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求学期间立志抗日1924年,我出生于山东长清县(现济南长清区)孝里镇。童年时期,我和叔兄朱诚喜跟随父亲朱保存读书,初级小学毕业后,考入长清县第七区崮头第八高级小学读书。高级小学校长孟琴轩是朱诚喜的亲舅舅,在校学习期间,我们经常到他办公室去请教。交谈中,校长经常提起"九一八"事变和济南"五三  相似文献   

2.
湘埔 《黄埔》2014,(2):53-53
正郑淼,又名郑慧庄,长沙县金井镇人,1914年4月出生,现年100岁。她毕业于黄埔军校,抗战时在衡阳战地医院救护伤员国民党撤退时拒绝赴台,解放后在家乡开办免费小学。忆起当年峥嵘岁月,一幕幕像电影一样浮现在老人的眼前。孩童时,她从一饶姓贫苦农家送至长沙金井镇一大户人家做丫鬟。户主之女郑业珍因参加革命工作,随时会有危险,所以交代母亲:"我靠不住,可将丫鬟当亲生女儿教育培养,日后也有个照  相似文献   

3.
韩福东 《黄埔》2006,(6):21-24
在纪念抗战60周年之际,笔者采访了黄埔同学苗青圃,他讲述了抗战中那没齿难忘的峥嵘岁月。向张学良递请愿书参军“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得了个不抵抗将军的称号,他老认为对不起我们,我们有什么要求他都答应。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苗青圃开始体味到失家、失学的滋味。他16岁那年,流亡到北平,就读于张学良创办的东北中学。东北中学设在北平西单皮库胡同,苗青圃和其他400多名流亡学生一样,穿军装戴军帽,享受免费的住宿和衣物。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还配有七九式步枪、重机枪、轻机枪和手枪,供学生军训操练时使用。在苗青圃快高中毕业的时…  相似文献   

4.
如今人们圣女兵大概不会感到稀奇了;然而,在六十年前,中国多数妇女,还是梳大辫子、裹小脚的年代,戎装女子却如凤毛麟角。在武汉黄埔同学会的一次聚会中,我见到了两个当年的女兵「奇女子」史明恕、王容箴。一九二六年十一月,年方十九岁的史明恕和王容箴考进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属黄埔六期。在黄埔军校的历史上只招了这一次女生,共二百一十二人)。  相似文献   

5.
《黄埔》2016,(4)
正3月21日收看《新闻联播》,得知德高望重的黄埔女兵黄静汶老人因病于3月12日逝世,感到万分悲痛!黄静汶1906年农历11月18日出生于湖南湘阴县,她从小就立志为争取人人平等的新社会而奋斗,为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她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1月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第6期),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批女兵中的一员。1927年初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亲历了西征讨伐夏斗寅的战斗。她在白  相似文献   

6.
《黄埔》2013,(2):43-43
自打我记事起,奶奶就告诉我有一个节日你必须记住——清明节;有一件事儿你必须去做——扫墓十几年过去了,奶奶带着我踏出了一条从村口通往乱坟岗的小路奶奶在坟旁栽下的那棵小树已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而我也从无知的孩童成长为一名人民教师渐渐地,我终于明白了奶奶的执着,源于一个沉重的承诺.而我也找到了墓中无名女兵所经历的血与火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提起中国女兵,人们自然想到花木兰、杨门女将。但是,在封建社会,花木兰是替父从军,只能女扮男装,而杨门女将却是背负着阴魂不散的沉重的亡夫之灵,操戈也就仅限于杨氏家族。汪洋大海般的封建纲常泥潭陷女子于十八层地狱,何况古语又云: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女子从军,谈何容易!当时代发展到本世纪初,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大革命的洪流荡涤着一切污泥浊水,一向被视为社会底层的女子从军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曾说:知难行易。那么,是谁首先拓开中国女兵思想的草莽呢?查阅史料典籍可见,旧军阀视妇女为玩物,根本不…  相似文献   

8.
《黄埔》2018,(5)
正2018年4月5日,笔者冒着纷纷细雨,到杭州市淳安县探访百岁抗战老兵徐式昌。以下就是徐式昌老人一生的故事。我1919年12月13日生于淳安(原遂安县)浪川乡大塘村神门坑。外地人大抵不知,淳安旧称青溪,属睦州府管辖,背靠钱塘江源头的徽州府。虽说处于崇山峻岭之中,但民风淳朴、强悍,乡民豪爽、极富正义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成为当地风尚。想当年,方腊义军、陈硕真造反均出自青溪一带。上世纪30年  相似文献   

9.
薛驹 《今日浙江》2010,(17):28-29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对我们这一代人影响很深。回想当年残酷艰辛的岁月,至今仍然记忆犹新,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0.
《黄埔》2020,(2)
正中国现代军校招收女生始于黄埔军校。女生队的出现,在中国妇女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对于中国近现代军事、政治、人文、社会诸方面,都有着值得评述的历史作用与影响。黄埔女兵在中华民族生死攸关的时刻前仆后继、救亡图存,在国民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及军事、政治、社会诸多方面留下各自不同的轨迹,为记忆与传颂她们在中国历史画卷中谱写的壮丽诗篇,宣传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黄埔》杂志社编辑出版了增刊《黄埔女兵》。  相似文献   

11.
《黄埔》2020,(4)
正中国现代军校招收女生始于黄埔军校。女生队的出现,在中国妇女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对于中国近现代军事、政治、人文、社会诸方面,都有着值得评述的历史作用与影响。黄埔女兵在中华民族生死攸关的时刻前仆后继、救亡图存,在国民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及军事、政治、社会诸多方面留下各自不同的轨迹,为记忆与传颂她们在中国历史画卷中谱写的壮丽诗篇,宣传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黄埔》杂志社编辑出版了增刊《黄埔女兵》。  相似文献   

12.
《黄埔》2010,(1):41-41
1933年3月4日,日本关东军侵占承德后,以8万兵力向长城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处进攻,企图突破长城防线,进一步向华北扩大侵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指挥中国军队20余万人,依托长城阻止日军进关。虽然经过激烈战斗,但中国军队仍未能挡住日军的进攻,何应钦派人求和,于5月31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  相似文献   

13.
正《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中文译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据不完全统计,出现在斯诺笔下有名有姓的红军人物大约40人左右,其中黄埔师生也为数  相似文献   

14.
徐国华 《黄埔》2006,(1):26-28
黄埔精神,是中国国民党人和中国共产党人在第—次国内革命战争实践中形成的以“爱国、革命”为内核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时代民族精神和军事文化的集中体现。伟大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里程碑。六年局部抗战,八年全面抗战,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一惊天动地的伟业,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值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缅怀近代中国这两种最为突出的民族精神,具有重大意…  相似文献   

15.
《黄埔》2020,(1)
正2017年春,为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江苏省黄埔军校同学会采访慰问并拍摄了居住在南京的部分黄埔抗战老兵。我有幸认识了杨伯奇老人。杨伯奇生于1921年,湖北武汉人,黄埔17期生。见面时,老人操着浓烈武汉味的普通话,激动地握住省黄埔军校同学会赵锡南秘书长的手说:我知道七七事变纪念日这一天之前,你们一定会来看我的……79年前弃笔从戎考  相似文献   

16.
戴安澜(1904-1942),抗日将领。黄埔三期毕业,早年参加北伐。先后参加过长城保卫战,台儿庄大战和武汉大会战等,屡有建树。1939年,升任陆军第二百师少将师长。1942年,戴安澜将军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以身殉国,堪称“域外死忠第一人”。在东瓜战役中,他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表示了决一死战的坚定信念:“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威国外的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摘自《抗战将领民族英魂》“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其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心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相似文献   

17.
夏正君 《黄埔》2010,(1):22-25
在70多年前的那场可歌可泣的淞沪抗战中,有一支英勇无比的中国军队——第九十八师,该师在反登陆战、死守宝山、围攻广福中,打得非常勇猛壮烈,威震日寇,名扬海内,其师长就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夏楚中。  相似文献   

18.
《黄埔》2017,(5)
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从甘肃省东南部重镇、古城陇西县的我家门里,走出了三位黄埔军人。这莫说在当时经济衰败、城市萧条的陇西县绝无第二家,就是在广阔的西北大后方亦属罕见。这其中的原因还得从我的祖父说起。我的祖父张和平是位爱国忧民的读书人,曾任过陇西县邮政局局长、县政府参议员,还  相似文献   

19.
辛旗 《黄埔》2006,(2):13-14
“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是黄埔军校的建校宗旨,也是黄埔师生在东征、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中英勇奋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动力。黄埔师生在为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解放前赴后继的斗争中所孕育的黄埔精神,内容很多,但归根到底就是“爱国、革命”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革命已经取得成功的今天,我们弘扬她,就是要团结起来,继承先烈们的遗愿,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为中国不再受欺凌而奋斗。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弘扬黄埔精神和60年前中国人民和军队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所铸造出来的抗日精神,给我们的启…  相似文献   

20.
《黄埔》2016,(3)
正卢沟桥事变的枪声揭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中国军民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艰苦斗争,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在那些浴血奋战、不拍牺牲的抗日军人中,有不少粤籍黄埔师生的身影。从巍巍太行到三湘四水,从淞沪前线到印缅边境,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洒下了他们的热血。本刊特与广东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共同编辑了一组粤籍黄埔师生回忆抗战经历的文章,回顾烽火岁月的热血豪情,颂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珍惜和平年代的美好生活,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示和教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