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强 《探索》2007,40(4):176-179
本文从五个方面对我国学者关于中国经济哲学的讨论进行了综述中国当代经济哲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中国当代经济哲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当代经济哲学的意义;中国经济哲学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原理与中国当代经济实践重大问题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理论与当代》2002,(1):31-32
”9·11”事件以来,美国经济从减速进入负增长;已两季负增长的日本经济衰退进一步加深;欧洲经济已从坚挺转向急速下降;亚洲经济除中国外,整体增速将降至2%以下。据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将为1.1%,对照前三次经济危机时的世经增长数据,不难看出:“9·11”事件  相似文献   

3.
经济的自信,源于客观理性的比较分析,源于宏观经济数据所透示的信息。我国经济的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为经济自信提供坚实支撑。随着经济增速的趋缓,“中国经济崩溃论”、“中国经济恶化论”、“中国经济硬着陆论”等观点也时起时伏,不断冲击着人们紧绷的神经,增加了人们对经济前景的疑虑,干扰着人们的视线和判断,也威胁着人们对未来的信心。“新常态”的战略判断和战略思维,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和大逻揖,是消除疑虑、保持定力、坚定经济自信、清醒、沉稳、有作为、有担当的强大基石。当前的中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较大,这更需要经济自信。只有坚定经济自信,才能沉着、冷静、从容地应对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为此,需要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辩证把握三大关系。  相似文献   

4.
奥运会过去了,下半年中国经济何去何从,众说纷纭:是短期调整,或是下行拐点,还是振荡向前?媒体在争论,学界在探讨。9月2日,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作为主讲嘉宾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特别节目《经济热点面对面》,畅谈了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再次以一个“爱说实话”的学者身份,分析了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预测了下半年中国经济的走势。  相似文献   

5.
如果把一个经济主体比作一个生命体。那么文化则是它的灵魂。21世纪是“经济文化一体”的世纪,“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中国经济加快了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处于工业经济发展阶段。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国从工业经济逐步走向信息经济,发展信息经济是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胡鞍钢认为,首先,中国与其他西方国家的崛起模式不同,她是先衰落后崛起,或者说先衰落而后重新崛起。其含义是,1500年到1820年是中国农业文明和农业经济的高峰,出现了长期的停滞;1820年到1949年,中国农业文明进入迅速衰落期;1949年到1978年,中国开始进入准备成长期,1980年到2020年中国进入现代经济起飞阶段,即中国经济的起飞阶段;2020年之后中国将进入经济强盛期。确切地讲,中国的崛起可能不是崛起,而是重新崛起。  相似文献   

8.
《当代贵州》2013,(6):10-10
孙久文在《中国经济周刊》2013年第3期撰文指出,2012--2013年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转换时期。东部沿海结构调整正当时。东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作为中国区域经济的三大增长极,以外向型经济为引擎,拉动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部地区总量增长,出口起伏。东北地区投资高速增长,外贸遇寒冬。西北地区经济增长最稳定。西南地区出口高速增长对外开放潜力巨大。区域差距缩小,“重心”仍在东部沿海。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世界经济逐渐由若干个经济大国主导。分析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成因与现状,探讨中国应采取的对策,对中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有重要意义。   一、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成因   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指的是世界经济格局逐渐由若干个经济大国主导的趋势。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的形成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世界经济中存在若干经济大国;二是这些经济大国可以凭借其经济地位对世界经济产生较大影响。这两个条件在 20世纪末期同时具备了。目前,世界上共有 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然条件、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
舒炜 《廉政瞭望》2014,(16):25-27
反腐,本是中国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红利。公权力与资本相结合,能在短时间里完成经济增长任务,创造出“经济奇迹”,但却是以牺牲公平公正的经济环境为代价的。其实,反腐管住了公权力,也就解放了经济。  相似文献   

11.
提起19世纪后半期的中国,人们普遍认为那时的中国是个弱国,因为当时的满清政府常吃败仗,并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实,这种判断标准并不太精确。弱国不一定都打败仗,而强国也不一定都打胜仗。当时中国的国力如何呢?美国著名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和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等著作中,  相似文献   

12.
党员博览     
《天津支部生活》2009,(12):51-52
中国经济初显“V”形复杂 经过努力,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迅速扭转和遏制住经济增速连续7个季度持续下滑的趋势,今年第一季度触底止跌(6.1%),今年第二季度开始出现企稳回升(7.9%)势头,第三季度呈现回暖向好(8.9%)局面。今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总体经济形势企稳向好、经济增速触底反弹,初步实现了“V”形复苏增长。  相似文献   

13.
《共产党人》2009,(24):24-27
2009年,中国经济走出了一条快速反转的“V”型曲线,令全球各大经济体为之侧目。即将到来的2010年,对中国经济而言将是一个关键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要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力。如何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中国经济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朱邦宁 《新视野》2004,(1):28-30
近20余年来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最重要的趋势之一在新的条件下迅猛发展,中国的对外开放实质上是一个逐渐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过程,中国经济的发展或崛起是与这一过程不可或缺地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受益于经济全球化;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开放和快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12,(16):32-38
一场难以避免的“阵痛” 当国际金融危机初起之时,很多人认为这对中国来说是一次逼迫经济转型的机会,出口不振,外部疲软,中国可以通过启动内需和加快产业升级应对。可惜的是,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出台迅速刷新了中国的GDP增速,数字的增长再次掩盖了经济的真正问题。中国错过了一次调整经济结构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当前,规模经济的实现越来越需要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市场,但是从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几个维度来看,中国经济的地区间分割非常严重。从地方角度来讲,分割市场似乎有利于自己的经济增长,但是从整个国家来讲,却损失掉了规模经济。研究发现,中国的经济增长具有非常明显的“以邻为壑”的特征,一个省越是分割自己与邻省的市场,似乎它的经济增长速度越快。有经济学家发现,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经济体的整体复苏,金融危机进入了“后危机时代”,我国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原有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中国经济面临转型的严峻挑战。在刚刚结束不久的两会上,政府部门和各界代表纷纷强调:2012是转型的一年,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本文从2012(政府工作报告》的新视角,根据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对呼吁多年的经济转型进行了新的解读,从经济结构调整、民生工程建设、企业结构优化、低碳经济发展等四个方面阐述了目前经济转型的关键所在,并强调这四个方面要突出主题、贯穿主线、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的科学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宋博 《理论学刊》2023,(2):123-131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的地位日益攀升,其影响范围不断拓展、作用力度不断增强,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愈发紧密,尤其是20世纪中后期以来,全球各经济体都经历着不同程度的经济金融化。在全球经济金融化不断加剧和国际金融资本不断积累的情境下,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影响,呈现金融化特征。然而,由于经济金融化因素自身存在不稳定性,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势必会出现利弊共存的问题。因此,从政策实践看,中国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确保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就应当从分析经济金融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途径入手,进一步寻求适度经济金融化下的经济增长,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理论与当代》2003,(6):58-58
据2003年4月17日的《国际金融报》报道,中国国情专家胡鞍钢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23年,中国GDP增长潜力应为9.5%,而实际为7.7%,总产出缺口为1.8%。现时经济增长率已经达到或超过中国长期增长潜力,可能视为中国经济步入新的经济增长周期的扩张期。他指出,目前中国经济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总产出缺口正在缩小,社会总需  相似文献   

20.
国家经济安全是现代国家安全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在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的开放度大大提高,中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同时,全面对外开放环境对国家经济安全也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国家的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