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挝约有三百万人口,可是居住在老挝国土上的民族,据称达六十多个。通常划为老龙族、老听族和老松族三大族系。老龙族是今天老挝民族的主体,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三点五六,约二百万人,包括泰诺(汉傣)、泰丹(黑泰)、泰登(红泰)、泰考(白泰)、普泰、泰原、泰艮、泰芬  相似文献   

2.
老听族(旧译老腾族)是老挝民族中人数仅次于老龙族的一个大族系,人数二十多万。老听族的成分相当复杂,包括有下列支族(或部族):拉芬、拉威、佧格、佧朴、佧拉佩、卡蒙(佧满、佧雷,即布朗)、佧根、佧米、佧  相似文献   

3.
老挝档案国名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国名释义“老挝”在老挝语中意为“人”或“人类”别称 寮国、印度支那屋脊首都 万象面积 236800平方公里人口500万人,年增长率为2.6%,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至为19.4人语言 老挝语为官方语言货币 新基普民族47个部族,可划分为3大民族:老龙族56%,老听族34%,老松族9%宗教 佛教徒50%,原始拜物教信徒(信 奉鬼神和图腾崇拜)30%,其他20% 主要城市 沙湾拿吉、琅勃拉邦 国花 塔树花 名胜 瓦普庙、北乌洞穴、万象塔銮 同北京时差-1.00 地理 老挝位于东南亚,系内陆国家,东 接越南,南接柬埔寨,西与泰国交界,西北 与缅甸接壤,北邻中国。地势从北、东两面 向南、西倾斜。境内80%为山地和高原。 湄公河两岸平原是国内主要农耕地带。属 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30摄氏  度,年降水量1250-3750毫米,干、雨季 分明。  相似文献   

4.
佬族,又叫老龙族,是老挝的主体民族。许多世纪以来,歌唱和舞蹈是佬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他们几乎家家都备有几种民族乐器,如芦笙、二胡、琴或横笛。无论男女老少,一般都会唱  相似文献   

5.
老挝的泰老族系,一般称为老龙族。关于老龙族的来源,有的同志认为起源于中国,是由中国西南的哀牢人迁去演化而成,①也有同志持不同意见。②龚明光同志发表《老挝老龙族源于哀牢夷考》(《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2期,以下简称为“龚文”),对此问题作了新的探讨。对于老龙  相似文献   

6.
琅勃拉邦(Luang pra bang,古译隆勃剌邦,当地华侨译称龙坡邦,亦译作銮佛邦)位于老挝北部南堪河与湄公河会流处,群山环抱,是一座山青水秀的山城。这里气候宜人,全年平均气温在13—27℃之间,年降雨量为1300毫米左右。人口四万多(1974年),以老龙族为主,有少数苗族、徭族和其它民族,此外还有华、越、泰、印度等国侨民。市区不大,只有两条主要街道西萨旺冯路和京吉沙拉路。市内街道旁有挺拔葱翠的槟榔、椰子树,  相似文献   

7.
老挝是个地处中南半岛 ,与中国、越南、泰国、缅甸及柬埔寨相邻的东南亚惟一的内陆国。在这个国土面积2368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3个大民族 ,即老龙族、老听族和老松族 ,以及49个小民族 ,总人口约500万。在这个地广人稀的国度里 ,65%的人信仰佛教 ,是一个典型的佛教国家。由于受佛教文化的影响 ,老挝的民俗大多与佛教有关。老挝这种独特的文化习俗 ,对大多数不了解老挝的人来说是相当神秘的 ,这就给老挝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老挝1975年解放 ,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一党制的社会主义国家。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老挝在世界…  相似文献   

8.
《东南亚》1991,(1)
波高省(亦译宝盖省)是上寮(老挝北部)六省之一,位于老挝西北边境,与缅甸、泰国交界,共同边界长分别为92公里和95公里,毗邻著名的“金三角”地区。原是南塔省(又称会公省、会晒省、上湄公省)的一部分,1983年6月始独立建省,面积4970平方公里,是老挝最小的一个省份。全省分会晒、屯碰(又名孟南碰)、孟崩三个县,共21个乡、271个村,9900多户。人口约6万(1990年。1985年全国人口普查时为54925人,1987年增至5.9万),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12人。多民族聚居,老龙族、老听  相似文献   

9.
我国壮民族和越南民族(主要是京族,也称越族)是历史上同一古越人后裔的两个民族。自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在中原文化的逐渐影响下,这两个民族都先后借源汉字,并仿效汉字的结构创制了自己本民族语化的古文字。壮民族古文字今称古壮字(或称“土俗字”,壮语称为Sawndip);越南民族古文字称作字喃(越南语称  相似文献   

10.
开头语 目前人们把老挝的民族分成老龙、老松和老听三大族系。严格说来,这种划分并不科学,就老龙族系来说,从语言学角度讲,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在新的划分出现以前,我暂称之为泰老族系。泰老族系中的老族是今天老挝的主体民族。关于泰老族系民族的来源,在老挝只有一些传说和神话流传,无以利用;中国有关这方面的史料也不多见,给研究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因此,有人认为老挝泰老族系民族为土著者,也有认为为南诏时迁入而形  相似文献   

11.
1970年代后移民世界各地的印度支那(以下简称印支)华人多被称为“越棉寮华人”,或“越柬寮华人”(常出现在各地的社团名称上),后两个  相似文献   

12.
东南亚泰佬族系民族源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1986,(3)
东南亚泰佬族系诸民族包括泰国的泰族、老挝的佬族、缅甸的掸族和越南的傣族,是中南半岛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大族系。关于泰佬族系民族的族源问题,是国际民族学界长期争论不休、至今尚未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概言之,有以下几种观点:(1)泰族发源于中国四川、陕西一带。此说为英国人拉古伯里首创。(2)泰族起源于中国西北部与苏联接壤的阿尔泰山脉,以后“受中国人的压迫而被驱赶南迁”,从阿尔泰山迁入四川,从四川  相似文献   

13.
老挝的宗教     
老挝是一个有68个部族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老挝自古以来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是一个多种宗教信仰并存的国家。佛教(小乘教)虽然在老挝有很大的影响,但信奉佛教的,只有佬族人民当中的85%左右,这与一般人认为老挝各族人民中绝大多数信奉佛教的看法有很大的出入。其实,在老挝68个部族中,其中67个部族的绝大多数信奉鬼神和图腾崇拜,特别是老厅族中各部族的绝大多数,老松族中的孟(苗)、瑶族的各部族以及老龙族中的泰族,大都信奉鬼神和图腾崇拜。就是佬族中,信奉鬼神的也占15%以上。老挝形成多种宗教并存的现实有其历史根源。首先,老挝是一个多山的国家,自古以来  相似文献   

14.
布娄族又称布劳族,是越南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主要分布在越南中部的高原上,喜欢把寨子建在山坡上.德都县波依乡就是布娄族的一个聚居区.据说,这里的布娄族是100多年前由老挝迁徙而来的.他们习惯结寨而居,寨门大多用树枝树叶加以装饰,两旁则布以尖竹桩,其目的是驱鬼和防范坏人进寨.每个布娄族寨子的中央,都要建一座公房,专供村民集会和娱乐.村民的私人房屋——高脚屋,必须有一堵山墙向着公房,以示“向心”,即团结的象证.山墙上的饰物也十分讲究,大都是用竹子编制而成的鸟头、竹篮、扇骨等.每个村寨不论大小,都有明显的阶级划分,一般分为三个阶层,即“波女克拉”——富贵户;“波女德抹”——小康户;“克多”——富贵户的家奴.  相似文献   

15.
一、两个重要的替代种植项目(一 )泰王室项目从 196 9年开始 ,在泰国国王的倡议、亲自参与以及有关国际组织的积极支持配合下 ,一个旨在铲除泰国北部山区种植罂粟的“王室项目” (RoyalProject)正式启动。 1992年更名为“王室项目基金会”。该项目主要分布于泰北 5个府 (即清迈、清莱、夜丰颂、南奔和帕耀 ) ,下属 4个研究站 ,34个发展中心 ,涉及面达 2 94个村寨 ,人口共计 73 42 5人 ,其民族构成主要有泰、克伦、苗、瑶、拉祜、阿卡、傈僳、贺 (云南人 )和傣雅等民族。以泰国国王任名誉会长的“王室项目基金会” ,由王储担任会…  相似文献   

16.
老挝人民大部和其他国家傣-老族(包括中国云南的傣族,缅甸的掸族,越南的岱泰族,泰国东北的老族等)以糯米饭为主食。 老挝的糯米约有13个优良品种,其中最有名的是黑糯。黑糯是老挝的“黑五类” 食品之最。产地主要是在上寮,而以琅勃拉邦省的黑糯最为有名,是历代老挝国王指定种植的专作为国王副食品及祭天祖的主要祭品。 据说,在古代,黑糯也和象牙犀牛角一样作为进贡中国皇帝的贡品之一。老挝人民把黑糯和薏米,鹧鸪豆(红豆)一齐称为高级的药用食品,对肝病、肾病有治疗作用,其含  相似文献   

17.
我国壮族和老挝佬泰族群“厄”(“额”)神话中所描述的蛇化作翩翩公子迎娶人间女子为妻,或蛇为孤寡老人尽孝;蛇变法降雨,淹没村庄等的情节描写,在现代人看来是荒诞不经的。这是蒙昧时代原始人在万物有灵的基础上将蛇人格化、神化的结果,体现着我国壮族和老挝佬泰族群先民对蛇的心理认识和信奉。下面,笔者就对“厄”(“额”)神话中所蕴含的宗教内涵进行进一步论述。  相似文献   

18.
[人口]越南布依族人数较少,约2000人口。分布在莱州省封土县至高谅省保绿县的中越边境一带及其附近的地区。跟岱、泰、侬、华、苗、瑶等民族杂居,其中与侬族最为亲近。并有许多人早巳与其他近邻民族融合了。 [族称]各近邻民族都用“仲家人”、或“仲家”称呼他们。这是汉语称谓,其意即“家中”,属于一种蔑称。他们本民族有各种自称。如居住在黄连山省孟康县的布依人自称  相似文献   

19.
一、吉蔑佛教的影响从公元一世纪起,居住在中国南部的泰族,开始逐渐迁移,一部分向西及西南方移动,在萨尔温河的掸邦建立国家,称为泰涅(Tai Nyai大泰),或称为泰纽(Tai Ngio),或掸(Shan)。另一部分则迁至湄德河和湄公河流域,后来逐渐进出于湄南河一带,他们称为泰勒(Tai Noi小泰),或简称为鹿(Lu)或昆(Kurn);而居于琅勃拉邦、万象、巴耶普、乌东、罗埃和乌邦等地的则称为老(Lao)。一般认为,这些小泰起初也是逐渐迁移来的,而为早在那里居住的猛族(Mon)所统治,但是,后来人数逐渐增加,在汤基耶附近和诗风颂、犹泰地方定居下来,建立了独立的力量。公元848年,据说一个清线(Chieng  相似文献   

20.
琅勃拉邦位于老挝上寮琅勃拉邦省南堪河和湄公河汇流处。市区呈L字形,面积大约二平方公里,四面群山环抱,东有普沧山、普爽山(或称普掌、普壮)西有普陶山、普娘山,城中央矗立着景色秀丽的普西山,山高157公尺,是琅勃拉邦城的象征。全城人口约六万(1957),居民大多数是佬族,其中离城区东北三公里处,有两个傣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