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廖屏 《瞭望》1992,(44)
记者:目前,经济学者、企业家和政府经济主管部门的负责人都已经感到,不把企业推向市场,是难以搞活企业的。但问题是:企业应当成为什么样的市场上的交易者? 厉以宁;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现在不少人仍然停留在这样的阶段:以为把企业推向商品市场,则是当前深化经济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如果企业与企业之间不能在商品市场上展开竞争,企业显然感受不到市场竞争的压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就不可能提高。  相似文献   

2.
在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相应地转换政府管理经济方面的职能,落实《企业法》赋予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自主权,是实现企业改革目标的重要保证。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其目标是使企业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完成这个任务,需要企业在深化内部改革上下功夫。当前,在这方面主要的工作是改革劳动、人事和工资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能够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机制,引进先进  相似文献   

3.
《瞭望》1984,(49)
胡耀邦同志把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所规定的政府机关管理经济的八项职能,归纳为两个字——服务。这两个字从根本上讲清楚了政府机关与企业的关系,讲清楚了两者的位置将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过去,企业是政府机关的附属物,现在,企业将变为主体,政府机关要转过来为企业服务了。  相似文献   

4.
陈奇星、道良德的“三化: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一文指出,要做到强化符合公共管理要求以及对市场机制失灵调控的职能;弱化政府对微观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直接管制或控制职能;转化可以由社会和市场直接承担的职能。通过“三化”的实现,使政府权力与市场关系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5.
三十年来,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较改革开放以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开始由改革前的管制型政府向今天的服务型政府转变,而且,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政府行政管理职能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转变的过程,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由经济职能的调整与强化开始破题,并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在不断完善政府经济职能的基础上,经历了社会管理职能、公共服务职能和民主建设职能不断凸显的逻辑进程.  相似文献   

6.
《瞭望》1992,(23)
搞活企业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一环,而搞活企业的关键在于转换经营机制,真正把企业推向市场。这个“把企业推向市场”中的“推”字,实在表述得恰当:对于企业来说,不管你乐意还是不乐意,都得面向市场,进入市场,都得“跳进”市场这个“海洋”,  相似文献   

7.
十四大报告提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增强它们的活力,提高它们的素质,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随着十四大精神的贯彻执行,必将大大加快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步伐,我国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大跨度地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企业推向市场,由市场直接调节企业的经营活动,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也是从根本上增强企业活力的必由之路、必胜之路。把企业推向市场,从政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关于政府经济管理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府的首要职能是发展经济;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精简机构,科学设置政府经济管理部门;政企分开,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政府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相似文献   

9.
欧美国家文化管理的经验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熠 《行政论坛》2002,(1):79-80,F003
文化管理是现代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欧美国家的文化管理模式有间接管理、间接与直接管理相结合、直接管理三种类型。欧美各国政府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文化管理体制,一般都不直接干预文化的内容与形式,而是注重通过法律与经济手段实现对文化的宏观管理。在对文艺团体管理方面,欧美各国政府实施科学的人事制度,并把财政拔款作为促进严肃艺术发展的杠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加强我国的文化管理,应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以适应我国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职能转变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把政府职能转变界定为三个方面:政府职能总量的调适变化、政府职能结构调整和政府职能实现手段的变化。其后,把它们分解业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经济政策工具和政府机构改革五个变量,探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历史进程。最后,简短概括了转变职能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瞭望》1992,(15)
时下以破“三铁”、转变企业经营机制,把全民所有制企业推向市场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鉴于改革的历史经验,在深化企业改革的同时,需要进行有关方面的配套改革,理顺基本经济关系,改善企业外部环境,以保证改革的健康发展。 深化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转变企业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就是构建这种新体制的基础,把计划与市场的结合落实到经济细胞之中,落实到千百万个直接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创造活动之中,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下决心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切实做到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明确指出了机构改革的紧迫性,以及机构改革的关键、方法和目的.是机构改革的总方针.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化,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行机构改革已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首先,机构改革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条件.机构属上层建筑,其设置与运作方式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现实状况和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践表明,要实现这个目标.使产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重点是转换国营企业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实行优胜劣汰,使企业在竞争的汪洋大海中求生存、求发展.但单靠企业自身的努力还是不够的,政府部门必须调整结构,转变职能.我国的政府机构,基本上是依计划经济的模式设立的.从总体上看,管产品的专业部门庞大,宏观管理经济的功能薄弱.管理方式是直接管理为主,微观管理为主,主要管下达指令性指标,批项目,分钱分物.“政府办企业,企业办社会”,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企业成了政府的附属物,没有真正的经营自主权,生产经营活动不是找市场,而是找“市长”,窒息了企业的生机和活力.政府转变职能的齿轮不动,企业走  相似文献   

13.
政府职能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的.职能转变,首当着眼于政府职能的确立.所谓县级政府职能,是县级行政机关所承担的政治社会事务组织管理的功能和作用,是运用国家权力调整社会生活秩序的使命和任务.以其性质可分为阶级镇压职能和经济社会管理职能.县级政府的中心任务是经济社会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同时还要履行行政、社会和党团事务的管理职能等,这是第一层次的职能.县级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是其核心职能,可分为经济决策、指导、规划、服务、协调、监督、保卫等.这是第二  相似文献   

14.
动态与资料     
被西方称为“现代经营管理之父”的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于1916年提出了企业管理的五大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我国现行的企业管理教科书上也持这种观点.然而却忽视了如何直接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管理.我国企业长期以来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委的一大职能,而各层次的管理人员没有把它视作自己应有的职责.作为一门人的管理科学,思想政治工作仅停留在传统的概念和形式上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得到完善和发展.从我国的特点出发,把思想政治工作转变(而不是转换——由党委职能转换成行政职能)为企业管理的第六职能是非常适宜的.  相似文献   

15.
论政府的服务竞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无限政府、全能政府的神话被接二连三地打破以来,为了获得投资,发展经济,一个国家内部各级政府之间,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政府之间相互展开了激烈的服务竞争.本文认为,政府的服务竞争切不可满足于浅层次的花样翻新,而应该从放松政府对经济事务的直接管制入手.放松管制有利于促进市场的繁荣,转变政府的职能;过度管制则容易产生一个只知道通过行政权力把别人所创造的财富转移到自己手中来的畸形社会,彻底败坏政府的形象、信誉和权威,削弱政府的服务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6.
把企业推向市场,是企业改革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趋势。它对于我国企业特别是国营大中型企业摆脱困境、增强活力,真正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在把企业推向市场的过程中存在着几个难点。 1.“放权让利”与“倾斜保护”的理论成为当前改革的思想障碍。 改革初期,为了改变国家对企业“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状况,改革是从放权让利起步的。在管理上,从中央政府开始层层下放经济管理权限;在财政上,中央与地方  相似文献   

17.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各级政府转变职能,我国政府的职能是多重的,就主要方面而言,包含着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近年来,理论界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经济的迫切要求,围绕政府的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问题已经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文仅就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币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善。加强和部分转变政府的政治职能作一些探讨。一、确定我国政府政治职能的一般原则任何国家政府的政治职能,都是直接由国家的政治作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冶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在存在阶级和国家的条件下,“…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调节为基础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运行形式,其实质就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进行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及其部门应该果敢地把一些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属于政府的职能分出去;把一些政府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转出去,把一些纯操作性、具体性的行政事务放下去,真正由计划经济下的大包大扭转向宏观调控、监督管理、协调服务、规划指导,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承担起相应的职能。根据市场经济“资该配置市场化”的特点,政府应…  相似文献   

19.
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问题是行政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从行政学的基本逻辑体系出发,结合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探索我国政企关系的理想摸式。认为明确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位置和政府经济职能的具体内容是重塑政企关系的基本思路。指出我国现阶段政企关系包括两种含义:政府作为社会公共权力行使者时与全体社会企业的关系;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时与国有企业的关系。由此而引起政府两大经济职能配置的改革,以及相应机构设置和权责划分所构成的政府管理体系的改革。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实现政府管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政府对市场运行进行宏观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市场自发调节的缺陷,使市场运行中的经济行为与经济活动置于国家监督、指导下,从而把市场运行纳入了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轨道.然而,政府的调节不总是理想的.尽管政府在行使宏观管理职能时,主观上想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想使自己推出的各项经济政策适合市场运行中的各种变化,力图使各种调控手段及调控力度适当,实现高效率调控,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局限,往往事与愿违,事倍功半,出现政府对市场的调控不力或干预过度等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