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女性犯罪问题初探陆芙蓉,喻进女性犯罪并不是一个陌生而没有价值的课题,进入现代以来,女性犯罪不仅在数量上日趋上升,犯罪的类型及实施暴力犯罪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如女性犯罪所占比例,美国1961年为10.5%,1971年为17.2%,1982年为24%;日...  相似文献   

2.
暴力犯罪是对社会危害最为严重的犯罪类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市的暴力犯罪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根据对影响暴力犯罪相关因素的分析,本文作者预测上海市近期暴力犯罪案件仍将增长,远期可能形成高位平台,而暴力犯罪的类型、作案手段与方法等将呈现多样化.为此,必须有效控制贫富差距,保持社会协调、全面发展,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强化警察在打击和控制暴力犯罪中的职能作用,研究制定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刑事政策,做到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不断有触目惊心的家庭成员间的恶性伦理杀人案件、报复社会的重大恶性杀人案件等极端暴力犯罪案件频频撞击着人们的神经.掩卷观之,令人扼腕,令人愤怒,也令人深思.2010年6月,公安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决定开展为期7个月的严打整治行动,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打击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暴力犯罪,系犯罪学对犯罪进行分类使用的一个概念,是指行为人对他人、群体或者社会进行攻击性破坏行为并且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犯罪,其侵犯对象可能是人身权益、财产权益、公共利益等."极端暴力犯罪",是指具有极大攻击性并且造成极严重社会危害的暴力犯罪,上述桩桩件件的灭门案便是典型形式.  相似文献   

4.
赵秉志 《人民检察》2013,(23):10-15
"罪行极其严重"是刑法典第四十八条第一款所规定的死刑适用标准,对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理解,刑事法理论与实务上有不同观点。应站在贯彻"严格限制和慎重适用死刑"的死刑政策之高度,按照主客观相统一的思路,对罪行极其严重的死刑适用条件从具体犯罪的性质、犯罪的客观危害、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及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等要素作限制解释。对于暴力犯罪死刑适用标准而言,必须要充分考虑暴力犯罪本身的特征和性质,从暴力犯罪的性质、危害以及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等四个方面进行合理界定。  相似文献   

5.
黄琴 《法制与社会》2010,(28):200-20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女性在社会活动中的参与度不断加大,自身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在社会犯罪日趋严重的大背景下,女性暴力犯罪也在不断增加,并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主要从犯罪学的角度来对女性的暴力犯罪原因进行剖析,并融合刑事政策的相关精要,以期为正确应对这一问题提供一些可行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正> 近年来,暴力犯罪有所增加,且程度趋于激烈之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与探讨。暴力犯罪系指直接用身体之强力对他人或物实施的犯罪,这里主要是指杀人、抢劫、强奸和流氓犯罪中直接使用暴力之部分。此外,以某种暴烈之方式而实施的犯罪,例如以爆炸、放火、决水等手段借助自然、物理之强力达到对人之损害和物之破坏等亦可纳入此列。这些犯罪都是危害公共安全和人命财产的严重犯罪,是任何时候,特别是  相似文献   

7.
制售伪劣商品犯罪毕竞属于非暴力犯罪,不应过分凸显死刑在防治这类犯罪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可以通过司法或立法举措剥离两种制售伪劣商品犯罪的死刑,使原本符合其死刑适用条件之情形转以相关危害公共安全犯罪来论处,从而在避免造成社会震荡之前提下,架空甚至即行废止其死刑。  相似文献   

8.
突发性聚众暴力犯罪是一种特殊的突发性事件,它通常指事先无迹象或迹象不明显但又经过酝酿,受人组织、策动,采取打、砸、烧、杀、抢等方式实施的危害后果严重的群体性犯罪活动。这类犯罪有较为明显的特点,这些特点从不同侧面揭示出此类犯罪的具大社会危害性。本文将从此类犯罪的本质出发,深入分析犯罪的成因,从而提出相应对策防范其危害社会。  相似文献   

9.
抗税犯罪案件是指负有纳税义务的人故意违反税收法律,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交纳税款的犯罪案件。抗税犯罪是税收犯罪中以公开对抗为表现形式的犯罪,是危害税收征管犯罪中唯一的暴力犯罪,它不仅侵犯国家的税收征管秩序,侵犯税收征管人员的人身权利,还直接损害法律的权威,社会危害性较大,是涉税犯罪中打击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正呈上升趋势,女性犯罪、毒品犯罪、网络犯罪日趋严重。在家长和老师眼里,女生老实听话,与违法犯罪无缘。而近几年,女生违法犯罪也呈现出增长趋势。 受“黄色污染”影响,一些好逸恶劳、追求享乐的未成年女生涉足色情业。受“黑色污染”影响,女生暴力犯罪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11.
严重暴力犯罪案件通常具有犯罪的预谋性、发案的突然性,危害的连续性和拒捕的凶残性特点,且不确定的因素增多,对参与处置行动的人民警察构成巨大的威胁。人民警察在处置严重暴力犯罪案件行动时,往往由于情况未明、准备仓促,过分轻敌、心存侥幸等导致较大伤亡。因此,我们在处置严重暴力犯罪案件行动时,必须吸取近年来处置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时种种血的教训,紧紧围绕国家法律的有关规定,根据严重暴力犯罪案件的不同特点,立足于现有武器装备和当地的实际,多措并举,依法制止严重暴力犯罪,尽量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努力提高公安机关处置严重暴力犯罪案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网络暴力犯罪高发频发,给全网全社会造成的危害日益凸显,成为理论和实践关注的重要问题。深入研究网络暴力行为,并探究刑法治理的可行性方案,紧迫且必要。研究网络暴力犯罪首先应当厘清网络暴力的概念及认定标准,包括不特定群体的参与性、量变到质变的积聚性、危害后果的失控性三个要件。网络暴力犯罪可能侵害个人法益、社会法益或国家法益,并必然对网络空间秩序法益造成侵害。在现行刑法体系内网络暴力行为定性问题存在许多困境,如传统罪名适用显得生硬牵强、网络暴力犯罪的罪数问题复杂、网络暴力受害者维权难度大等。因此,新设网络暴力罪,并适用公诉程序追究犯罪是网络暴力刑法治理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吉林省公安机关坚决贯彻从重从快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的方针,狠抓侦察破案和刑侦基础建设,加强社会治安治理整顿,强化打击力度。三年来,严重暴力案件破案率逐年提高,重大和特大案件破案数分别提高26.6%和61.1%。全面加强刑侦工作是适应斗争形势、稳定社会治安大局的需要当前,吉林省社会治安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刑事案件数量增多,重特大案件急剧上升,损失日益加剧;犯罪的有组织程度越来越高,有些犯罪团伙明显带有黑社会性质和色彩,不仅对社会危害极大,也对公安机关打击犯罪工作构成潜在的威胁;犯罪手段越来越凶残,严重暴力犯罪居高不下,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影响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犯罪职业化特征日趋明显,技术型、智能型犯罪屡见不鲜,给侦察破案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  相似文献   

14.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对公共安全构成极大威胁,是当前我国犯罪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对此类犯罪行为,理论上存在不同的概念表述。"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一词较为准确、精炼地概括了其内涵与特征。这类犯罪具有个体性、极端性、暴力性等特点。行为人具有极端化的思维和报复社会的动机,这是其不同于普通暴力犯罪的基本特性。作为一类特殊的犯罪类型,其同群体性暴力事件、暴力恐怖犯罪以及西方社会的"仇恨犯罪"存在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5.
暴力犯罪死刑适用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暴力犯罪是严重的犯罪行为,是死刑研究的典型样本.在"保留死刑,严格控制死刑"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下,司法实践如何适用摹力犯罪的死刑就成为重要课题.通过对目前司法实践关于暴力犯罪死刑判例的统计量化和实证分析,不仅明晰了暴力犯罪适用死刑的现实状况,而且还在于探求与暴力犯罪死刑适用相关的犯罪人、犯罪行为和被害人等影响因素,以期为刑事司法中暴力犯罪的死刑适用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女性犯罪率逐年上升,且其上升的速度和幅度都超过了男性犯罪的增长。本文从罗湖区人民检察院近三年办理的女性犯罪案件为探究点,分析女性犯罪的趋势、典型类别,并针对女性犯罪引发的连锁不良社会效应,提出在检察工作如何预防女性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在凶杀案件中,尤其是采用暴力致被害人死亡的案件中很少碰到女性直接参与杀人,但随着社会发展,女性暴力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女性直接参与暴力杀人的案件也日渐增多。考虑到女性本身的性别、身体等方面的原因,往往在案件分析中需要推断是否符合女性作案、是否有他人共同作案等,  相似文献   

18.
刑事政策是为预防犯罪而产生的。从严刑事政策之所以能够并应当运用于我国的防恐实践,主要有如下两点原因。 第一,恐怖活动犯罪的现实危害需要“治乱世用重典”。“治乱世用重典”是西周时期提出的法制指导思想,现多用其引申涵义,是指对于特殊时期与特殊领域的犯罪,应当适用特殊的制裁措施。恐怖活动犯罪巨大的现实危害决定了必须对其适用“重典”。恐怖活动犯罪以暴力犯罪为主要形式,组织性强,并且走向国际纵深化。  相似文献   

19.
武晓妍 《法制与社会》2010,(33):294-294
近年来我国女性犯罪比率逐年上升,而女性犯罪的主体多为农村女青少年,其自身文化素质较低,犯罪手段较隐蔽,而且犯罪类型与地区经济状况有关等特点。我国女性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探讨其预防对策的时候,即应从提高其自身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方面着手,又应从客观上,全社会共同努力,尊重女性、保护女性,主客观共同预防女性犯罪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一、严厉打击不动摇人民法院要根据中共中央全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意图和工作部署,从各地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加强刑事审判工作,依法从重从快打击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破坏市场秩序的犯罪活动。继续依法严厉打击恐怖犯罪、利用邪教组织破坏法律实施犯罪和各种颠覆国家政权、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保障国家安全;依法从重从快打击杀人、爆炸、抢劫、绑架、故意伤害等严重暴力犯罪,黑社会性质等有组织犯罪,盗窃、抢夺、赌博等多发性犯罪,以及毒品犯罪、拐卖妇女儿童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