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民调解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进入新世纪以来,武汉市人民调解工作在继承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人民调解组织机构建设不断完善,人民调解员队伍素质不断提升,人民调解的覆盖范围和涉及面不断扩展,人民调解工作有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预示着人民调解工作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论人民调解协议核准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民调解协议核准制度,是指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当事人双方(或多方)自愿达成的人民调解协议,经人民法院审核批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制度。人民调解协议核准制度兼采调解和判决的优点,因此,它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可以增强当事人对履行人民调解协议的信...  相似文献   

3.
李冰 《中国法律》2005,(5):34-36,97-101
人民调解制度是我们国家一项重要的民主与法律制度,人民调解以每年调解相当于全国法院一市民事受案数的2倍左右、全国人民法庭受案数3.5倍的数量,在我国纠纷解决机制中占有重要位置。人民调解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法制社会中的优势和作用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人民调解工作的立法提到了重要的日程。  相似文献   

4.
刘坤轮 《财经法学》2015,(6):97-108
当下,人民调解制度正在复兴。在复兴过程中,人民调解制度基本的理念、价值取向和运行机制并没有得到充分梳理,由此可能深层次地影响人民调解制度的健康发展。本文基于当前人民调解制度的复兴趋势,详细阐述了人民调解制度的主体性和工具性理念,并继而切入人民调解制度的传统性和现代性价值。在详细阐明制度背后的理念和价值取向后,本文指出,人民调解制度的现代复兴,正是理念和价值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5.
人民调解的实质是一种民间准司法形式。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人民调解制度是否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及如何改革,是人民调解制度存在和发展必须回答的课题。这就有必要将人民调解制度与社会主义商场经济社会中法制理论与实践的转换结台起来进行考察。(一...  相似文献   

6.
人民调解成为一项法律制度,是我国的独创。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人民调解的管理,在宪法中充分肯定了人民调解制度的法律地位,制定了人民调解的组织法规,这些都为我们搞好管理提供了依据。人民调解的科学管理,就是在有关法规的指导下,在管理过程中,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做到以信息为依据,正确决策,适时指导,使工作获得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7.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调解员协会成立2月24日上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调解员协会在州军转干培训中心举行成立大会。建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调解员协会,是进一步加强对全州人民调解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发展和完善人民调解制度,以推动人民调解制度改革的新举...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流意识对诉讼的推崇和对民间调解的轻视,使传统调解机制运行的社会基础趋于瓦解,制约了人民调解在纠纷解决机制中发挥积极作用。人民调解前置制度可以从制度上为当事人解决纠纷提供更多的机会,不仅有助于做大做强人民调解,而且可以使诉讼文化出现某种转变,恢复法院维护社会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功能,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在我国,实行人民调解前置制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王典 《法制与经济》2008,(6):59-61,64
在“诉调对接”广泛推动实施的大背景之下,人民调解的工作被赋予更多的责任和内涵,但通过对强制前置制度基础要求、必要性、可行性、预期结果等各方面综合考量,并不适宜将人民调解作为强制性的诉讼前置程序,通过对美国司法ADR制度的借鉴,进一步提出强调当事人选择权的人民调解适度前置制度的构想,即在人民法院设立诉调联动中心,在当事人合意的基础上对纠纷进行诉前调解,并给与其制度与法制上的完善保障。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民主与法制的历史舞台上,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独领风骚。它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被西方国家称之为“东方经验”或者“东方一枝花”。但是,现行的人民调解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为保持生机和活力,彰显其促和维稳作用,急需改革完善和加快人民调解立法进程。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刑罚制度改革论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当今中国的刑罚制度需要在近年来已有进步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改革和完善。在刑种和刑罚体系方面,需要通过立法和司法进一步严格限制死刑,完善或充实自由刑、财产刑、资格刑,并对刑罚体系和结构作整体调整;在刑罚裁量制度方面,应当将量刑原则明确化,量刑标准具体化,某些重要的酌定量刑情节法定化;在行刑制度方面,应当确立开放性行刑的理念,并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在刑罚消灭制度方面,应当考虑增补行刑时效和单位犯罪的时效制度,激活赦免制度;在特殊人群的刑罚适用方面,应对未成年犯罪人的刑罚适用予以全面的宽缓和有针对性的改革,并对老年犯罪人贯彻刑罚适用的宽恤。  相似文献   

12.
刘嫣姝 《法学论坛》2003,18(4):72-75
在我国《合同法》引入了类似英美的隐名代理和不公开本人身份的代理的合同委托制度后 ,作为大陆法系特有的行纪制度在发展中面临着一系列困境。本文综合相关问题出现的原因 ,提出我国行纪制度要保持独立性并获得发展 ,必须解决不同法系理念的整合问题、确定行纪与非显名代理的区分标准并且弥补现有立法的不足。随后提出了一系列对策 ,主张目前应理顺代理与行纪的关系 ,积累司法实践经验并加强商事单行法的制定工作。  相似文献   

13.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管理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和任务。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转变政府职能,应当依循法治化的途径,具体包括:法律法规的制定要贯彻政府职能转变的思想和理念,落实"三优先原则";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全面梳理政府权力;清理现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对不符合标准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政府权力进行调整;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为三部分:1.西方国家立法助理制度及其产生的原因;2.西方国家立法助理制度的特点及利弊分析;3.建立我国立法助理制度的建议。认为应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在借鉴国外立法助理制度的同时,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立法助理制度。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立法助理制度应以专职和兼职相结合;二是要建立和健全立法助理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三是要建立立法助理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15.
肖竹 《政法论丛》2009,(2):55-59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构建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应在适用过程中落实劳动争议调解多元化、社会化的立法意图,完善劳动争议裁审体制的分类处理机制,提高劳动争议仲裁的权威性与公信力,理顺劳动监察与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我国见证制度中的三个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 《河北法学》2007,25(11):107-111
见证人法律地位不清楚、我国是否应当实施强制见证、见证人的标准如何把握是我国当前见证制度需要解决三个主要问题.见证人应当是刑事诉讼参与人,不宜视为有别于证人的独立诉讼参与人.在保持强制见证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当事人的监督作用,增强见证制度的弹性.见证人的标准应在立法中加以明确,以完善现行见证制度.  相似文献   

17.
完善我国破产管理人监督机制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在范 《河北法学》2005,23(9):53-55
完善的监督机制是破产管理人公正、公平履行职责的保障,且其作为一项成功的法律制度已在国外实施多年。但迄今这样的监督机制在我国破产法中尚未形成。在比较分析国内外破产管理人监督机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增设专门化的监督机关———监督人;赋予监督主体必要的监督权利,建立破产管理人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明确划分监督主体的监督权限,构建和谐通畅的监督机体。  相似文献   

18.
包括知识产权制度在内的法律制度是一个有机体系,其法律解释和适用应当在体系化思维的指导下进行。就著作权制度而言,基于著作权是一种民事权利,应当将著作权制度作为民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建构、理解和适用。在体系化思维指导下,考虑到著作权制度回应社会实践、发展和进化的需要,著作权制度应当从"具体规定性"逐渐过渡到"抽象规定性"的立法模式。就著作权救济制度而言,应当设立著作权侵权一般条款,同时,考虑到著作权制度明晰化和可操作性的需要,也应当就实践中已经成熟的著作权样态作类型化处理,并且将处理后的典型侵权行为以列举的方式规定在著作权法中。换言之,著作权救济制度应当采取"一般条款+列举式规定"的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的有关听证程序内容过于简略化、原则化,不易操作,需要加以完善。听证适用范围应扩大到各种具体行政行为,“较大数额罚款”需重新界定;听证申请权须延伸到所有利害关系人;听证告知制度要规定告知方式及告知书的内容;听证通知制度应规定将第三人和案件调查人员作为听证通知的对象;应明确规定案件调查人员享有质证权;尽快确立案卷排他性原则;应充实听证中证据制度的规定,丰富听证程序适用方式。条件成熟时可将听证制度专列于《行政程序法》之中。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加强政府管理体制有效运行不仅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政府管理体制有效运行应树立现代科学的管理理念;完善各项相关法律规章制度及其执行;强化权力的协调、制约、监督机制和行为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