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纪念毛泽东学习毛泽东这个问题我想讲两点认识: 第一,要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要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是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来的。在全党批判了“两个凡是”之后,开始纠正“左”的错误,当时,社会上有一小部分人,产生了另一种思想倾向,即夸大毛泽东的错误,甚至全盘否定。因此,邓小平同志郑重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小平同志鲜明指出:“回想1927年革命失败以后,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中国革命有极大可能到  相似文献   

2.
1962年初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刘少奇在报告中指出1958年以来党的工作缺点和错误,是造成三年困难的原因之一。与会同志纷纷反映各地灾情并对中央指导错误提出严肃批评。但会议对于中央核心的分歧(即站在一线的中央集体和毛泽东之间的分歧)并未解决。随后,陈云几次讲必须充分估计我国严重财经困难,指出不要只想到钢(以钢为纲)了。6月,彭德怀写长信请求全面审查他的历史,弄清性质,正确处理。9月,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错误地批判所谓“单干风”、“翻案风”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出版发行;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朱镕基发表重要讲话;江泽民在广东茂名高州市领导干部“三讲”教育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严禁擅自修建已故领导同志纪念设施;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别参加各地县级“三讲”动员。  相似文献   

4.
中央规定“三讲”教育必读篇目,包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有关论述共32篇,此外还有中央文件3篇。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花一些工夫认真阅读、领会三代领导人的论述,既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又从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上,  相似文献   

5.
何谓一线、二线制度 中共中央最高领导层分一线、二线,是毛泽东在1953年下半年提出的。按照毛泽东1966年10月25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说法,所谓一线就是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二线就是不主持日常工作。  相似文献   

6.
文萃苑     
《先锋队》1994,(6)
文萃苑·名人轶事·毛泽东论邓小平1956年9月党的八大前夕,在酝酿中央领导班子问题时,毛泽东建议设中央书记处,有意推举邓小平为中央总书记。在9月13日的中共七届七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毛泽东又专门谈了关于设立中共中央副主席和总书记的问题、当时邓小平表示...  相似文献   

7.
“邓毛谢古” 邓小平和毛泽东是在“八七”会议上认识的。邓小平参加了会议的筹备和会务工作。时任中央候补委员、湖南省党组织负责人的毛泽东,应招参加了“八七”会议。这时,毛泽东34岁,在政治上已相当成熟了。毛泽东在会上做了慷慨激昂的发言,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给当时做会议记录的邓小平印象很深。会后,毛泽东回湖南组织秋收起义。邓小平随党中央移驻上海,担任中央秘书长工作。  相似文献   

8.
接到邓小平的亲笔信,毛泽东问东兴:“你怎么不管人家啦?”1971年,“文化大革命”已进行了5年时间,邓小在江西新建县的劳动也满两年了。这年的9月13日,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林彪,在妄图害毛泽东、另立中央的阴谋暴露后,企图叛逃国外,果途中自我爆炸,机毁人亡,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三”事件。邓小平正式知道“九一三”事件的消息是在11月日。这天,邓小平参加劳动的所在工厂——新建县拖机修造厂突然通知邓小平夫妇去听传达中央文件。是自“文化大革命”以来的第一次。传达的中央文件,是中共中央所发关于林彪叛国出逃的通知及其…  相似文献   

9.
晓农 《党史博采》2005,(10):18-21
在延安,中共中央对张国焘进行了实事求是的批判和仁至义尽的挽救,仍委以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的重任。由于工作上与中央发生冲突,张对中央和毛泽东等人产生怨恨,以消极态度加以对抗。  相似文献   

10.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开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新的中央领导。从此开始逐步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党的路线也开始转到马克思主义正确轨道。遵义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和邓小平分别是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们各自开创了一个时代,对中国现代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两位历史伟人,他们之间的关系微妙而复杂。邓小平一生经历具有传奇色彩,三落三起,全与毛泽东有关。他第一次被打倒是因为在江西中央苏区拥护和执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反对当时的“左”倾中央推行的教条错误;第二次、第三次被打倒则是因为不赞成毛泽东晚年的某些错误思想和错误政策。  相似文献   

12.
1961年,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和“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影响,中国经济面临严重困难。为了纠正“左”倾错误,使国民经济走出低谷,党中央和毛泽东决定8月23日至9月16日在庐山召开中央工作会议,即后来史家所称的“第二次庐山会议”。会议开幕时,邓小平还留在北京主持审查和修改将在会议上通过的重要文件。月底,他接到通知,赶到庐山。若干年来,社会上一直流传有“毛泽东、周恩来三顾茅庐请诸葛”之说,即毛泽东、周恩来“三顾茅庐”,请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组织起草、修改有关恢复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13.
李先念与邓小平不仅同为我党的革命领袖,而且私交甚笃。他们在革命的道路上相互扶持,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47年底,李先念与邓小平留守大别山时,邓小平曾幽默地说:“你们保住了先念同志的屁股。”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对全国各项工作进行了整顿,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进行了纠正,却被“四人帮”陷害,遭到批判。李先念顶着巨大的压力,义正词严:如果小平错了,那我也错了!1986年,在中共十三大上,邓小平、李先念等几位老一辈革命家,主动退位让贤,中共中央最高领导层顺利实现了新老交替。  相似文献   

14.
"文革"初期的毛泽东与邓小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谲波诡、变幻莫测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曾经出现过许多戏剧性的场面,而作为“文革”发动时主要斗争目标之一、“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邓小平在“文革”后期又重返政治舞台,并一度被委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重任,恐怕是这个时期最有戏剧性的事件。由于“文革”时期毛泽东在党内一言九鼎的至高权威地位,邓小平此时的政治命运显然与毛泽东的态度有直接关系,而“文革”发动初期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微妙关系,则是我们理解邓小平奇迹般的升降起伏的一把钥匙。毛泽东对邓小平的不满很大程度上缘于邓小平的不那么听话和与他的“敬而…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在苏区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批判曹仲彬1929年底至1930年初,邓小平在广西发动领导了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立了左右江苏区。后来,中共中央派他到中央苏区工作。1933年初,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到中央苏区后,发动了反"罗明路线"斗争。邓小平因执...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生前多次谈到邓小平的军事才干,曾说:邓小平“武可以与林彪、彭德怀比”。确如毛泽东所说,邓小平有很强的军事才能,而邓小平高超的军事才能集中体现在他的军事战略眼光和宏观决策上。古人讲: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以此形容邓小平,亳不过分。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邓小平是20世纪两位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伟人。邓小平充满传奇色彩的“三落三起”的政治经历,为人们广为传诵。而在“左”的思想下,毛泽东也曾有过四次遭贬的逆境。毛泽东十分赏识邓小平,认为他“人才难得”。邓小平对毛泽东也非常敬重。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有人要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时,他毅然肯定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维护了毛泽东的光辉形象。对于建国后邓小平与毛泽东的关系,读者已经比较熟悉,这里记述的,是革命战争年代二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说从遵义会议始形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核心,既不是要否定遵义会议前14年党的历届中央领导,更不是说党的历史从遵义会议才开始。如果这样理解,那是误读了。邓小平在1989年6月回顾党的历史讲领导核心问题时说:遵义会议以前,我们的党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党中央,从遵义会议开始才逐步形成。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毛主席。显然,讲“第一代”,是就“形成一个成熟的党中央”而言的,即“第一代成熟的党中央”。  相似文献   

19.
在毛泽东的著作中,记载着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词汇。党的思想路线的“主要部件”是毛泽东“生产的”。邓小平倡导真理标准讨论,批判“两个凡是”,在拨乱反正中,确立了毛泽东创立的思想路线,作出十项贡献。江泽民同志总结党的思想路线创立以来的发展史,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经验,把解放思想纳入党的思想路线,并且多次对思想路线进行了深刻阐发,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20.
薛庆超 《党史纵横》2006,(12):37-42
“见微知著,未雨绸缪”,毛泽东果断决策“,请来一个军师,叫邓小平”,提议对调八大军区司令员中共十大以后,王洪文的种种不良素质开始显露端倪。历来“见微知著,未雨绸缪”的毛泽东考虑重新选择接班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思考、反复比较、反复权衡,毛泽东想到了邓小平。邓小平现任中共中央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具有长期的指挥革命战争的丰富经验;具有“文革”前连续10年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主持中共中央第一线工作的丰富经验;具有国际舞台上同苏联霸权主义做斗争的丰富经验。他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内政外交无不精通,并且办事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