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什么是哲学?多年来,在哲学的教学、教材和通俗读物中,传统的讲法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例如,从艾思奇同志的哲学著作或主编的教材来看,早在三十年代的《大众哲学》中就讲过:“哲学思想就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认识或根本看法,也就是世界观。”(艾思奇:《大众哲学》,1978年版第29页)五十年代的《辩证唯物主义纲要》中也说:“哲学是关于人们的世界观的学问。”(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纲要》,1959年版第一页)六十年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中还是讲:“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1962年版第2页)  相似文献   

2.
艾思奇上世纪30年代写的《大众哲学》,被毛泽东同志称赞为"真正通俗而有价值"的著作的代表。《大众哲学》为哲学的大众化、通俗化树立了榜样。这本书一出版就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艾思奇的书之所以受读者欢迎,根本原因就在于内容的深入浅出。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认识论等深奥的哲学道理,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事例讲出来,紧密结合实际、结合生活,可读性强,易理解,易掌握。对比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再看看当今我们的一些官样文章,确实让人难以在两者之间找到什么共同点。一些官员的会议报告、公开发表的文章,大话、套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工作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就已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形成一个高峰。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通俗宣传使之大众化的过程中,高语罕、艾思奇、胡绳是三位代表性人物,作出的贡献最大。高语罕是这一运动的开创者,艾思奇、胡绳则是继起者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各在自己的时代作出了重大贡献。高语罕的书信体著作别开生面,开启了大众写作的先声。他以明白易懂的语言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社会影响巨大,并且其书信体写作方式还影响了艾思奇、胡绳等人。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贡献最大,其《大众哲学》是时代代表作,具有标志意义。它的书名引人注目,内容通俗易懂,联系实际紧密,引领了一个时代。胡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努力同样功不可没。胡绳从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实际出发,用日常生活的事例,简明扼要的通俗话语,有效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给大众以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4.
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中国化现实化的贡献欧炯明艾思奇同志是中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一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和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中国化、现实化,是艾思奇同志哲学活动和哲学贡献的一个突出方面。在中国现...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40年代,艾思奇深刻批判了叶青反辩证法和"中国特殊性"思想。这次批判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为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奠定了重要基础。回顾这次批判的内容及影响,对于深化艾思奇哲学思想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在《毛泽东书信选集》中,有些信谈到了哲学问题。从这些信可以看到。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研究哲学;也可以看到,他研究哲学是怎样联系实际的。 他在一九三七年给艾思奇的信里说:“你的《哲学与生活》是你的著作中更深刻的书,我读了得益很多,抄录了一些,送请一看是否有抄错的。其中有一个问题略有疑点……,请你再考虑一下,详情当面告诉。今日何时有暇,我来看你。”(这里说的《哲学与生活》,是艾思奇同志继《大众哲学》之后写的一本著作。毛泽东同志读这本  相似文献   

7.
怀念艾思奇     
怀念艾思奇马汉儒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艾思奇同志逝世已经有29个年头了,但是我作为直接受到过他耳提面命恳切教诲多年的学生来说,他令人崇敬的良师益友形象和音容笑貌,仍然历历在目,不时引起我对他深切的怀念!我是60年代初在当时的中共中...  相似文献   

8.
向往腾冲,某种程度上,是冲着艾思奇的。在我心目中,艾思奇是一位教科书式的人物。刚入大学时就想买他的《大众哲学》,学校及附近的新华书店没有。到上海市区福州路旧书店找,也没有,结果买了他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9.
艾思奇同志离开我们二十周年了。回忆我们同他的交往,细读《艾思奇文集》中的篇篇文章,我们认为在艾思奇留下的哲学遗产中,最值得学习和发扬光大的一点,就是他在毕生的理论工作生涯中,出色地坚持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中国化和现实化作出了示范性的贡献。我们写这篇文章,一方面是为了怀念艾思奇同志,更主要的是为了自勉和与同志们共勉,共同为繁荣我国的哲学事业去努力。  相似文献   

10.
深入研究艾思奇哲学思想王展飞艾思奇同志是公认的现代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卓有成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呕心沥血地把深奥的哲理通俗化,走出了一条哲学大众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张尚成 《思想战线》2013,(Z1):155-158
艾思奇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道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以通俗的语言进入人们的生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艾思奇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宣传、著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现实化、通俗化、时代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艾思奇《大众哲学》历史意义及学术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哲学》是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的代表作之一,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现实化之先河。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对中国广大老百姓起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启蒙作用,它反映着、代表着时代精神,使那个时代的广大青年抱着对《大众哲学》的良好忆念走上了追求真理的革命道路。迄今为止,艾思奇《大众哲学》仍具有十分强大的学术影响与历史价值,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研究与改革哲学的指南针;时代呼唤着新的《大众哲学》再次奏出新的时代精神的和谐强音。  相似文献   

13.
强爱武 《前进》2011,(9):54-55
读一本好书,可以让一个人沉淀,再沉淀。几年前曾读《学哲学用哲学》,初读时,便觉得有些震撼,于是读了便不能放下,便不能不反思,便不能不被作者深厚的哲学功底所折服。《学哲学用哲学》的作者李瑞环同志曾经担任过中央政治局常  相似文献   

14.
艾思奇同志作为党的理论战线上的坚强战士,他始终与党同呼吸共命运,坚定不移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道路和根本方向,面向群众,面向实际。艾思奇同志在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宣传和教育工作中,坚决贯彻哲学为现实斗争服务的方针,努力把自己从事的哲学工作,紧紧服务于党和人民革命事业的需要。他的这一理论活动和著作的显著特点和优良传统,是我们所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当继承和发扬光大的。  相似文献   

15.
深入调查研究是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实现正确决策的重要制度保证,然而并不是说只要经过了民主集中制程序就能产生正确的决策。这是因为,任何正确的决策,必然是建立在提供决策的客观材料的真实性之上的。如果供决策的客观材料翔实、准确,那么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决策的成功率就会高一些。况且,决策的正确性还要取决于参与决策的人对客观情况的认识程度。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后来他在和艾思奇谈论哲学问题时又一次指出:应该说没有正确的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这是他针对某些人在大跃进年代虚报浮夸,…  相似文献   

16.
艾思奇认为,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指在中国应用、具体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中国化才能在中国具有实存性,才能被中国人真正掌握.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就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化"中国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7.
<正>从诞生之初哲学同“神话”争执对于宇宙与人世的解释,到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古典希腊时期,哲学家突出哲学与诗的争论,再到中世纪的哲学与神学之争,可以说,哲学始终在“对话”中发展着自身。近代思想发端于一种全然不同于神学的,对于神、人、自然这三者关系的哲学或科学的阐释。哲学与科学的联姻(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  相似文献   

18.
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体系化以及宣传和普及的大众化、通俗化方面建立了丰功伟绩。我们应站在更高的精神境界,以"大文化"的视角来探究他的理论贡献和创新精神。艾思奇理论创新精神的主要特征是:抓住学术理论的精髓,紧扣时代变化的脉搏,密切联系中国实际,首创通俗易懂的形式。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巴黎手稿》来到中国已有80余年了。它在中国的接受经历了从早期的零散化、不受重视的状态到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手稿热",再到90年代以后的多样化、深入化接受的曲折历程。在此过程中,《巴黎手稿》接受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之间形成了一种需要与选择、接受与塑造的互动关联:一方面,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与时代语境一起决定了它在我国的接受状况;另一方面,它的接受状况反过来影响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形成、发展和变革。因此,考察《巴黎手稿》中国接受史,可以开启一种展现和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规律、经验与问题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曾嘉 《两岸关系》2007,(12):49-50
走,到牯岭街逛逛旧书摊有人说,在台湾,尤其是台北逛书店是一大乐事,而说到台湾书店,就不能不提牯岭街。在老台北人的记忆中,牯岭街几乎成为旧书摊的代名词。上个世纪50、60年代,牯岭街上书摊聚集,旧书飘香。而后很多书店搬到光华商场,这里曾一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