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配电系统是由多种配电设备(或元件)和配电设施所组成的变换电压和直接向终端用户分配电能的一个电力网络系统.从结构组成上看,配电网由架空线路、电缆、杆塔、配电变压器、隔离开关、无功补偿电容以及一些附属设施等组成,每一项结构在系统调度中均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从供电企业报告数据来看,配电网在实际运行时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文章对此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国务院于2011年1月21日公布施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以下简称《征收与补偿条例》),对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活动中的行政权力进行了设定和配置,使得法院审理涉及房屋征收与补偿的行政诉讼案件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该条例第28条明确规定:“被征收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不提起行政诉讼,在补...  相似文献   

3.
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静云  王世进 《河北法学》2007,25(6):108-112
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是实现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重要制度和手段.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构建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借鉴.中国建立生态补偿法律机制非常必要,但还存在着缺乏生态补偿专门立法以及相关法律规定中补偿主体不明确、补偿方式较单一、补偿管理不规范以及补偿标准不明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立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学界关于交通事故责任归责原则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有无过错责任说、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结合说等。然后通过把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交通事故责任配置区分四种情形进行分析之后,发现该双方的责任配置不能仅仅局限于三大归责原则之内。通过民事补偿责任的引入,成功地解决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交通事故责任配置的定性。  相似文献   

5.
美国犯罪被害人政府补偿制度介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自1965年加利福尼亚州率先通过<犯罪被害人政府补偿条例>以来,其他各州也相继引进了该制度.1984年联邦补偿法案的通过及自此开始的资金援助,推动了各州补偿制度的建立.至1992年,美国各州都建立了犯罪被害人政府补偿制度.美国犯罪被害人政府补偿涉及补偿理论依据、补偿的实质要件和程序运作、资金来源、争议解决等方面,是一个迄今仍充满挑战并不断发展的制度.  相似文献   

6.
周卉  魏莱  贡雪洁 《法制与社会》2012,(15):212-213
城市房屋征收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尤其在城市房屋征收过程中,“钉子户”,“暴力拆迁”等热词成了报纸头版的常客.保障公平补偿是这一问题的核心,而保障公平补偿的核心则是补偿的标准.合理科学的补偿标准时保障公平补偿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维护电力系统安全,对于国计民生来说十分关键.电力是关系到经济发展和民生的基础产业,维护电力系统的安全是实践科学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在维护电力系统安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维护电力系统安全的管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立法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经济条件、理论基础、实践准备等各方面的条件都已具备,通过立法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时机已经成熟.鉴于我国国情,在立法技术上应采取:被补偿对象特定化,补偿资金来源综合化,补偿条件规范化,补偿程序制度化,采取裁定机构与支付机构相分离的方式对补偿金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9.
计划经济体制下,权力本位理念取得主导地位,导致我国土地制度的异化,造成集体“产权残缺”、“地权歧视”等诸多问题.市场经济体制下,应本着权利本位理念重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赋予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充分的土地权利,实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与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平等,使集体建设用地和国有建设用地能在统一的市场内进行优化配置,并通过土地规划、土地税收、农地补偿等制度实现公私利益和不同用途、不同区域间土地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10.
土地征收的私权保护——兼论我国土地立法的完善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我国由于现行土地征收立法本身存在内在冲突和漏洞 ,又加观念、制度、操作等方面的问题 ,造成土地征收中公权侵害私权 ,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后果。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 :更新立法理念 ,贯彻私权保护原则 ;明确界定公共利益范围 ,严格限制征收权的滥用 ;开放农村建设用地市场 ,促进土地资源高效配置 ;健全土地征收程序 ,增强公开性、公正性 ;完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等  相似文献   

11.
基于见义勇为者对受益人的救助和公平原则,受益人补偿对见义勇为者的损失具有必要性.然而,受益人补偿的法律依据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补偿顺序、补偿标准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相关建议,以保障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弘扬社会正气,减少社会冷漠,进而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和谐社会与法治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浙江、上海、成都、重庆等多个地方,为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变一次补偿为终生补偿,相继推行"土地换社保"这一做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也存在诸如:补偿标准不合理、土地征用补偿程序不完善、农民的民主参与决策度不高等问题.因此,进一步深入探讨"土地换社保"的理论与实践成为学界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环境侵权的诸多特性使得社会化救济具有必要性,基于社会本位、利益平衡和环境权的理念,构建公共补偿制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从而从出资主体、专门机构的设立、获取补偿的途径、补偿方式、获取补偿的程序、补偿金的监管以及补偿后的追偿等七个方面加以构建环境侵权公共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4.
我国各领域生态保护补偿均通过契约,规范因限制资源开发利用而给予补偿的政府,以及因丧失发展机会和保护生态而接受补偿的主体,其本质是民事财产权的运行,鉴于生态保护补偿第一案还满足民事诉讼的形式要件,由此,补偿纠纷就是民事纠纷.根据合同原理,哪一级政府承诺提供补偿资金,哪一级政府就是补偿义务主体.然而,现实的未必就是合理的,当政府履行补偿义务时,资金来源过度依赖中央政府,这使补偿关系不仅与受益者补偿原则不匹配,而且加大了中央政府的负担.为此,需要应然意义上的补偿义务主体层级.其中,受益者补偿不仅是生态保护补偿的基本原则,对于确定区域、流域补偿政府的层级更具有操作价值,该原则的不足可以通过央地合理分权理论解决,即根据生态环境服务的惠及面合理分配央地财权事权,划定应然的履行具体补偿义务的政府.  相似文献   

15.
新建90米的高层建筑,遮挡了邻近高度为20米住宅楼的日照权.为此,住宅楼住户提出健康权及房屋贬值损失等多项补偿.而日照价值几何,其侵权损失又应如何确定,我国尚无统一的计算标准.2016年1月4日,湖南省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住户文丽获得2万余元补偿.  相似文献   

16.
我国生态补偿立法正处于发展阶段,虽然取得了不少进步,但也存在补偿主体和受偿主体不明确、补偿标准较低、补偿方式单一、补偿程序欠缺等不足。从生态补偿主体、标准、方式以及程序等方面对我国现行生态补偿立法进行整理和分析有利于深化对生态补偿理论的研究,完善生态补偿立法。  相似文献   

17.
比较法视野中的征用补偿--兼论我国征用补偿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韵声  王锴 《法学家》2005,80(6):143-150
宪法第20、22修正案所确立的征用补偿制度需要普通法律来具体化.我国普通法律中已经确立的征用补偿制度较溪混乱,如何完善我国现有的征用补偿制度,使之与宪法修正案的内容和精神符合,需要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通过比较美、德、日在征用机制和补偿机制方面的不同制度,针对征用目的、征用侵害、征用主体、补偿的正当性、补偿原则、补偿标准提出了诸多建议.  相似文献   

18.
美国湿地占用付费补偿制度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琛霞 《河北法学》2015,33(3):74-81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湿地生态不断退化,湿地占用补偿提上日程.《湿地保护管理规定》首次确立了工程占用补偿制度,但未涉及具体的占用补偿实现机制.美国湿地占用付费补偿制度是通过各种湿地生态价值评估方法,借助湿地预付信用这样的量化单位,使湿地开发者付费给即将开展的湿地保护项目,实现了湿地的动态保护,协调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冲突.生态付费制度缓解了美国湿地流失的速度,实现了湿地面积的动态平衡.美国的经验对我国中央和地方设计湿地占用补偿的具体实现机制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生态受益者、破坏者与生态保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目前并未对生态补偿进行专门立法,而一些散见的生态补偿方面的立法层级较低,可操作性较差.因此构建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是我国当前的需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立法现状以及存在的法律问题,提出完善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立法对策.  相似文献   

20.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是国家对因遭受犯罪行为侵害而受到严重损失但没有得到充分补偿的被害人及其亲属,通过法律程序给予一定物质补偿的制度.本文主要针对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法理分析进行了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