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仅就国家经济管理权的双重法律性质,即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在国家职能活动中有关权利的义务或有关义务的权利问题做一初步探讨。一、国家经济管理权双重法律性质的客观必然性我国国家经济管理权某些不正常的运行,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似乎国家经济管理权只是一种权利,不包含义务的内容;而且这种权利没有明确的界限,具有很大的主观随  相似文献   

2.
张诚 《中国司法》2010,(3):80-83
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事法律制度,我国目前对于提存制度的法律规定却只是散见于不同阶段的法律文件之中。法律的不完善及其滞后性,加之提存功能的复杂化、多样化,使得在司法实践中提存款的定性、执行等问题更加扑朔迷离。笔者以为,在现阶段,要厘清这些问题最便捷的途径是以提存的性质及提存各方主体间的法律关系为切入点,继而为提存款权属的明确及在不同情境下的可执行性判断找到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3.
国际经济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的法律部门,至今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关于它的性质、概念和范围,各国学者的意见极不一致。我国学者对国际经济法的研究也只是从近几年才开始。这种研究,  相似文献   

4.
社会募捐中捐款余额所有权问题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冷传莉 《中外法学》2006,(2):209-222
<正>引言社会募捐纠纷案件近年来不断发生,其中发生在广西横县的一起捐款余额所有权归属纠纷引发了广泛的争论,类似案件对法律规制提出了直接的要求。而我国目前的立法中对社会募捐没有作出明确的法律界定,理论上对社会募捐法律性质及其纠纷的处理也未作出必要回应。因此就募捐引发的纠纷不能仅仅就案件讨论处理办法,因为那只是一种纠纷解决的处理办法,不符合法治——规则之治的要求,不利于人们在纠纷发生之前作出安排,不利于引导  相似文献   

5.
论纯粹经济损失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纯粹经济损失不因受害人的财产、人身或者权利的受损而发生;它们只是受害人因特定事由而遭受的纯粹金钱上的不利益;在纯粹经济损失概念得到认同的法域里,这些不利益一般不被法律所认许,难以获得赔偿.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引入纯粹经济损失概念,有益于我国侵权法调整方式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一般认为,由于哈特的批评是如此的彻底,因此,奥斯丁的命令理论已经只是法律思想史的组成部分,它不再影响我们关于法律之一般性质的根本看法。不过,这样的看法其实是不适当的,因为虽然命令这样的概念工具的确不足以说明法律的一般性质,但是命令背后所揭示的关于法律的直觉——社会事实命题与独立于内容,依然是当今法理论的核心要点。  相似文献   

7.
源起于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农村的股份合作制,在乡镇经济体制改革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至今却无相对应的法规予以规范,主要根源是对其法律性质的界定不清晰。本文试对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进行重新定义,从而明确界定其法律性质。  相似文献   

8.
于洋 《法制与社会》2011,(31):204-20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奖销售作为一种常用的市场销售手段,以多种形式普遍存在于市场交易之中,但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虽然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于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做了一定的分类,但并未对社会实际做更进一步的标准划分,尤其是在附赠式有奖销售的赠品规制中,并未针对其不同的法律性质做详尽区分。因此,针对附赠式有奖销售中赠品的法律性质进行分析及进行相应的法律规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由于法律传统以及对信用证、备用信用证和独立保函的商业适用与法律性质认识不足,我国在司法实践中不承认国内独立担保的法律效力,不了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可以适用于备用信用证,使得国内独立保函与备用信用证的法律适用出现不应有的局面。本文从这些金融工具的交易流程、法律特征以及国外和国际有关的法律与规则入手,揭示其法律性质,在此基础上讨论国内独立保函与备用信用证在我国的法律地位,认为无论从法学理论、国外经验,还是商业实践看,都应承认国内独立保函的法律效力,建议正在起草的独立保函司法解释涵盖备用信用证,并将其标题修改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独立保函和备用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相似文献   

10.
序言是我国宪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的三部宪法都有序言,现在的宪法修改草案也不例外。从世界各国宪法的情况来看,有没有序言的情况很不一样。有人统计,目前世界上一百四十二部成文宪法中,有四十六部没有序言,然而有序言的还是占多数。对于序言的性质,它是不是法律规范,有没有法律效力,曾经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序言只是起说明、解释或宣言的作  相似文献   

11.
关于法律原则的性质及其司法适用历来都是法理学界争议的焦点。“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都是法律规范的下位概念,共同构成法律规范的两大要素。在逻辑结构上,法律原则不像法律规则那样具有具体的假定条件、可操作的行为模式及明确的法律后果,因此两者在法律适用方式上亦有重大区别。“法律原则”只是对行为及裁判设定一些概括性的要求或标准,为判决指示一定的方向,授权法官在具体个案中依价值判断进行法益衡量并予以适用。  相似文献   

12.
序言是我国宪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的三部宪法都有序言,现在的宪法修改草案也不例外。从世界各国宪法的情况来看,有没有序言的情况很不一样。有人统计,目前世界上一百四十二部成文宪法中,有四十六部没有序言,然而有序言的还是占多数。对于序言的性质,它是不是法律规范,有没有法律效力,曾经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序言只是起说明、解释或宣言的作  相似文献   

13.
当前.“公益诉讼”在我国尚不是一个正式的法律概念.只是业界形成的一个基本共识:指法律规定的合格主体按照法律的授权,就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公益或不特定的他人利益的行为,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依法处理违法之活动。在这个共识中,只是对“公益诉讼”的范围、程序等进行了笼统概括,对于何为“法律规定的合格主体”却没有一个详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严格来讲,在我国法律和司法解释中并没有复印证据材料这种表述,这只是检察官平时的一种惯常表达。在法律文本中,会使用“复制件”一词。从证据法的角度来说,复制件属于传来证据,而非原始证据。在证据能力上,我国法律并未否认传来证据的证据能力,只是在证明力上要弱于原始证据。所以,复制件在我国是可以作为证据使用的,只不过证明力较弱。  相似文献   

15.
孙喜峰 《行政与法》2005,(10):72-73
高校管理行为是高等院校在享有教育管理权利,履行教育管理义务时所实施的行为。近年来,有些高校在实施高校管理行为中侵犯其它法律主体合法权益的事情常有发生,加上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对该行为的法律性质规定不明确,由此,产生纠纷后,法律主体能否提起诉讼,如何提起诉讼等问题,没有法律依据。本文主要就有关高校管理行为的法律性质及可诉性问题进行探讨,并以求教于法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6.
情谊行为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类行为,通常不具有法律性质,行为人也不会考虑其法律性质问题,但是当出现损害时,其法律性质以及行人的义务就成为争论的焦点。本文通过德国联邦最高法院的一则判例,详细介绍德国联邦最高法院针对情谊行为的法律性质提出的若干判断标准以及法院分析问题的方法,并借助这些标准和方法,对我国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好意同乘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债权受领,是指债权人接受债务人履行的行为。债权人依此权能受领债务人的履行并永久保持因债务履行所生的利益,体现了债权的保持力。受领是一种权利还是一种义务上,学界仍存在较大争议,我国对受领的规定只是进行了各性定论。研究债权首领的法律性质,从而就能确定受领迟延的法律性质,对于债务履行双方的合法权益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城市房屋拆迁的法律适用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作者通过扎实细致的调查工作,归纳了城市房屋拆迁纠纷的特点,找出了在法律适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作者认为,在我国的房屋拆迁实践中存在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不动产征收征用性质的公益拆迁,二是不动产流转性质的民间商业拆迁,然而现实生活中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拆迁却几乎全部由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直接调整,造成了行政行为与民事行为混杂不分,行政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混乱不清的局面,也造成了司法实践中法律适用的迷茫和无奈。因此,严格区分这两种法律性质不同的拆迁,分别适用不同的法律,寻求不同的法定程序和救济途径,则因房屋拆迁引发的法律混乱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19.
陈亚飞 《法学》2023,(7):16-29
20世纪90年代,随着伯尔曼著作中译本面世,“法律信仰”迅速成为我国法学界的热词,但进入21世纪后,“法律信仰”论遭到广泛的批评,被认为只是对于伯尔曼学说的简单附会。然而,相关批评忽视了蕴含在“法律信仰”论中的真理颗粒,即内在于我国法律传统,以及当代法律实践中的法律的教化性质。正是由于我国当代法律的教化特性,使马克思主义信仰、传统美德,以及现代法治精神能够有机地、辩证地统一,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平稳转型,避免了西方法治现代化过程中因整全性价值秩序裂解导致的一系列恶果。“法律信仰”概念正是对我国相关历史传统,以及当代实践的自主性表达,是我国法学自主性话语体系发展过程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20.
王湘淳 《法制与社会》2014,(22):259-261
法律人格是法律对社会中的成员进行价值判断、选择后的结果。民法领域内的人格最早出现于罗马法中,是一个历久而常新的概念。从自然法主义的角度看自然人的人格是被法律所承认,而法人的人格则是被法律所赋予。人格权虽在性质上是自然权利,但是我们不可以否认人格权具有一定的法定性。法人应该享有部分与自身性质不冲突的部分人格名誉权便是其中一例。法人享有名誉权有其必要性与可能性,并有我国现行法作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