲是位成功的庄园主,童年生活过得快乐无忧。上世纪60年代的一场革命,使他家失去了一切,流亡美国,当时他6岁。从15岁起他跟随父亲打工,后被引荐到家乐氏公司做推销员兼货车司机,临走时父亲对他说:“我们祖上有一遗训。叫‘日行一善’。在家乡时,父辈们之所以成就了那么大的家业,都得益于这四个字。  相似文献   

12.
虽然曾经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挨过饿,曾经为被扒手窃去二十斤粮票而大伤脑筋,曾经在路过广东新会华侨大厦时创下四个人一餐午饭吃掉两脸盒饭(那里优待我们这些从省里来的客人,每人收半斤粮票管够)的纪录,我对南京竞然使用过一钱粮票这件事仍然非常惊奇:一钱,相当于多少粒米呢?还得使用粮票?报上的白纸黑字加上粉红色的粮票证明确有其事。无意中收藏下这张粮票的程伟国在文章中说,1963年他在南京中山路的太平村食品店购买糕点后,营业员给他找回两张壹钱的粮票。见到这么小面值的粮票,他感到非常新奇,于是保留了一张,另…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60年代和参军去部队,随后转业来到重庆川煤九处,从基层干到机关,一路风雨兼程,总觉得退休对于我是件很遥远的事。但时间如水流逝,不舍昼夜,使我还没来得及把上班一族的苦乐感爱整理成篇,便就到了该退休的年龄。  相似文献   

14.
胡小芬 《青年探索》2016,(2):101-108
20世纪60年代美国大学生运动是一场由新闻媒体展示的、几乎完全暴露在聚光灯下的运动。青年大学生创造历史的梦幻感觉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大众媒体的大肆渲染。新闻媒体对大学生运动的持续关注,为运动理念的传播、成员的扩募、公共影响力的增长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媒体也依据自身运作机制和价值观念,给大学生运动设置了暴力、反体制、个人崇拜的反战组织的报道框架,迫使运动不断地远离原来的理想,并通过不断地制造新闻来获得关注。这种状况加剧了美国公众对大学生运动的不安全感和恐慌情绪,使得美国社会对运动的反感逐渐加深。而当这场依赖媒体聚焦的运动在20世纪70年代突然失去了媒体的关注时,其自身也迅速解体,大学生运动不仅从公共的视野中,而且也从真实的世界中消失了。  相似文献   

15.
林州市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是红旗渠的故乡、红旗渠精神的发源地。以20世纪60年代修建红旗渠、80年代发展建筑业、9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标志,林州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创业三部曲”。  相似文献   

16.
安东 《台声》2010,(8):84-96
1966年8月1日,“阿哥哥”浪潮在台湾流行。上世纪60年代,大翻领衬衫、喇叭裤、扭腰摆臀,这些似乎巳成了“阿哥哥”浪潮的典型标记。一个理想与狂乱交织的时代,它的特征就是不断地叛逆,不断地提出问题以及不断地追寻答案。  相似文献   

17.
考察20世纪60年代初中期的中国社会全貌,其间经历了在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局部性变迁,体现为向建国初期社会的某些表证的复归.之后,在国民经济深入调整过程中,逐步暴露出来的党内分歧和中苏交恶等因素刺激影响下,社会停止了复归的步伐,呈现出转瞬即逝的态势,随后转化为恶性的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8.
刘翠霞 《两岸关系》2008,(11):66-67
回眸:台湾电影的绚丽与滑落 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陆和香港电影相比,台湾本土电影起步较晚,但不管是20世纪50、60年代的台语片、武侠片,还是60、70年代的乡土写实片、爱情文艺片,80年代的新电影,台湾电影在艺术造诣、市场开拓方面都曾经有过不俗的表现,为中国电影谱写了浓墨重彩的绚丽华章。  相似文献   

19.
轮椅情缘     
我和轮椅的缘分是从无缘开始的。那是60年代中后期,正是中国人民在政治的尘嚣和经济的谷底挣扎的时期。16岁的我因胸椎骨结核瘫痪在床。我曾打油自嘲:"屋里春秋常度,屋外几绿几黄。面对三面都是墙,仰颏躺在炕上。"我渴望着摘一朵春花,吮一  相似文献   

20.
沐泽 《台声》2009,(5):95-96
杨丽花三个宇,对许多台湾人来说,几乎就是歌仔戏的代名词。上世纪60年代前出生的人,或许都还记得,电视上歌仔戏开演前,都会用夸张的歌仔戏腔念出这个名字。曾有人感叹,杨丽花,就是一种乡愁!可见,她早已是台湾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