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父亲叫刘本祥,在部队时叫刘炳祥.在国民党的军官档案里,应该可以查到我父亲的名字.父亲生于1909年,如果活到现在应是106岁.要是父亲还活着就好了,他有可能会领到一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我写过一篇《母亲的奖章》,记述的是母亲当县里劳动模范的事.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该写一写父亲的纪念章了.父亲是一位抗战老兵.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他的子女不提起他,恐怕没人会记得我们的父亲了. 以前,我从没想过要写父亲.父亲1960年去世时,我还不满9周岁.父亲生前,我跟他没什么交流,父亲留给我的印象不是很深.因为我们父子年龄差距较大,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觉得父亲已经变成了一个老头儿.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0,(10):80-81
在人类军事史上,几乎没有一所军校像黄埔军校那样,极大地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历史。从东征北伐到十年内战,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黄埔军校的师生无不成为历史的主角。  相似文献   

3.
《黄埔》2020,(2):2-3
黄埔军校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建的新型军事政治院校,被誉为世界四大著名军校之一。黄埔军校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为中国革命和军队建设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谱写了壮丽篇章,受到亿万同胞的共同景仰,成为一代代中国人引以为荣、肃然起敬的金牌军校。  相似文献   

4.
陈予欢 《黄埔》2020,(3):53-59
胡汉民是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理论家,中国同盟会最早的成员之一,孙中山长期的得力助手。历任广州大元帅府代帅,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广州、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南京国民政府主席。曾任黄埔军校初创时期政治教官,第7、8、12期校务委员会委员,对黄埔军校的教育影响深长,贡献颇多。  相似文献   

5.
《黄埔》2017,(1)
正廖士翘是黄埔军校创建初期著名教官,早年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专攻工兵地形筑城战术,曾任黄埔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工兵科主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附设军官团高级教官,后参与步兵学校筹备建校,曾任中央陆军步兵学校教育长。是国民革命军早期工兵、步兵兵种教育先驱者与军事教育理论家。无论是史载资料,还是民间流传,对于廖士翘在黄埔军校以及民国时期军事教育领域之贡献,都少有报道传闻。  相似文献   

6.
正周恩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是中国共产党最早从事军事工作的领导人之一,他开创了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许多个第一,最早系统提出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和方法,创建了军队政治工作制度,是我军政治工作开拓者与奠基人,同时又是军事教  相似文献   

7.
《黄埔》2018,(5)
正张申府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是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他1920年夏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是建党初期党员之一。他曾参与黄埔军校筹备工作,是最早进入黄埔军校工作的共产党人,后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更为重要的是,他是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和进入黄埔军校工作的推荐人。因此,他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重要人物,是黄埔军校政治工作较早的参与者与开拓人。  相似文献   

8.
陈予欢 《黄埔》2013,(2):103-106
恽代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理论家和杰出领袖,曾任黄埔军校政治总教官、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常务委员,他在黄埔军校工作一年多时间,曾经担负军校政治教育与训练重要职责,是中共早期最先懂得军事重要性的少数几位领导人之一,他对黄埔军校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与影响仅次于周恩来,是人民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9.
雍玲玲 《黄埔》2007,(3):39-41
无论是鲁迅先生的传记还是黄埔军校的文史材料,关于“鲁迅与黄埔军校”的记载比较少,只有鲁迅在广州时被邀请去黄埔军校进行演讲,记录比较详细。笔者认为,鲁迅和黄埔军校最有渊源的联系也就这次“鲁迅造访黄埔军校”之事。  相似文献   

10.
正陈济棠将军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雄据华南叱咤风云的广东军政人物,借着其在广东早期军队中的影响力,对黄埔军校的创立颇有支持。他创办的广东第八路军军官教导队,在黄埔军校广州本校结束后,续办广东军事政治学校两期,为黄埔军校在南京以外之地方延续,及对于现代军事(军校)教育多有策划和奉献。追随孙中山革命,在粤军中崛起陈济棠(1890—1954),字  相似文献   

11.
《黄埔》2020,(4)
正黄埔军校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建的新型军事政治院校,被誉为世界四大著名军校之一。黄埔军校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为中国革命和军队建设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谱写了壮丽篇章,受到亿万同胞的共同景仰,成为一代代中国人引以为荣、肃然起敬的金牌军校。  相似文献   

12.
《黄埔》2016,(4)
正胡伯翰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出身的民国高级将领,早年参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重建,20世纪30年代参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驻豫军官教育团之教育训练事宜,对于民国时期黄埔军校教育有过贡献。崛起黄埔嫡系部队,参与重建武汉分校胡伯翰(1900—1973)原名维周,别字伯翰,后以字行,直隶盐山(后改为新海县)人。盐山县立蒙养学堂、河北沧县中学、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8期步兵科、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第2期毕业。1900年9月21日,生于盐山县风化镇西胡庄一个耕读家庭。幼年私塾启  相似文献   

13.
《黄埔》2016,(1)
正邓演达是现代著名政治活动家和国民党左派领袖人物,早年对于黄埔军校的创建与发展有过重要贡献,特别是他曾担任黄埔军校本部、潮州分校两任教育长,武汉分校时期再任教育长兼校长,且在黄埔军校早期师生当中有着较高威望和影响,是黄埔军校初创年代的标杆人物,自然有其突出地位和作用。最小同盟会员,崛起粤军名扬广东邓演达(1897—1931)又名策成、仲密,别号择生,广东惠阳人。惠阳县淡水小学堂、广东  相似文献   

14.
《黄埔》2006,(6):48-48
1928年3月,由广州迁到南京的黄埔军校本校正式成立,定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共有9期同学在此受训,即五至十三期。1933年入校的十期同学蔡见吾(炽甫)喜爱摄影,他用镜头纪录了一些当时军校的场景。70多年过去了,蔡见吾将珍藏的照片复制后寄给本刊。南京时期的黄埔军校在校史  相似文献   

15.
陈予欢 《黄埔》2015,(2):62-65
万耀煌是民国著名军事教育家和理论家,先任陆军大学教育长三年,后任成都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四年,对于军校教育及民国军事教育多有建树。辛亥首义,革命先驱万耀煌(1891—1977)又名奇,别字武樵,别号砚山老人,湖北黄冈人。1891年3月13日,生于黄冈县城关镇。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堂、湖北陆军特别小学、武昌陆军第三中学第1期、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1期步兵  相似文献   

16.
陈予欢 《黄埔》2012,(4):54-57
张治中将军是与中国共产党有长期历史关系的亲密朋友,是中国国民党军政高层“八大金刚”中唯一留居祖国大陆者,同时又是国民革命军“黄埔嫡系”中央军高级将领层中没与中共交过战的“和平将军”。其在黄埔军校从第一期开始历任总队长、教育长、第六期至第二十二期校务委员会委员,曾任武汉分校、长沙分校主要负责人,是黄埔建校十年时印行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史》(十卷本)的主持编纂者与出版人。  相似文献   

17.
正邵力子是近现代中国著名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早年参加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与苏联十月革命较早的传播者,他参与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早期活动。他于1925年5月任黄埔军校秘书处处长、秘书长,继任政治部主任等职,对于黄埔军校有过擘划献策之功。他长期主张国共两党问题政治解决,致力于《双十协定》之签订,因而获得"和平老人"称誉。本文根据  相似文献   

18.
陈予欢 《黄埔》2010,(6):20-23
民国时期盛名一时的军政强人何应钦将军,曾在黄埔军校史留下了功名显赫的事迹。他的军事生涯盛名之路,起源于黄埔军校;他在叱咤风云半个世纪的“黄埔系”中,地位与影响仅次于蒋介石,称誉为黄埔军校“慈母”、“黄埔系”首领;他辅助蒋介石渡过开创黄埔建校初期的艰难时期,与蒋有过不同寻常的“学缘”、“盟友”、“同事”关系;他奉蒋为至尊,又时而游离于蒋;其军政生涯始终没离“黄埔系”,  相似文献   

19.
《黄埔》2017,(2)
<正>黄埔军校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建的新型军事政治院校,被誉为世界四大著名军校之一。黄埔军校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为中国革命和军队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谱写了壮丽篇章,受到亿万同胞的共同敬仰,成为一代代中国人引以为荣、肃然起敬的金牌军校。在黄埔军校的发展历程中,基于形势发展和革命斗  相似文献   

20.
《黄埔》2017,(2)
正张静愚将军早年投身黄埔军校,历任军校创办初期英文秘书,是军校聘任的最早文职官佐之一。他以留学英国机械工程专业人士参与国民革命军航空兵筹备,是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航空班首任班主任,再以外文总教官主持并指导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外文各语种教学与教材编纂。1936年7月,他获颁国民革命军誓师十周年纪念勋章,是获得该项殊荣的少数几名文官之一。从政后履职交通建设、税务监督、司法立法等,到台后主持创办中原理工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