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官诗(一)学稼,吴龙飞在我国历史上,很多清廉官吏以诗言志,赋诗拒贿,被传为美谈。北宋庐州(今合肥)人包拯,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民间都称他为包青天。他在60岁寿辰时,吩咐家人,寿礼一概不收。不料第一个送来寿礼的竟是皇帝。送来皇礼的太监让包拯的家人拿来...  相似文献   

2.
清官拒礼诗     
宋代包拯六十寿辰时,吩咐儿 子包贵,一概不收寿礼。没想到一个 太监带着皇帝的寿礼来了,包贵无 奈,拿着纸笔请太监写几句送礼的 话。太监写道:"德高望重一品卿,日 夜操劳似魏征。今天皇上把礼送,拒 礼门外理不应。"包拯看后立即作 诗:"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 叨功。操劳本是份内事,拒礼为开廉 洁风。"  相似文献   

3.
近日闲来翻阅《历代典故辞典》等书,有关古人"廉洁自律"的故事颇受启迪。由此联想到新年春节又要到了,每到此时,社会上"请客送礼"风进入盛期,各单位的"拒礼拒贿,廉洁勤政"教育也抓得更紧,故借此机会摘录几段"历史典故",借古说今,引以为戒,以求共勉。包拯洁身自律拒皇礼在漫长的中国法制史上,流传着不少古代廉吏豁行的故事,其中,北宋时期的包拯就是被历代相传的"铁面包公"。他出身贫寒,一生清正。相传在包拯60寿辰时,他让儿子包贵在衙门口拒礼。谁知第一家来送礼的却是当朝天子派来的六宫司礼太监。这可难为了包贵,万岁爷送来的厚礼谁敢不收,但父命难违,只好让太监将皇上送  相似文献   

4.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清官廉吏.言为心声,他们的拒贿诗文也充满正气,流芳百世. 北宋包拯,庐州人,他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民间都称他为包公.他在70岁寿辰时,吩咐家人一概不收寿礼.但第一个送来寿礼的竟是皇帝.皇宫送礼来的太监在礼品盒上面写道:  相似文献   

5.
宋代包拯在他60大寿时,事先声明不收任何贺礼.令他没有想到是,在他生日那天,竟然还是有人前来送礼,送礼的是皇帝赵祯.赵祯知道包拯不收礼,就在礼品盒上写了一首诗:“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帝王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包拯看后,提起笔来,也在礼品盒上写了一首诗:“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叨功.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相似文献   

6.
苏桦 《政府法制》2010,(16):33-33
包拯三十岁当了开封府尹。那时,他已经是个有智有谋的清官。推荐他来京主事的,是当朝太师王延龄。此人是三朝元老,白胡子齐腰深,还日夜思念着国事。包拯虽是他推荐的,但是他对包拯的人品、才智究竟怎样,还了解的不那么清楚,总想找个机会试试包拯的才能。  相似文献   

7.
张秀枫 《政府法制》2013,(30):42-42
童贯,开封人,字道夫,号称北宋“六贼”之一。童贯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般的悲喜剧色彩。他的一生中,开创了几项中国历史之“最”:中国历史上握兵时间最长的太监;中国历史上掌控军权最大的太监;中国历史上获得爵位最高的太监;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出使外国的太监;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册封为王的太监。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历史上,出过一位家喻户晓的清官———包拯。近千年来,他被百姓们尊称为“包公”、“包青天”,他秉公办事、执法如山的故事,早已被编成戏剧、小说,一直流传在民间。包拯生活在北宋中叶,历任知县、知州、府尹和监察御史,主管财政的转运使、三司使,相当于副丞相的枢密使。无论居何官位,包拯始终执法如山,“廉名满天下”。包拯从不屑于走门子跑官。初入宦途,他在北宋京城开封等候委任官职时,恰巧住在丞相吕夷简的相府附近。吕夷简以为包拯是为了求见自己才有意住在这里,不料想包拯并未前来登门拜见。刚刚被任命为天长县知县,包拯就匆匆离…  相似文献   

9.
宋朝包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高风亮节被后人传为佳话,但其中的生日收礼却鲜为人知。 在包拯六十寿辰那年,包拯吩咐其子包责无论谁送礼送什么礼都  相似文献   

10.
东汉、唐朝、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太监干政最为猖狂的三个朝代。在位的皇帝或者因为昏庸、软弱,或者因为懒惰,把手中的权力给手下的太监们,导致太监得势,祸乱朝政。发生在这几个朝代的党锢之祸、甘露之变、土木堡之变就是太监乱政的杰作。其中,唐朝的太监是最为霸道和嚣张的,譬如唐肃宗、唐代宗时期的大宦官李辅国就官至宰相,肃宗的皇后都死在他的刀下。  相似文献   

11.
皇帝乃九五之尊,即使吃饭也大有讲究,清朝皇帝吃饭有“菜不过三口”的规矩。 清代,皇,蒂吃饭叫“传膳”。太监们分立两旁,各司其职,有侍膳太监、布膳太监、执法太监。一旦老太监喊一声“膳齐”,院内的乐手便开始鼓乐齐鸣,皇帝在太监们的簇拥下到膳桌旁用膳。.皇帝吃饭不能说话,全凭侍膳太监的眼力。皇帝的眼睛瞧到哪个莱,侍膳太监就要赶紧把哪道莱挪到皇帝面前。但侍膳太监不许献殷勤,比如说“这道莱时兴”、“这道菜味道好,您尝尝”等等、.皇帝如果吃哪道莱超过三口,执法太监就会高喊一声“撤”,这道莱就必须撤下去。这之后的十天半个月皇帝都不会见到这道菜了,即使馋得流口水也没有办法。  相似文献   

12.
2007年1月10日,一个注定被记入中国铁路运输史册的日子。这天上午,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向外界透露:“今年铁路春运各类旅客列车一律不再实行票价上浮……”人们拍手庆幸之余,很快将“铁老大”的“主动低头”与郝劲松这个名字联系起来,因为就在3天前,他还给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写过公开信,有理有据地陈述了应该停止春运涨价的10条理由。其实郝劲松早在2004年就跟“铁老大”铆上劲儿了。3年来,他先后5次拿起法律武器叫板“铁老大”。有人说他是“刁民”,但更多群众尊他为“维权斗士”。作为中国政法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他为何要踏上这条遍地荆棘的维权之路?  相似文献   

13.
某年的元月一日,徐耀中调到较为贫困的某县任县长。当了县长,登门造访者就多了起来,俗话说“贿随权集,赂随官生”,送礼者也多了起来。没官没权收礼难,有官有权拒礼同样难。有些礼实在拒不掉,徐县长也就收下,但他每收一份礼,都要在笔记本上记清礼品的数量名称,有时还当场开封验视,假冒礼品一律不收。消息传出,徐县长落了个“收礼县长”的“美名”。不到两个月,徐县长家的各种礼品就多得放不下了。于是在2月中旬,他用车将礼品拉到附近的一家门市部为他代卖,以后每隔一两个星期,他就派人送去一次,此举一出,“卖礼县长”的称…  相似文献   

14.
5月29日上午,桃江县有色金属铸造厂、轧钢厂等7个企业意外地收到了来自桃江县农业银行修山营业所的2300元定期存单。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事情还得从头说起。修山营业所为适应业务发展需要,新修了一栋办公大楼,定于5月28日上午乔迁开业。该所的一些信贷单位闻讯后商定:修山营业所平时不遗余力地扶助我们,这次我们可要意思意思。听到这些风声,营业所的徐主任着急了,他与营业所的其他同志一道反复上门做工作,并为此拟定了“不发请柬、不收镜屏、不收礼金、不设午宴”的“四不”公告,张贴在各个乡镇。可是,在5月28日开业这天,仍有7个…  相似文献   

15.
包拯(999—1062),北宋庐州合肥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法律家。他一生奉行“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为官处世信条。包拯在从政时期,恤民为本、执法公平、廉洁正直,就治理国家、立法和司法、选拔人才方面,提出并实践了一系列政治和法律主张。  相似文献   

16.
笑夭 《政府法制》2011,(24):17-17
在对外交流中发挥着一定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特殊的群体——太监。不过这些深居宫廷的太监却并非都是中国人。近日,一篇有关中国历史上外籍太监的文章通过网络广为流传,引起人们强烈好奇和关注。  相似文献   

17.
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大街小巷鞭炮声声。刑一庭庭长包占义被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吵醒。老包披上衣服,推开房门,一眼看见门旁一个白布包,他拾起来一看,只见白布包里裹着一把锈迹斑斑匕首,白布上,用毛笔写着几行大字:“大年初一,送份厚礼;六亲不认,刀子见你。”  相似文献   

18.
在小说、戏曲中,黑包公是法律与正义的典型形象.这是由历史上的包拯演化、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不过,历史上的包拯确实爱民如子,不畏权贵,执法严明,因而博得当时和后代人民的颂扬,把他作为受苦受难的救世主.包拯严明法纪,当然是为了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维持封建秩序.他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群众的领袖,反抗封建统治的先锋.  相似文献   

19.
包拯(公元999年——1062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清官,他铁面无私,明察善断,在人民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历史犹如大江东去,包拯的名字却长留人间,这是人民对他做出的肯定评价。包拯生活的那个时代,是一个人才辈出、灿若明星的时代,如著名的政治改革家范仲淹,主持熙宁变法的王安石,史学巨子司马光,自然科学家沈括,等等,数不胜数。和这些人相比,包拯并不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然而,包拯身后的名声却越来越大,超越了他的同辈人。明代曾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宋之名臣彬彬其盛,何独公之名愈久而  相似文献   

20.
得宠太监威风八面,无恶不作,何曾想身首分离;铁面巡抚执法如山,就地处决,除大害青史留名。这是后人为颂扬清代廉吏丁宝桢而写的一副对联。清代后期,慈禧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便派她最宠信的太监安得海去外地活动。但按照清宫历来的祖训:太监不许私离京城40里,违者由地方官就地正法。碍于这个祖训,安得海临行前,慈禧反复嘱咐他,要秘密出宫,偷偷地回来。安得海是慈禧的心腹,他仗着深得宠信,认为天底下无人奈何得了他,所以一贯骄横,无恶不作。出京之后,他就在船上升起大旗,一路上威风凛凛,沿途官吏被迫迎送、行贿。安得海及其随从所到之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