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国天下情怀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天下情怀内涵丰富,包含着爱民敬民的民本主义立场、家国一体的集体主义观念以及协和万邦的国际主义情怀。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弘扬家国天下情怀具有重要价值,是强化个体社会责任感的道德准线,筑牢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根基。因此,新时代中国公民要继续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家国天下情怀,用"修齐治平"思想涵养新时代中国公民的个人情怀、家国情怀和世界情怀。  相似文献   

2.
当前,以“高原情怀、大山品质”为核心的云南精神在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中形成了共识。云南精神的核心内涵是:“高原情怀:高远、开放、包容;大山品质:坚定、担当、务实”。宣传云南精神,理解云南精神,实践云南精神,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雷锋精神已成为每个中华儿女心中的时代标识和精神标杆,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主要包括:忠党爱国的坚定革命理想信念,一心一意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不求回报助人为乐的精神品质,勤奋刻苦学习的"钉子"精神,任劳任怨的"螺丝钉"品行,艰苦奋斗的"百宝箱"品德,脚踏实地的忘我的实干精神,英勇无畏的不怕牺牲的情怀。雷锋精神是他身上所折射和映照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立场观点和道德风尚,情感诉求和言谈举止,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的凝练总结和提升,始终熠熠生辉、光芒永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慎刑"观在中国法律史上源远流长,体现了传统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是古代先民博大精深人文情怀在法律生活中的一个生动体现。"慎刑"观与现代社会的政治文明在精神诉求上具有暗合性的一面。梳理、挖掘古代法律中的"慎刑"观对当代法治社会、政治文明社会具有重要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苍苍莽莽的大山,赋予云南雄奇瑰丽的自然风光,赐给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热土上的各族儿女,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培育了高原般高远、开放、包容的情怀,传承着大山般坚定、担当、务实的品质,实践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生存智慧。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深刻阐述了云南精神的高原情怀和大山品质,  相似文献   

6.
云南精神的内涵和实质是高原情怀和大山品质,高原情怀就是高远、开放、包容,大山品质就是坚定、担当、务实。云南精神的提出与加快建设“两强一堡”战略的确定并非是时间上的巧合,而是历史性的机遇和选择,是云南省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需要和必然。  相似文献   

7.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在中国广为流传的一句民间俗语。它阐释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精神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云南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红土高原,在那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他们辛勤劳作,繁衍生息,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情怀和品质。精神是引领社会前进的旗帜。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是我党推进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成为时代主旋律的今天,应当将“树立高原情怀,倡导大山品质”当作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8.
"若飞精神"是王若飞思想的精华,形成于旧民主主义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特有的历史环境孕育了"若飞精神"。"若飞精神"内涵丰富,主要表现为开拓、革命、艰苦奋斗和联系人民的种种精神。随着时代变迁,"若飞精神"转为时代价值,在倡导家国情怀、构建贵州地域精神和实现后发赶超等方面都提供着思想动力。因此,"若飞精神"应该被正确阐释,值得继承、发扬。  相似文献   

9.
地域精神是一个地区思想文化的特质、风骨与灵魂。它既是在长期历史环境中形成、为公众广泛认同的客观存在,又需要不断总结、塑造和回归于公众的社会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识地域精神的理性与实践价值,把握地域精神的本质与特性,大力塑造地域精神,并用于引导实际生活,对于提升国民素质,凝聚大众心智,推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中文理分科问题其实是一个伪问题,导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行高考制度统领下的应试教育才是真问题.应试教育直接导致学生有知识没能力,直接导致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分离与缺乏.中国要破解应试教育难题,可行的路径是实行分专业高考,使高考的选拔标准更加多元化.这可以满足学生不同兴趣、特长之需要,可以引导学生从扼杀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应试学习"走向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兴趣学习".  相似文献   

11.
"长子情怀、忠诚担当、创新实干、奋斗自强"是新时代辽宁精神的内涵。"长子情怀"是方向定位,"忠诚担当"是核心和本质特征,"创新实干"是实践要求,"奋斗自强"是目标归宿。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实际行动做新时代辽宁精神的传承者、实践者,为实现辽宁新一轮振兴发展做贡献。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志愿精神是大学生志愿者或志愿服务组织基于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利他情怀,自愿地、不为报酬而自觉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是志愿服务主体思想品德的集中表现。它内涵着一种能动性的社会意识活动、公益互惠意识、基于责任和行动的伦理精神,具有对大学生思想、心理、行为活动产生直接作用的个体价值,具有引导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提升城市发展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3.
高原情怀、大山品质作为对云南精神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引领着云南省各族人民创造辉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征程中,大力提倡云南精神,必须着力强化全省各族人民对于云南精神的认同。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云南精神的认同感,有利于增强云南各族人民的团结与凝聚力。  相似文献   

14.
“抗疫精神”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坚定的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的思想,党史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现实价值。因此,应当对当前高校学生党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结合抗疫精神的内涵,探寻加强高校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阵地。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是社会发展呼唤的产物,是国家强盛发展的需要。社会责任感是高职学生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的意识和境界。高职院校在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进程中,将工匠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相融合,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由"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成就无数德艺双馨的大国工匠和行家里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杨善洲同志是当代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领导干部的楷模,是老干部中的优秀典型。他一生恪守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献身党的事业、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是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大学精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士人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已消亡,但传统儒学犹存。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传播儒学以及沟通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构建的过程中,具有怎样的担当?传统中国的士人是社会政治精英,"士以天下为己任"蕴涵着士人的社会责任感,他们以"做人"教育——亦即每个人的"修身——道德实践"作为起点,以实现理想的社会政治蓝图为终点。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理应接续先贤,培育"现代士人精神"。为此需要拓宽视界与胸怀、继承先人的社会责任感、回报社会,增进现代意识与平民情怀,在近年出现的山东乡村儒学现象的感召下,为了期待中的中华文化复兴构建道德与社会文明的根基。  相似文献   

18.
士人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已消亡,但传统儒学犹存。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传播儒学以及沟通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构建的过程中,具有怎样的担当?传统中国的士人是社会政治精英,"士以天下为己任"蕴涵着士人的社会责任感,他们以"做人"教育——亦即每个人的"修身——道德实践"作为起点,以实现理想的社会政治蓝图为终点。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理应接续先贤,培育"现代士人精神"。为此需要拓宽视界与胸怀、继承先人的社会责任感、回报社会,增进现代意识与平民情怀,在近年出现的山东乡村儒学现象的感召下,为了期待中的中华文化复兴构建道德与社会文明的根基。  相似文献   

19.
构建和谐社会是对我国传统"礼"的规范与"和"的精神的复古情怀和批判的继承.在分析了法治的内涵和中西方、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不同的法治观念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在当代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按照法治社会和法治国家的理路进行,这样才能使社会的建构、制度的改革朝着现代法治和民主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曾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真正财富,不仅在于有形的物质财富,更在于拥有无形的文化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地域也有一个地域的精神,这种精神往往源于千百年来人们的历史传统、价值目标、精神追求。云南地处中国的西南边陲,广阔的云贵高原、茫茫的座座群山,给予云南各族儿女的是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以及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品质。这种高原情怀与大山品质就是云南精神。它既是历史,也是现实,更是未来。它既内化于民众之心灵,又外显于民众之行为。它支撑云南人民从古及今、从当下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