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6 毫秒
1.
论创新文化之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建伟 《新视野》2005,3(4):57-60
科技领域的创新文化,不仅要充分体现科学之魂——科学精神,而且还要充分体现人文之魂——人文精神。创新文化之魂是科学之魂和人文之魂的融合,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在创新文化的各个层面(精神理念和价值层面、制度层面、外部环境层面)都应当充分体现二者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当今学术界仍存有这样一种倾向,即认为科学不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对立的;科学发展应由人文统摄,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是线性关系。本文旨在说明:人文精神不构成科学与人文的分野。科学精神实质上表征着人对自身关怀的理性自觉,人文精神内在于科学之中;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不可相互“归化”,也不可单向高扬,科学与人文既独立存在又相互制约;科学依其本性而行,它有其存在、发展和超越自身的“科学之道”。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确实出现了表面或虚假的对立和分离。但是,如果揭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虚假对立,我们会发现这仅是科技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完善以及应用过程中的不恰当所造成的社会现实后果与人文的现实对立所造成的一种后续反映和结果。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4.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从根本上说,科学精神从属于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发展迫切需要人文精神的渗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从根本上说是互补的,只有两者并重,才能保证实践的正确取向.因此,要自觉促进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相互渗透,在实践层面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与共建;在人的价值层面,则要强化人对于真善美及其内在和谐性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5.
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在于过分分科的教育体制,分科化是技术筹划的必然后果。过分分科的人文科学的教育体制也会导致人文教育危机。在弘扬科学精神的今天,不必在科学与人文相区别的层面上突出科学的特异性,而应该在科学与人文合一的层面上,弘扬科学精神.树立人文科学的应有地位,发挥人文精神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6.
翟华 《理论学刊》2004,3(1):66-69
科学与人文是人类文化的两个最重要的侧面。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既有和谐的一面,又有冲突的一面。科学与人文的和谐主要表现是: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的相互交融;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相互蕴含;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的相互补充;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科学与人文的冲突主要表现在:科学观念与宗教观念的冲突;科学活动与科学道德的冲突;现代科学与社会伦理的冲突。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科学观念和人文观念都面临着新的变革。  相似文献   

7.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分别源于人类对自然和人世的认识,前者以物为尺度,追求真实、推崇理性;后者以人为中心,追求美好、推崇情感。它们一起构成人类精神文明的精髓,是完善人的心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思想理念。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教育的偏差,加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精神的缺乏,导致了当代人文教育的失落和大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缺失。  相似文献   

8.
科学与人文关系的历史考察与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佰莲 《理论学刊》2004,42(3):102-105
作为资产阶级寻求自由解放的思想武器,近代科学从宗教神学中独立出来是与人文精神交融统一在一起的。但是,随着科学力量的壮大,这种以科学理性为旗帜的人文精神由于其内在的局限性必然导致科学的异化和危机。西方一些理论虽然揭示了科学与人文分裂的思想根源,但其寻求两种文化融合的基本路径是错误的。我们认为,完成科学与人文统一的基本途径应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9.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历史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两个系列的价值观念 ,是人类精神的两个维度、两种基本存在方式或存在状态 ,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两种精神指向。本文在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进行界定的基础上 ,通过对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考察 ,得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发展经历了由同源走向对立再回归统一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认为现当代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批判了传统形而上学 ,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 ,但由于其哲学立足的基础是片面的 ,从而导致其理论不可能根本克服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弊端。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确立了实践思维方式 ,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因而能够根本超越传统形而上学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走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分离的困境 ,达到二者的再度融合。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视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学生品格塑造、审美情趣培养、中西方文化精神比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五个方面对如何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