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完善医患纠纷人民调解机制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一种将医患冲突纳入素来被认为是中国特色的人民调解制度中之态势在全国各地蔚然成风。本文以上海为“视角”,阐述了上海引入人民调解化解医患纠纷的实践过程、突出亮点,重点剖析了当前仍困扰医患纠纷人民调解机制实施的诸多障碍,并对进一步完善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制度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吴玲 《中国司法》2009,(5):80-82
人民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化解民间纠纷的法律制度。我国宪法、民事诉讼法、继承法、婚姻法等多部法律对人民调解都有明确规定。国务院专门制定了《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司法部颁布了大量的有关人民调解的规章制度,司法部与最高人民法院、财政部等单位联合发文规范人民调解工作,人民调解工作可以说基本上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促进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人民调解工作,完善人民调解组织,提高人民调解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人民调解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是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  相似文献   

4.
《中国司法》2002,(12):51-53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人民调解工作,完善人民调解组织,提高人民调解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人民调解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人民调解委员会是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人民调解员是经群众选举或者接受聘任,在人民调解委员会领导下,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的人员。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调解员,统称人民调解员。第三条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任务是:(一)调解民间纠纷,防止民间纠纷激化;(二)通过调解工作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相似文献   

5.
占善刚 《法律科学》2012,(3):140-145
人民调解协议从性质上讲属于双方当事人为解决纠纷而订立的和解契约。《人民调解法》第33条所确定的司法确认制度本质上乃是人民法院依当事人双方的申请赋予人民调解协议以强制执行力之制度,司法确认程序属于非讼程序。《人民调解法》所规定的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之路径是有违民事实体法和诉讼法理的。应当在立足于司法确认程序乃非讼程序之基础上,遵循人民法院审查人民调解协议所约定的内容是否适于强制执行之路径进行具体的程序设计。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对于完善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规范人民调解活动,及时化解民间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和深远。该法第八条规定:“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根据需要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可见,《人民调解法》对于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设置规定是有“区域性”的,主要表现为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企业和事业单位。因此,对于跨区域的人民调解联调机制的探讨,将成为《人民调解法》颁布施行后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以下简称调解法)和《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所规定的司法确认程序,使本无强制执行力的非诉调解协议具有法律强制执行  相似文献   

8.
人民调解制度作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能够快捷、方便、低成本的解决纠纷.长期以来一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伴随着我国《人民调解法》的实施以及《关于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人民“大调解”格局已基本建立。为了使人民调解制度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克服调解协议缺乏法律保护的弊病.我国建立了人民法院司法确认制度。但笔者认为.通过公证赋予人民调解协议强制执行效力更加有利于人民调解制度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近年来,我国不少省市地方针对医疗纠纷不断增加和‘医闹’频繁发生的严峻现实,纷纷尝试建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制度来化解医患矛盾。①而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0年8月2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以下简称《人民调解法》)只是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制度提供了最基础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0.
关于制定《社会调解法》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制定专门的《社会调解法》,既可以满足纠纷日益多元化的需要,也可以发挥社会调解自身的优势并弥补现行人民调解制度自身的缺陷。《社会调解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法院指导,立法前导、社会引导,自愿合法,合理收费、有限竞争四个方面。《社会调解法》应该明确规定调解机构的设置、适用范围、管辖和收费、调解人的遴选、基本程序等内容。  相似文献   

11.
梁淑芬 《法制与社会》2013,(25):121-122
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民事纠纷的重要解决机制之一,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是影响多元化纠纷机制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为此,本文从人民调解司法确认程序出发,探讨人民调解"司法化"趋势的实质,进而反思人民调解"司法化"与调解本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农村人民调解作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在农村地区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但是,由于认识的局限以及相关制度的缺失,现行农村人民调解制度并不完善。应尽快出台《人民调解法》,加强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着力提高人民调解员的素质,改进人民调解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解决农村民间纠纷、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农村人民调解作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在农村地区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但是,由于认识的局限以及相关制度的缺失,现行农村人民调解制度并不完善。应尽快出台《人民调解法》,加强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着力提高人民调解员的素质,改进人民调解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解决农村民间纠纷、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杨传文 《中国司法》2013,(10):90-92
近年来,医患纠纷呈高发趋势,医患关系紧张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之一。为破解这一难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自2010年始,泰安市司法局就根据医患纠纷特点,结合实际情况,探索运用人民调解机制预防和化解医患纠纷,在市及各县(市、区)相继成立了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工作中,通过积极选聘工作人员、建立工作制度、加强指导管理,逐渐形成了"以人民调解为主体,卫生行政部门及医疗机构配合协作,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司法》2011,(11):112-112
上海市司法局把医患纠纷人民调解作为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的重要载体,积极探索建立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新机制,打造服务品牌,让群众感受到创先争优带来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6.
《人民调解》2011,(6):36-37
司法行政部门和基层人民法院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职责在内容和方法上有何不同?按照《人民调解法》规定,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指导全国的人民调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指导本行政区域的人民调解工作。基层人民法院负责对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进行业务指导。按照《人民法院组织法》的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包括县、市、自治县及市辖区人民法院。  相似文献   

17.
人民调解曾有"东方经验"的美誉,近年解决纠纷比重的下降,引发了学界关于人民调解的诸多讨论。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乡村人民调解的诸支撑条件,我们可以发现乡村人民调解面临着调解干部的强制权力被削弱、调解经费得不到保障、大集体时代形成的乡村精英再生产机制失效,以及中国乡村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过程中当事人、纠纷和群众发生新的变化等诸多深层次的挑战,《人民调解法》的制度设计虽存在一定隐忧,但其对社会转型过程中人民调解遭遇到的问题的回应总体上是到位的,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为人民调解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撑,为人民调解的复兴创造了条件,但国家主导的一系列强制性制度变迁和各地的实践已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人民调解群众性、民间性和自治性的性质,按照公共产品的定位重新安排人民调解的各项制度是人民调解发展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8.
王艺涵 《法制与社会》2010,(36):134-134
人民调解协议一直是制约人们调解制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曾将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定义为具有合同的效力。2010年8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从立法上确立了人民调解制度的法律地位,对实践中一直存在争议和难以解决的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问题做了历史性创造性的规定,成为了《人民调解法》中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9.
秦国芹  张兆利 《中国司法》2006,(10):108-108
人民调解协议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纠纷当事人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在查清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通过平等协商,互相谅解,对纠纷的解决自愿达成一致意见的意思表示。人民调解协议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口头协议。对于简单的纠纷,在当事人同意的情况可以达成口头协议。二是书面协议。司法部颁布的《人民调解工作苦干规定》第三十四条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解决的纠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或者当事人要求制作书面调解协议的,应当制作书面调解协议。”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人民调解协议书,就是由…  相似文献   

20.
民间调解可追溯到西周时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纠纷解决方式。调解制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至今已经成为除诉讼制度之外最常用的纠纷解决机制。2010年8月,《人民调解法》颁布。它在组织模式、人员选派、程序规范、协议效力等方面为人民调解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是对人民调解制度80多年来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人民调解制度史上的飞跃。然而任何一部新法都会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该法在人、财、物的保障和诉调对接机制等方面尚存在一定的缺陷。完善《人民调解法》,更好地发挥它在新时期的重要作用,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