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把共产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反对用脱离现实的一切方法去理解共产主义,特别反对那种从原则出发的教条主义方法。因此,他们避免将共产主义理解为一种一劳永逸的社会形态、社会制度,以及一种遥不可及的未来理想,而更愿意把共产主义当作一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但并不是要一般地消灭一切“现存状况”,而是要消灭一切阻碍人的自由发展的“现存状况”。他们把“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地批判”当作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使“批判的武器”同“武器的批判”结合起来,把对现实所进行的无情批判同工人运动联系在一起,从而开创了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  相似文献   

2.
消费主义是对消费文化的歪曲,其实质是和消费文化背道而驰的。消费主义倡导单纯物质消费和享乐主义而忽视消费的文化含量,正是消费文化所反对和批判的。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给人类发展带来了无穷的贻害。在对消费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的同时,要善于识别哪些是消费主义,哪些是真正的消费文化。以免把消费主义和消费文化混为一谈,不恰当地对消费文化的整体进行错误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建国后,我国理论界、学术界曾掀起过两次人权理论研究高潮。第一次是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第二次是在80年代末直至现在。 这两次人权理论研究高潮的兴起都与当时国内外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中的阶级斗争和思想斗争状况有关,特别是与我国国内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反对西方“和平演变”的斗争有密切关系。因此,两次人权理论研究高潮在其社会历史背景方面有极为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作为一种过去式,已经成为历史并开始被人书写。20世纪90年代末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在本文中是指1997年至2000年,适当上溯和下延一段时间),总结其文化现象或者以其文化现象总结为重点的著作却不可谓不多。评论家们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了对文化现象的研究总结中,把进行中的“历史”迅速文本化。这就构成了历史的展开和历史的文本化具有共时性的现象。对这些以总结形式进行的文化研究论著做一个大致的考察,可以对理清20世纪90年代(以下简为90年代)文化研究的“历史”和“历史写作”起到辅助作用。90年代的中国被描述为“一种历史结束,另…  相似文献   

5.
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用于科举考试的一种特殊文体 ,对“八股”的批判成为中国 2 0世纪的一种文化现象。这些批判角度各异 ,重点不同 ,但多有片面。系统地反思“八股”对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影响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6.
说“批判”     
写下这个题目就有些犹豫。因为“批评”这个词还可通行,在报刊上还能见到,如“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作风”,“三讲”教育中要“认真听取批评”,“要开展文艺批评”等等。而对“批判”一词则讳莫如深,绝少提到,否则就有“文革”、“大批判”之嫌。最近报载,一位文艺家说:“批评和被批评是完全正常的现象,千万别误把批评当批判。”可见,这里是把“批评”和“批判”看作两回事的。 “批评”和“批判”,在语感上似乎有些差别,但意思也没有什么根本不同。在英、德、俄等外文中,“批评”和“批判”都是一个词,没有什么两样。如果把“…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反对迷信的思想始于“五四”运动时期 ,成熟于抗日战争时期。在民主革命时期 ,毛泽东从急进的文化批判视角到以政治、经济斗争引导群众再到系统的运用唯物辩证法、自然科学反对迷信 ,其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作出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把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作为“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之一加以强调。批判享乐主义价值观,充分认识享乐主义的危害,对于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党的机体的纯洁和活力,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从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深刻认识艰苦奋斗的重要性,在实际行动中切实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不管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党对享乐主…  相似文献   

9.
柳媛  钟明华 《求索》2007,(7):215-217
面对任重道远的启蒙之路,我们需要从传统中去寻找启蒙的文化资源。明末清初的新异思想以批判宋明理学极力维护的君主专制制度和伦理纲常为其重要使命,黄宗羲、顾炎武的思想具有强烈的近代民主意识;李贽的思想反对礼教束缚,充满了对平等、自由和对个性的尊重;戴震系统揭露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杀人本质。明末清初反封建专制和礼教的“自我批判”思想一定意义上超越了古代封建文化的范畴,是近代启蒙内发原生的现代性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0.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海德格尔把大量思考指向了现代技术,他作此思考的意图并不是进行简单的技术现象层面约批判.而是为了批判现代技术背后的哲学思维方式。在海德格尔看来,这种自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哲学思维方式在现时代已经终结了,哲学的任务应由“思”来完成,其实“思”仍然是一种哲学,海德格尔的意图并不是要终结所有的哲学,而是在探求哲学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1.
谁是“棍子”?谁在搞“大批判”?何言哉80年代中期,当时党的总书记宣称:清除精神污染不提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不提了。这个所谓“两个不提”,使得正在开展的整个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倾向斗争受到致命的挫折,原来积极参加这场斗争的人都像犯了什么见不得人的错误一...  相似文献   

12.
殷海光曾以“五四之子”自任,是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舆论界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先锋。20世纪60年代,在多种因素作用下,他开始沉静思考文化问题,著成《中国文化的展望》。在这部代表性作品中,殷海光实现自由主义文化观的初步而重要的转折。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年代,在台湾思想界,围绕五四新文化的历史评价与中国新文化的发展方向问题,国民党官方、现代新儒家,以及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展开了持续的论争.国民党官方将五四新文化看作是在大陆失败的罪魁祸首;现代新儒家肯定五四的民主与科学理想,但反对五四新文化对待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态度;而自由主义派则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一边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一边反击新儒家的文化批判,三方构成一出颇具复调色彩的文化论争,并对当代的台港思想界形成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文化的发展是通过蕴涵于历史中的价值原则的置换来体现的,文化哲学的任务正在于从概念上把握住被转换者和转换所趋向者。迄今为止的文化争议由于对究竟何者向着何者发生转换的根本问题不做先行的把握,没有厘清“从何而来”和“向何而去”的问题,因而文化批判的真正对象和文化变革的真正目标晦暗不明,导致了文化目标的迷失。比如,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直接等同于否定道德,把文化导向单纯的功利主义,从而不是把旧价值导向新价值,而是把价值导向无价值。所谓激烈反传统者便是如此。这种激烈的“反”的心态若就其刚刚挣脱旧价值的牢笼获得新生之欢欣而言,尚属健康,  相似文献   

15.
我党在七十年的领导工作中,有一个现象很值得全党注意,这就是反对“左”的错误倾向后出现右的错误倾向,反对右的错误倾向后又出现“左”的错误倾向。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反对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后来却出现了三次“左”倾错误,反对了这些“左”倾错误后,抗日战争初期又出现了王明的“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右倾错误,1957年开始了反右派斗争,后来却出现了反右斗争扩大化,经济建设“大跃进”直至“文化大革命”等“左”的错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批判了“左”的错误,但在1986年和1989年却出现了右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为什么会反“左”出右、反右出“左”呢?  相似文献   

16.
徐沐熙 《理论月刊》2023,(5):146-153
五四时期,为了实现国家层面的民族独立以及个体层面的个性解放,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开启了救亡图存以及思想启蒙的运动,这两项任务目标都指向或关乎对包括道教在内的旧传统、旧文化的批判。其中陈独秀以“偶像破坏论”反对道教以正人心,鲁迅以“中国文化根柢说”批判道教,胡适以“贼赃说”指认道教为伪,钱玄同以“剿灭说”主张彻底消灭道教。批判内容涉及对道教长生不老、服食丹药以延年的批判;对道教鬼神、扶乩等封建迷信的批判;对儒道共谋主导之下的民间伦理的批判等。这些批判确实起到了清除人们内心的沉疴,破除封建束缚与压迫,给心灵留白以迎接新思想入驻的作用,但同时也导致道教失去政治庇护几乎退出历史舞台,亦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和统治社会人心的隐形功能。但是道教并未湮灭,而是在随后的历史时期中实践着现代转型以及与时代精神同向而行的重构。  相似文献   

17.
关于反对后现代自从二十世纪下半叶后现代主义在西方世界诞生到移植中国,几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后现代”这个名词指称了一个复杂而含混的人类的生存世界。大师利奥塔描述的后现代的要义是:向总体性宣战,用局部决定论取代总体性;对元叙事持怀疑态度,用微观叙事取代宏观叙事;在认识论上走向宽容,反对二元对立,强调边缘、局部和多元差异等等。拉康、福柯、罗兰·巴特、德里达则分别从不同角度来解构人们的思维习惯,对既有的文化进行消解、颠覆性的批判。在中国,新的理论唤起了一批处在思想觅食状况下的狂热的追随者,做着把整个中国文化和中国…  相似文献   

18.
《实践论》和《矛盾论》作为毛泽东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这些元素包括传统哲学、古典文学以及前人的历史教训和生活经验等。在“两论”文本中,毛泽东从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理论出发,通过灵活运用典故,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选择、批判与继承。这就使得“两论”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合理转化为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总的来说,“两论”是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传统文化也在毛泽东思想中焕发了生机。应该讲,毛泽东在“两论”中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正确扬弃,不仅在当时起到了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重要作用,而且具有深厚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 近年来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五种不同的看法: (一) 反传统派:认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只能拖住我们实现现代化的后腿,应该加以否定。 (二) 五四运动派:认为应该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反对封建文化、批判旧礼教、旧道德和提倡“科学与民主”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郭建庆  高雨阳 《前沿》2008,(12):195-197
全球化浪潮中,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强大的科技力量、媒体优势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渗透,实施隐形的文化侵略和精神洗脑,试图摧毁和销蚀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文化,把它们逐渐纳入到“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一体化框架中。本文从文化传播的视角,以美国为例,对文化帝国主义现象进行分析和批判;以中国为例,探讨发展中国家在文化交流中维护本国文化主权、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