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镇富 《长白学刊》2009,(1):137-140
作为历史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影像史学”在史学界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应用。“影像史学”的出现,意味着变革传统的研究方法,这对拓宽传统史学的史料视野,延伸传统史学的研究范围,普及历史学的大众应用,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史学工作者如遵循“和而不同”的理念,对影像史学、书写史学、口述史学等治史方式进行整合,将有利于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历史的真相。作为一门传统的老学科,历史学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许多新挑战,“影像史学”可能是应对这类挑战的一条新出路。  相似文献   

2.
李苗 《前沿》2012,(24)
美国学者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一书中提出“中国中心观”一词后,学界纷纷对此书展开论证,众说纷纭,很难断言柯文史学思想代表当时美国史学思想的主流,但该书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部分美国史学家实际上的学术思想.不可否认的是,该观点已经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此书对指导和反思史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本文笔者对该书的内容和影响稍作简要剖析.  相似文献   

3.
雷颐 《北京观察》2001,(8):58-59
有人说传统史学就是一部帝王的家谱,这当然是激愤之言,但也还是说明了传统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无论是“希腊的崇高,罗马的壮观”,还是“力拔山兮气盖世”,在史学中占统治地位的如果不是帝王将相,起码也是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而升斗小民的喜怒哀乐、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则鲜有“问津”。偶有记述,亦因“王者欲知闾巷风俗”,不过,这种专记琐细之事虽也是为“资治”之用,却并不能享配“正史”的殊荣,只能被“不入流”地称为“稗史”。稗者,卑微者也。卑微者的历史当然无足轻重,  相似文献   

4.
年过40的学人,大概会记得有过一位叫杨荣国的史学教授。他在文革后期一度是个大红人,受“四人帮”赏识重用期间,到过全国各地大做“儒法斗争”的报告,其录音和小册子也几乎象“样板戏”一样,规定是必听必读的“教材”。杨本人从潦倒到腾达,从腾达到  相似文献   

5.
一本世纪起,世界各国的历史研究都有了巨大的进展。当代历史学家对过去的了解已超过了已往任何时代。但是,历史知识的增长并没有使史学家们称心如意和怀满信心。相反,历史学家自己“对这门学科的怀疑和不满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广泛了”。然而,也正是这种怀疑、不满和迷惘使史学家们去反思自己的研究工作。如果说,19世纪史学对哲学的排斥意味着史学的独立,那么20世纪史学家们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来反思史学,则意味着史学的自觉。  相似文献   

6.
姚文元病死的消息发布后,有网友问“姚文元是谁”,有的说“这是一位老人的逝世”。这是一群不知道“文革”。不晓得“四人帮”的年少者。他们身上没有“伤疤”。  相似文献   

7.
侯方峰 《求索》2013,(9):87-89
历史叙事写作在西方史学史中曾占据中心地位.但在史学科学化的过程中.这一写作模式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虽然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了叙事体复兴的趋势,但相关争议远未结束。本文分析了历史叙事边缘化的理论背景:史学科学化对其“求真”“求规律”能力的质疑.并简析了后现代主义历史理论对历史叙事独特价值的发掘,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历史叙事是不可或缺的历史写作模式,可以与分析体的历史写作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8.
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的教育战线,究竟是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占主导地位,还是“黑线专政”,这是一个关系到要不要坚持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大是大非问题。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一九七一年夏季,针对“四人帮”把十七年抹得一团漆黑的谬论作了极其明确极其重要的指示。十恶不赦的“四人帮”不仅封锁,而且肆意抗拒、篡改毛主席的指示,硬把十七年教育战线的形势和知识分子的状况说得一团漆黑。长期以来,“四人帮”利用窃据的权力,炮制和强行推销“两个估计”,使我国教育事业遭受极其严重的灾难性的破坏。现在,随着揭批“四人帮”伟大斗争的深入发展,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郑重公布了遭到“四人帮”严密封锁的毛主席一  相似文献   

9.
一九七六年四月,在“四人帮”篡党夺权的紧锣密鼓声中,罗思鼎抛出了《论太平夭国内部尊孔和反孔的斗争》一文,以歪曲太平天国历史、丑化杨秀清的卑鄙手段影射攻击敬爱的周总理、邓付主席和英明领袖华主席。对这篇大搞影射史学的反党黑文,必须严肃批判。  相似文献   

10.
章太炎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人物。对于他的思想倾向和历史作用,在以往的史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着纷争。一种意见认为,章太炎的思想属于封建地主阶级范畴,他是封建士大夫阶级的代表、地主阶级的反满派,或主要是地主阶级开明分子;另一种意见认为,章太炎是劳动群众的政治代表,是一位农民民生主义思想家,他站在农民群众与手工业工人方面;还有一种意见认为,章太炎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代表人物。几年以前,由于“四人帮”形而上学猖獗,“影射史学”泛滥,一些报刊文章的作者也受影响,把章太炎打扮成近代中国的“法家”,吹捧他是一个“旗手”,说他成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史学语境中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驰 《学习与实践》2006,(4):135-138
本文从“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认识出发,对后现代史学进行了简要评析,潜介与认识的同时,意在消除后现代史学与传统史学的分歧,肯定后现代史学中对历史现实价值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粉碎“四人帮”后,我们党和国家进入了一个严峻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百废待兴,被“四人帮”搞乱了的思想认识路线亟待澄清;个人崇拜、个人迷信、思想僵化仍然影响着我们的工作;长期以来,“四人帮”违背马克思主义原理,颠倒是非造成的思想混乱,仍然左右着一些人的认识……拨乱反正这个历史任务必然地摆在我们党的面前。1977年10月,邓小平同志针对“两个凡是”提出的“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决策,为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指出了方向。于是,我们党长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们,面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具有重大而深  相似文献   

13.
王灿  王佑江 《前沿》2012,(3):194-197
近年来,以个体性对历史进行关注为特点的大众历史书写颇受热捧。由于长期以来历史书写被垄断加上传统史学书写叙事功能的退化造成了历史的困境与冷遇,而在后现代大众文化与史学自身所带有的休闲功能诱使下,大众历史书写规模逐渐蔚为大观。虽然这种大众化的历史书写是对历史书写规范的一种解构,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新型的建构。尽管大众历史书写受热是值得庆幸的一件事,但这种受热现象并不能宣告“史学热”的来临。  相似文献   

14.
中国学者对20世纪西方史学的研究,已不再沉默,特别自1978年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喜的是,近十年来,我国青年学者研究现当代西方史学的论著相继出版,更是一种“中国好声音”.他们以自己的话语,有力地回应了国际史学界.中国史学走向世界,在与世界史学互动中前行,这是我国史学界多年来的夙愿和梦想.这个未来的目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会在中国从“史学大国”走向“史学强国”的进程中实现.在这一进程中,我国青年史学家更应当拿出能体现中国史学特色的优秀成果,成为中外(西)史学交流的急先锋,在重绘世界史学地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时代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史学有优秀的传统,那便是明道,以及所以行道之大纲。今日史学失去了上述优秀传统。大道隳已久。今日无论哲学还是史学,以及文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要务皆为寻此茫茫坠绪并显明之。对于显明道,史学优于哲学。孔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然而,史学家须先体悟道,而后方能将所体悟之道“见之于行事”。于是,史学家不可不知以论道为己任的哲学。由此看来,有必要先提出两个问题:(1)何谓“一个学者”?(2)“我定学科”  相似文献   

16.
《辽宁人大》2010,(5):29-29
中共十大党章没有对中共中央领导机构作出新规定。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早期历史叙事中的叙事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秋至西汉是我国古代史学建立的重要时期,其中足以构成史学发展阶段性的著述有《春秋》、《左传》和《史记》。《春秋》处在中国史学的草创阶段,其叙事极其简略;《左传》处于历史叙事的成熟阶段;《史记》处于中国早期历史叙事的辉煌顶峰,代表了中国早期历史叙事的最高成就。三部历史叙事文本的叙事者处于不同的位置,《春秋》的叙事者出现在本文的叙述层,《左传》的叙事者出现在本文的故事层,《史记》的叙事者以明确的身份“太史公”出现在交流层。  相似文献   

18.
不要割裂马克思主义理人去年11月3日的上海《社会科学报》发表了一篇《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以下简称《三阶段》)的文章,作者把这三个阶段分别概括为:“以理论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以革命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和“以建设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还提...  相似文献   

19.
《小康》2007,(7)
在历史研究特别是当代史研究受到种种限制,史学教育意识形态色彩过浓的时候,人们对于古代史兴趣盎然也就不难理解了。从《万历十五年》、《天朝的崩溃》、《潜规则》、《帝国政界往事》再到《品三国》,历史热一直在缓缓升温。有一位学者曾经说过,“历史是中国人的宗教”。  相似文献   

20.
杨舒眉  胡喜云 《前沿》2010,(3):184-187
本文以时间为序考察了中国学者对历史解释的认识,对先秦至19世纪末、20世纪以来中国史学对"历史解释"的认识、探索及其特点进行了梳理和探讨,进而对中国史学尤其是当代史学关于历史解释的研究予以反思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