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日浙江》2013,(10):F0002-F0002,I0001
德清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东望上海、南接杭州、北连太湖、西枕天目山麓。县域总面积93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3万。 德清“五山一水四分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竹茶之地、文化之邦、名山之胜”之美誉。  相似文献   

2.
孙玉茜 《求索》2013,(9):78-80
《诗》是西周礼乐制度的文学载体。作为儒家修身养性的经典教材,《诗》对礼的道德承载起于孔子。孔子是周礼的坚决维护者,他对《诗》的阐释一方面基于其“发乎于情”的文学特质,另一方面则基于《诗》中所蕴含的周礼精神。孔子在与弟子授诗、论诗的过程中,将《诗》之情自觉地引向“礼”之情,即通过对诗情的体味升华到对人的内在道德修养的要求。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孔子不仅开启了中国《诗》学阐释的先河,同时也打开了两汉《诗》学礼化之通路。  相似文献   

3.
《求索》2014,(12):163-166
“野鹤之诗”即“一野鹤之人、之史也”,其诗歌具有鲜明的“诗史”特点。正是基于丁耀亢诗歌的这一特点,我们通过对他创作于不同时期的牡丹诗的解读,就可以了解其在不同年龄、不同际遇下的人生感悟及其一生的心态变化。  相似文献   

4.
郄丙亮 《求索》2012,(11):95-97
陈傅良的诗学思想表面看来存在雅正与怨激的矛盾,似乎难以形成统一的审美追求。但是,陈傅良在继承传统儒家诗教"怨而不怒"、追求雅正的"和平之音"基础上,坚持永嘉事功学术思路,侧重"怨愤",形成了"有为而不自其已出"的事功诗学思想,包括"怨必有道"、"以颂为警戒"、"忠愤悲壮"等三个方面。陈傅良诗学承接了传统讽谏诗的内容,将"怨"化为"戒"、"愤",既避免了苏轼怨刺诗的谤讥,又使诗歌在传统儒家诗教的范围内发挥了"经世致用"事功性职能,是在继承儒家诗教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对儒家传统诗教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廊桥风声     
禾源  登豪 《福建乡土》2010,(5):21-23
有书载曰:“闽屏邑,遗木拱廊桥之多居全国之首,今保存尚好有13座,且兼有桥身最长,桥境最险,桥质最朴等特色。”余欣悦,桥通两岸,贯山水于一桥间。故得空,便拜谒万安、千乘、百祥、龙井、广利、广福……等桥,远瞻雄姿,近览胜景,凭栏听风,风有三音:一为桥下山风之音;二为桥中人风之音;三为桥上天风之音。几处多次倾听,心神领会便以文记之。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同志多次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再次强调了这一重要要求。其中,常修为政之德,居于“三常”之首,是为政的基础,是改造主观世界的重要内容,是党性修养的基本途径,是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要以德服人     
我们常说,要以理服人,无论大官小官,权力多大,都得讲这一条。在通常情况下,只要你把理讲明说透了,人们会理解和接受的。笔者提出“要以德服人”,并非是对以理服人的否定或取代,其目的在于突出或强调一下,让“服人”的人多讲点德和多有点德,不要空讲理、蛮讲理罢了。“德”者,指“德行”、“品质”和“德政”之类。理,便是大道理了。一个人,尤其是“公仆”者,无德硬讲理,理也黯然失色,人们心不服,面也不服。只有德正,人们才口服心服。诸葛亮对刘备忠心不贰,大概与三顾茅庐之德有关,同样,诸葛亮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德…  相似文献   

8.
周新永 《前沿》2008,(3):160-165
苏轼作为诗之大家,一生痴情写月,为文如赋赤壁,填词如咏“但愚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离不开月亮,月亮成就了苏轼的艺术创作。苏轼的写月诗数量大,创新多,成就高,名气大,流传广,我们可以称其为月光诗人。研究苏轼的写月诗有助于科学地掌握苏诗的艺术创作规律。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千百年来,浩若烟海的诗词歌赋最为集中、也最为本体化地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方式、审美观念、审美理想与审美表达,赋予了中国人别样的诗意生活。中国语言文字特有的音、形、义,以及汉字的联绵之美、骈俪之美、四声之美和六义之美,不仅塑造了中国诗歌在格律、音韵、修辞等方面的独特范式,也使其拥有了情景交融的斑斓世界,从而达  相似文献   

10.
不管是在国企下岗分流之风盛行的前些年,还是就业环境颇为严峻的今天,河南新乡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一直备受瞩目,很多下岗工人都称其为“救命恩人”、“民间伟人”,她就是被评为“中国杰出女性”的芦彩文大娘,因为当过八路负过重伤的丈夫姓苗,人们都称其为“苗老太”。  相似文献   

11.
从王昌龄西北边塞诗看﹃盛唐之音﹄杨光祖一“盛唐之音”又称“盛唐气象”,自从林庚先生提出迄今①,对其内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总的认为不外如下两方面:一曰盛唐诗歌中所反映出的时代精神,用林庚原话即“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②。二曰艺术风貌。关于此点...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诗评历代有“诗无达诂”之叹。其实,古代文论中“知人论世”等观点推之极端,有将艺术与历史等同之弊。因作品艺术手法的不同,或读者自身审美经验的参与,艺术欣赏中出现的“诗无达诂”现象不止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情理中事。  相似文献   

13.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在历史上历尽沧桑,几度沉浮。有四首诗,即郑成功的《复台》诗、康熙帝的《中秋日闻海上捷音》、刘永福的《别台》诗和余光  相似文献   

14.
杨丽华 《求索》2011,(12):208-209
寒山诗情景交融,不拘格律,后代文人多有模仿,素有“寒山体”之称。诗中禅机勃发,也为唐宋以来历代高僧禅师唱和讲禅,引为经典。现有研究集中在对寒山诗的儒家、道家、释家思想的分析,而对其中的禅宗思想鲜有论及。本文从寒山诗“禅”之来源、内涵和影响三方面,对寒山诗之“禅”进行了分析,这对深入探讨和客观评价寒山及其诗歌在文苑和丛林中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漫议“诗中有画”丁远直诗中有画,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优秀传统之一。苏轼《书摩洁蓝田烟雨图》评赏王维的诗画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中国文艺批评史上首次明确地提出了诗画的审美关系。纵观中国诗史,“有画”之诗可谓源远流长,无论是质...  相似文献   

16.
陈元  欧阳勇 《前沿》2009,(8):174-176
欧阳修终老于颍州且平生仅回故里吉州两次,由此招致后人非议,称其厚颍薄吉,元思乡之情。然熟于其文者不难察知,欧阳修非但无薄吉之意,反有眷恋和落根于故土之情,只是其此情毕生未了而已。本文仅从其与亲人家书、乞洪州奏表、与友人书简及其诗记和祭文中择言论证之,为其辩清白。  相似文献   

17.
姜夔是诗词兼擅的作家,其诗词均偏于一己幽感之表达,诗心与词心的相通无意间促成了文体的融合与渗透,其诗有了词的韵味,其词又有了诗的格调。本文从姜夔诗词所表达之情感特质、所写之景、所造之境三个方面探讨了姜夔词之创作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与渗透。  相似文献   

18.
闻道 《创造》2009,(12):46-47
古人云:人可以一生不仕,不可一日无德。如此,为官者更要讲道德,除了遵循常人必守的道德,更应做遵守道德之模范,以身先士卒之表率,引领民众之良风。  相似文献   

19.
潘春华 《群众》2014,(12):88-88
古人云:“百行德为首,德为官之魂”。领导干部的“德”看似无形,却力量无穷。综观焦裕禄、沈浩、杨善洲等有形的正能量,他们所坚守的精神家园、诠释的道德内涵,对社会文明风尚和道德建设起着示范和引领作用。领导干部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常修为政之德。  相似文献   

20.
李乐平 《学习与实践》2012,(12):110-117
济慈对美之理念的追求,深深影响着闻一多。他追求诗之美的灵魂,亦追求诗之美的形体。而对诗之三美理论的提出,表明其对美的追求达到极端,这是对济慈诗学理论的超越。受济慈诗之优美音调,瑰丽色彩的艺术纯美影响,闻一多的诗作也体现济慈美真合一的艺术思想。但他的诗受影响于济慈,同时也超越济慈,这主要表现为诗的三美格律运用。无论济慈还是闻一多,他们都曾把诗当作自己的终生追求。虽然济慈在英国浪漫诗史上是承先启后的关键人物,而闻一多在诗论诗作里,古今中外的特色都熔铸其中。若从融汇古今中外这个角度看,闻一多显然更超越济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