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海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但因牵涉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有关各国推动共同开发难度较大。21世纪初,中菲两国曾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南海油气资源共同开发的磋商,但皆未获成功。近年来,受益于南海地区局势趋稳向好发展、中菲关系转圜以及中菲南海问题双边磋商机制的建立,两国南海油气资源共同开发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中菲双方需尽量排除外界干扰、审慎拣择区域,充分发挥机制化磋商的作用,并采取灵活的商业合作模式,方能使两国在南海有关海域的油气资源共同开发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2.
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上任以来,积极推动独立自主的菲律宾外交政策,由此导致菲美关系、菲中关系以及菲律宾的南海政策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调整。杜特尔特政府的对外政策已调整为远离美国亚太战略,与中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暂时搁置南海仲裁案,开启中菲间关于南海问题的双边对话。但菲律宾不可能轻易放弃南海仲裁结果。菲美同盟暂时不会有大变动,仍会维持在之前的保证菲律宾国家安全的两国条约及协议基础上。杜特尔特仍需要通过中菲友好合作促进菲律宾的经济发展及民生改善,来证明自己推行的对外政策调整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
菲律宾南海利益诉求与中国南海历史性权利的重叠一直是两国海上安全关系的焦点。黄岩岛对峙事件和菲律宾将南海问题提交国际仲裁使中菲海上安全关系直落谷底。中菲海上安全关系突变是美国再平衡亚洲战略背景下菲律宾亲美政策的产物,也是其国内军事和油气利益集团推动的结果。菲律宾南海政策的变化改变了中菲两国以往相对稳定的海上安全关系。中菲海上安全关系矛盾及其负面影响的迅速扩张直接导致两国关系全面恶化。然而,当人们将审视中菲关系的视角聚焦南海矛盾的时候,原本丰实、厚重的中菲关系已经被抽空。中菲海上安全关系的短时期对立正成为伤害两国各自国家利益的最大隐患。菲律宾在依附美国谋求南海经济与安全利益的过程中,将一个原本睦邻友好的地区内最大的国家——中国——转变成了自己的“敌人”;而中国则在南海维权的过程中面临着其在菲律宾经济影响力迅速下滑的困境。中国无法改变美国和菲律宾的对华战略定位。然而,如果从中美战略博弈的高度理解中菲海上安全关系,中国的政策应对将更具战略效能。  相似文献   

4.
南海政策"大转向"是杜特尔特政府最鲜明的执政特色之一,也是备受菲律宾国内非议的话题。然而纵观其四大策略,即坚定、灵活地处理"南海仲裁案"裁决,积极、稳健地推动中菲油气共同开发,全力推进制定"南海行为准则"以及维持对中国的战略戒备与必要威慑力,"原则坚定、方略灵活"的理念实际上得到了充分的贯彻,并在经贸、"南海行为准则"磋商等方面,获得了远多于阿基诺三世政府的实利或主动权。因而,相关非议既无法准确反映杜特尔特政府南海政策的实质,也不能客观评价其成效,但是这也进一步折射了中菲关系的脆弱性,以及后杜特尔特时代菲南海政策的不确定性。重新释放菲律宾大国平衡外交的活力,充分兼顾菲律宾的安全与发展需求、管理国内政治压力,更好地适应南海博弈新态势,则是杜特尔特政府南海策略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5.
通过客观分析中国入世前中菲两国在双边经贸关系与国际经济活动中所存在竞争与问题,探索中国入世对中菲双边贸易、投资与服务,中菲双方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竞争,以及对菲律宾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菲律宾国内各政治集团对菲律宾南海政策的制定产生程度不一的影响。基于维护本国利益的国家本位意识和立场,菲律宾各政治集团在南海问题上的共识有:坚持菲律宾所占据的南海岛礁的“主权”;要求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依据来解决南海争端;坚持南海仲裁“裁决”,等等。而硬实力的不足、美国安全承诺的不确定、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克制与和平立场以及菲律宾民情等因素导致菲律宾各政治集团在一定程度上达成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南海问题的共识。除了对策略手段运用的不同理解导致的分歧,菲律宾各政治集团在南海问题上的分歧主要体现在对于菲美同盟及菲美双边军事协议存在着认同与强烈反对的不同声音,其深层原因来自于要求独立自主的反美民族主义与菲律宾国家安全需要之间的矛盾。菲律宾后续仍可能试图以南海“仲裁”结果对中国进行“软”抗争;菲美军事安全合作仍有强化的可能;中菲南海双边谈判以及共同开发协议有可能会随着菲律宾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动而受到影响,存在较大变数。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南海地区海洋问题日益严峻,极大地影响着地区和谐。中国和东盟作为南海地区两个举足轻重的行为体,应成为构建南海地区和谐海洋秩序的主导力量。中国和东盟经贸相融,观念相似,提供公共产品意愿强烈,并建有多层次安全对话机制,共建南海地区和谐海洋秩序具备现实可行性。中国和东盟需在海上务实合作中增强相互理解与认知,夯实构建南海地区和谐海洋秩序的基础;完善海上合作机制和架构,扩大双方对海洋安全和海洋秩序的共同认知;统筹与东盟及其成员国的海上合作关系,推进双边与多边海上务实合作;加快"南海行为准则"磋商,提供具有约束力和法律效力的规范和准则。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菲律宾经济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与菲律宾有着悠久的经济往来关系。二次大战后,因受东西方冷战的影响,两国关系一度陷于僵持状态,经济往来近乎中断。1975年6月,中菲两国政府达成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协议之后,两国关系步入正常化发展的新时期,经济合作也随之较为快速发展。但是,由于中菲双方都分别存在着影响双边经济合作顺利发展的诸种复杂因素,相比东盟其他国家,中菲经贸关系发展曲折,规模狭窄。本文从双边贸易往来、民间与官方投资、劳务合作等角度探讨中菲经贸关系的现状、剖析制肘双边经济合作关系发展的深层原因,预测影响中菲双边经济关系发展前景的各种…  相似文献   

9.
目前中菲南海争议由于菲律宾强行提起国际仲裁和美国军事力量的强力介入,已经由权益之争转变为秩序之争。要谈论东亚地区的国际秩序,首先应该关注二战后确立的国际规则。中国对南海诸岛的原始主权在战后得到了国际法的确认和国际社会的认可。美国为维护其霸权地位强行介入南海问题,通过拉帮结派和武力威慑来制造霸权语境,以主导其所谓"法的秩序"。在这种背景下,国际仲裁法庭受理菲的仲裁诉求,实行强制仲裁,事实上已经介入了中菲领土争议并发挥了非中立的作用,这给地区稳定和政治解决南海问题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自小马科斯就任菲律宾总统以来,美菲同盟迅速强化。美菲宣布将加快全面实施《加强防务合作协定》,菲律宾对美新开放四个军事基地,美菲制定双边防务指针,深化海事安全合作,实现联盟的现代化。美菲同盟的强化是小马科斯政府对杜特尔特时期外交政策的“再平衡”,也是美菲双方战略利益契合的结果。未来美菲同盟可能经历短暂的微调再逐步走向强化,但双方在国家利益上的差异、中菲关系的发展和美国战略资源的投入等因素会制约同盟的发展。美菲对地区安全形势产生复杂的影响,也给中菲关系健康发展和解决南海与台海问题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11.
李开盛 《亚非纵横》2016,(4):15-31,121,122
中菲关系面临的僵局不仅仅源于"零和"性的南海领土主权争端,彼此间误解也是一个重要根源。中国对菲律宾的误解主要集中在后者的外交事务,对其地缘政治重要性与对美关系的"独立性"认识不足,同时低估了菲律宾国内因素对其外交事务的影响。菲律宾对中国的误解主要集中在后者的领土政策,以为中国的最终目标是无止境地攫取地盘,怀疑中国政治协商的诚意,以及迷信美方干预能够制约甚至改变中国政策。双边误解放大了利益冲突,导致互相误判,导致阿基诺三世执政时期的中菲关系被领土争端所绑架。两国必须走出这些误解以及由这些误解所导致的困境。当下要务是应该利用菲律宾政府更替之机,寻求妥协,控制争端,防止将来出现更大的冲突。长远来说,关键是重启和发展一个培养双边战略互信的战略框架,实现双边关系的长期稳定与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十五部分关于强制争端解决机制的规定实质上就是一个普通的仲裁条款,它在处理南海问题时面临着诸多局限。首先,《公约》争端解决机制的强制性是有限度的,第十五部分第一节和第三节为缔约国提供了可以规避强制机制的附加说明和选择性排除条款。其次,中菲南海争端显然是关于主权和海域划界的争端,明显超出了《公约》的管辖范围。仲裁庭对海上地物性质及"九段线"合法性的裁决会对中国的主张"未审先判"。再次,中菲达成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及中国根据《公约》298条做出的排除性声明是否能够排除仲裁庭对南海争端的管辖权?仲裁庭对此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最后,在可受理性问题上,必要的第三方问题及诉由消失问题的存在也使得本案不可受理。  相似文献   

13.
菲律宾单方面对中国启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附件七的强制仲裁程序,中国已多次对外宣示"不接受、不参与"之立场。强制仲裁实难解决南海争端。中菲仲裁案的管辖权问题目前尚未解决,即便进入实体审理阶段,菲方亦无必胜把握。由于两国在南海领土主权及海洋划界争端未被提交仲裁,菲方若败诉,可能在不违反判决的前提下提出许多法律理由将其持续在南海对抗中国的作为"合法化",中方若被判败诉亦可如此。判决并不具备解决中菲南海冲突及争端的法律效力,两国针对核心争端的各自立场及法律论点不会因本案判决受任何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13年1月,菲律宾就南海争端向中国提起强制仲裁程序.中菲两国接受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强制仲裁的义务,因而菲律宾启动南海争端的仲裁程序无需中国同意.但是,菲律宾启动该仲裁程序,违反了中菲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达成的共识,存在法律适用错误,中国有正当理由不予接受.中国的不接受在强制仲裁程序中只意味着对仲裁庭管辖权的初步反对,却不能阻止仲裁程序本身的进行,因而中国积极参与仲裁程序肯定比消极对待更能收到积极的效果.因此,中国应该参与仲裁庭的组建,并与菲律宾积极谈判和协商,争取终止仲裁程序.如果仲裁庭最终建立起来,则中国应出席仲裁庭,坚持反对仲裁庭的管辖权和可受理性.按照“南方蓝鳍金枪鱼案”裁决的推理与裁定,仲裁庭最终应该裁定对中菲南海争端没有管辖权.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与菲律宾的经济合作: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红芳 《东南亚》2003,(2):32-37
中国与菲律宾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中菲两国人民有着悠久的经济往来关系。 1 975年 6月 9日 ,中菲两国政府宣布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两国关系步入正常化发展时期 ,经济合作也随之快速发展。但是 ,由于存在着影响双边经济合作顺利发展的诸多复杂因素 ,长期以来 ,中菲经贸关系的发展情况与中国和东盟其他一些主要成员国相比 ,发展过程较为曲折 ,规模相对较小。进入 2 1世纪 ,中菲之间的双边贸易大幅增长 ,2 0 0 2年中国首次被菲律宾列为十大贸易合作伙伴。在双方政府的努力之下 ,其他形式的经济合作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一些发展。中菲双边贸易…  相似文献   

16.
盛欣  曲向丽 《亚非纵横》2012,(2):52-57,60,62
2011年日本军事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推进防卫力量改革,增设新的军事机构;加快武器装备发展,重点发展海空装备;放宽“武器出口三原则”,推行武器出口新标准;强化“西南方向”兵力部署,战略重心逐渐南移;拼抢“新疆域”战略制高点,加快太空军事化进程;自卫队执行多样化任务,防卫力量作用日趋增大;日关恢复“2+2”战略磋商,深化和发展日美同盟;加强双边和多边安全合作,积极介入南海问题。  相似文献   

17.
韦宗友 《国际观察》2016,(6):141-154
近年来,美国显著加大了对南海问题的介入力度,其立场也日益偏颇。美国不仅将矛头直接对准中国,指责后者制造地区紧张局势,甚至直接派遣军舰进入中国南海部分岛礁12海里内的区域范围,开展赤裸裸的"炮舰外交"。不仅如此,美国还强化与菲律宾、越南的军事安全关系,大力提供军备援助,提升它们的海上军事能力和执法能力。美国还积极撺掇菲律宾将南海问题诉诸仲裁,激化中菲海洋矛盾。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深度介入和偏袒立场,不仅使得南海争端日益复杂化,也给中美关系及两国在亚太地区的和平共处投下了阴影。双方都应该采取措施,防止南海争端演化为中美之间的对立与对峙,并进而防止该地区陷入新的冷战。  相似文献   

18.
南海问题本是中国与部分东盟成员国之间的双边问题,而不是中国与东盟之间的问题。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起,东盟便开始介入南海问题,并逐步将南海问题转化为中国-东盟之间的问题。中国-东盟南海问题"安全化"是中国与部分东盟成员国之间关于南海问题双边争端演化为中国-东盟安全问题的过程。东盟以南海问题"利益攸关者"身份积极参与南海问题,中国为维护南海地区稳定而采取的"救火式"应对措施,美日等域外国家对南海问题的大力介入,是中国-东盟南海问题"安全化"的主要动因。"去安全化"是解决中国-东盟南海问题"安全化"困境的主要方法,重新定位、稳定转化、置换议题、话语引导,是中国-东盟南海问题"去安全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南海争端的双层复合博弈是指中国同5个南海沿岸国之间的南海利益博弈与中美之间的南海战略博弈两个层面的相互渗透与影响。五国力图通过中美战略博弈维护其在南海的既得利益,美国则希望通过五国与中国之间的南海利益博弈强化其战略优势。当前,南海争端的双层复合博弈出现冷战性质的对抗倾向,南海利益博弈被美国掀起的大国战略竞争所裹挟,体现为崛起国与周边中小国家利益协调的"南海行为准则"磋商进程受到美国的强烈影响。"南海行为准则"磋商虽然进展缓慢,但一直在前进,体现了中国和包括五国在内的东盟缓解南海争端内在的不竭动力。有鉴于此,中国宜通过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理念予以精准应对,既要将和美国的南海战略博弈与中国和五国的利益博弈区分应对,又要针对五国不同特点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20.
南海地区秩序的演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二战后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既体现了域内国家之间的关系和互动程度,更反映了域外大国之间及其和域内国家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全球性霸权国家,美国始终在南海地区秩序中居于绝对或相对主导的地位,并根据南海地区形势的变化强化或弱化其影响力。南海地区秩序当前正处于美国的主导地位相对衰落,而地区国家试图重塑南海地区秩序的关键时期。《南海行为准则》是南海周边国家重塑南海地区秩序的重要规范性文件。冷战结束伊始,东盟国家先独自签署,而后又与中国磋商签署了一系列关于促进南海安全与稳定的政策文件,并建立了一些合作机制,已经成为塑造南海地区新秩序的中坚力量。当前,《南海行为准则》的磋商已经进入关键阶段,对重塑南海地区秩序将发挥关键作用。然而,《南海行为准则》本身还存在很多盲区,在落实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难点,其塑造南海地区秩序的能力仍有待观察,可能需要各方在未来付出更大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