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亮 《政府法制》2012,(30):17-17
如今,《婚姻法》规定,婚前一方所买房屋是个人财产,而非夫妻共同财产,其实早在宋代就有了类似的法律条文。  相似文献   

2.
李春雨 《法制与社会》2013,(11):275-276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5条规定:"夫妻一方个人财产在婚后产生的收益,除孳息和自然增值外,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此规定将"孳息和自然增值"排除在夫妻共同财产范围之外,使得此条文在体系上与婚姻法17条和继承法意见第4条产生了立法冲突。以法律解释学的视角,对上述法律条文进行了合理巧妙的法律解释方法,对"孳息"分别缩小解释,方使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5条具有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今年我参加了上海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婚姻法的命题工作,编辑部要我谈谈出题的意图和要求,以同广大自学者沟通信息。这次婚姻法命题的指导思想和要求是:要求自学生通过自学《婚姻法教程》,掌握和领会马克思主义关于婚姻家庭问题的基本观点,初步运用学到的原理、法律条文和民事政策,分析解剖简单案例,为进一步掌握这门学科和为司法实践工作打下一定基础。考题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基本和函授生、  相似文献   

4.
2001年4月,新修订的《婚姻法》第三十八条第一次将探视权写进了法律条文,从而确立了探视权制度在婚姻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体现了维护父母子女间亲情的法律精神,有利于离婚后未成年子女身心的健康成长。但是该条文在其后的司法实践中,也凸显出了一些问题。本文就该条文在有关探视权主体的规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如何完善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兰芳 《法制与社会》2011,(18):161-162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女性地位变化的发展历程向人们展示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女性地位变化是一个历史变迁过程,女性的地位与社会的文明程度有关。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直接关系着她的社会地位。法律是一个时代文明的标志,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父权社会时期没有形成对婚姻家庭的法律条文,封建礼教把女性牢牢的控制在社会的底层。新中国成立后,女性的地位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婚姻法的出台使女性地位有了法律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自清末以来,中国婚姻法改革经过了百年历程。在这百年的历程中,中国婚姻法的发展与变革深受欧陆法、苏联法、英美法的影响,且不同时段、不同背景的婚姻法改革体现出不同的立法动意和价值取向。探寻域外法对中国婚姻法改革的影响,不仅可以感受百余年来中国婚姻法改革的具体路径,而且可以审视中外婚姻法学思想交融所产生的立法结晶。一、欧陆法的影响欧陆法对中国婚姻法改革的影响,在百余年来的历史变迁中从未消减。但就欧陆法对中国婚姻法改革具有导向作用的影响而言,当属清末民初的婚姻法改革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婚姻法改革。这一时段的婚姻法…  相似文献   

7.
同居制度之立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夫妻同居为夫妻共同生活的基础要件 ,不仅涉及到夫妻关系的维系 ,更关系到子女的抚养、老人的赡养等问题。各国立法中 ,在明确规定夫妻有同居共同生活义务的基础上 ,对违反该义务的法律责任等问题 ,一般都进行了规范。我国现行立法对同居问题几乎是一片空白。值此修订《婚姻法》之际 ,在法律中设立夫妻同居义务之规范 ,并对违反该义务应承担的责任以及分居等问题加以明确规定 ,才能使法律条文的内容和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更加贴切。  相似文献   

8.
邓丽 《北方法学》2015,(4):64-74
在肯认婚姻法属于民法典组成部分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婚姻法与民法总则之间的内在逻辑,辨析婚姻法律制度与民法总则具体制度之间的同异,以期应用于民法典的起草工作。在意旨上,民法总则通过界定调整对象、规定基本原则和阐释价值理念对婚姻法进行涵摄和指引。在体例上,身份法与人格法的分离是民法总则得以构建的重要前提,而身份法与财产法之间的实质性差异也决定了婚姻法的独立自洽是必然的。整体而言,两者的协调立法,需要民法总则有自省式的定位,而婚姻法则有选择性的出位。就条文设计而言,民法总则在界定调整对象、规定基本原则时应充分考虑婚姻法的制度特性和立法诉求。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民事诉讼案件之中离婚案件占比日益增加。离异女性是一类特殊性群体,其法定权利应当给予更好的维护。但由于婚姻法的一些法律条文规定的内容太抽象,保护举措难以实现,现实中妇女的婚姻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的现象依然存在,文章将从我国现行离婚救济制度的相关法律规定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明确提出应建构不断与时俱进的离婚救济制度,切实维护离婚妇女的婚姻权益。  相似文献   

10.
戴秀漪 《法制与社会》2013,(30):244+248-244,248
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夫妻共同债务范畴,与旧婚姻法相比内容更为广泛,旨在维护夫妻双方及债务人三方权益。夫妻共同债务囊括了生活性债务及经营性债务,我国为实现夫妻双方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对我国《婚姻法》夫妻共同债务相关内容进行了多次变更,本文主要探讨《婚姻法》实施中夫妻债务认定范畴与处理。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下简称《婚姻法》)颁布之后,最高人民法院相继出台了两个司法解释,使《婚姻法》更具体化、明确化,更具可操作性,对《婚姻法》的落实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婚姻法》已经至善至美了,本文主要就婚姻中的善意当事人和非常态婚姻下财产关系的处理等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婚姻法》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婚姻法第十三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这个规定比较原则,在司法实践中怎样正确理解和适用这条法律条文,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本文拟结合具体案例就上述条款中的"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这一规定,着重对继承案件中"约定"如何成立等问题,略加分析和探讨.什么叫"约定"?我认为,约定是夫妻双方在自愿的基础上,对夫妻共同财产所作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婚姻法开启了"回归民法"的进程,其旨在以民法典的体系化与私法理论推动家事领域的立法改革。然而,实践显示,此举不仅无法实现理论整合、促进掌握法律原理的体系化初衷,反而加剧了婚姻法与民法法律制度与理论的冲突、婚姻法理解的混乱和新创设制度实施上的困难;另一方面则已成为家事领域自由泛滥的制度原因,与婚姻法保护家庭弱者权益、维护家庭稳定的宗旨相悖,误导了立法、司法实践与社会舆论。究其制度理论根源,在于对婚姻法调整对象与调整方法的特殊性,以及婚姻法定位与家事领域自由的关系,乃至婚姻家庭法对社会秩序及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清。婚姻家庭是人与人全面合作的伦理实体,婚姻家庭关系具有强烈的伦理性,其调整方法也迥异于一般民事关系,并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而发生本质改变。婚姻法独立于民法是法学史上的进步。突出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维护婚姻家庭的稳定,保持并发展婚姻法独立部门法传统,符合婚姻家庭关系调整的内在需要,有利于解决当前家事法领域的诸多冲突,对制度建设、社会文化建设及学科发展均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所著的法学著作涉及伦理问题的比较少,《论〈离婚法草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篇。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认为婚姻法必须合乎伦理,伦理是婚姻法的本质所在,是婚姻法存在的根本基础,婚姻法是社会认为必须以国家权力为后盾,以法律形式才能维护的婚姻伦理关系的上升。以青年马克思在《论〈离婚法草案〉》中所阐述的伦理与婚姻法思想观察我国现行婚姻法,我们会发现我国现行婚姻法与马克思理想中的婚姻法有许多一致性,可见马克思法律思想对我国法治建设仍然具有深刻影响,继续加强马克思法律思想研究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行《婚姻法》是在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基础上于1980年修订的。时至今日,已执行了20年。这20年间,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婚姻、家庭产生了深刻影响,所以,各阶层对修改《婚姻法》的呼声都很高。2000年4月,全国妇联权益部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对修改《婚姻法》进行民众意愿调查,结果显示:91.6%的公众赞成修改《婚姻法》,不赞成者仅为8.4%。  相似文献   

16.
论婚姻内容自由——对婚姻自由原则内涵的新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内容自由,是对婚内事务处理的自由,它与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共同构成婚姻自由的完整内涵。婚姻内容自由原则的确立,是婚姻法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传统婚姻法重获生命力的必要举措,在根本上是由婚姻的契约性本质所决定的。婚姻内容自由的发展,是国外婚姻法发展的新动向,其精神实质也为我国现行婚姻法所涵摄。婚姻契约有着不同于普通契约的多重特性,决定了婚姻内容自由在法律上存在着更大的限度。  相似文献   

17.
安徽分校婚姻法教研组在培训分部婚姻法辅导教师时,对《中国婚姻法讲义》学习中提出了两个问题,现由业大总校婚姻法教研组答复如下:一、什么叫做法律上的重婚?什么叫做事实上的重婚?答:《中国婚姻法讲义》第二章第二节指出,重婚有两种形式:一是法律上的重婚,即前婚未解除,又与他人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而构成的重婚。二是事实  相似文献   

18.
关于结婚条件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婚姻法》关于结婚的条件,这次在《婚姻法》的修正中并未作实质性的修改。其规定可归纳为(1)当事人自愿;(2)达到法定婚龄;(3)符合一夫一妻制;(4)不属于禁婚亲;(5)未患有禁婚疾病。本文通过对我国《婚姻法》结婚条件作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发现,《婚姻法》关于结婚条件的规定过粗,有些规定缺乏正当性,有些规定则与婚姻无效或撤销制度并不衔接。本文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对我国《婚姻法》关于结婚条件的规定进行了反思,希望这一思考对几乎为定势的思维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民法典》第1064条关于夫妻债务的条款源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夫妻债务纠纷案件适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该条款原来只针对夫妻对外关系,上升为法律条文后同时适用于夫妻对内和对外关系,即“内外同一”模式。由于债权人不易了解夫妻内部情况,这种做法较易损害债权人利益,对此可以通过适当放宽债权人举证责任和强化法院职权探知予以应对。该条文从司法解释上升为法律条文时与第1089条的衔接不够顺畅,遗漏了夫妻中举债一方的举证责任,应予补充。在内容上,该条第1款和第2款都出现“共同意思表示”,鉴于该条款的法理基础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17条,建议将第1款的“共同意思表示”解释为签订合同的民事法律行为,将第2款的“共同意思表示”解释为表见代理。此外,条文中的夫妻“共同生产经营”的含义具有不确定性,建议对其进行目的性扩张解释。  相似文献   

20.
林智翔 《法制与社会》2014,(18):274-275
自新《婚姻法》颁布以来就一直是社会各界人士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婚姻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让婚姻问题有法可依的保障,婚姻法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和一夫一妻制的思想。新婚姻法就婚前房产、婚后房产分割,婚后房产、离婚房产分割等内容作出了新的司法解释,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但是新婚姻法在总体上看来仍然存在着少许不足,为了更好的完善婚姻法,我们需要对当前婚姻法存在的不足进行探讨,以便更好的完善婚姻法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