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努力建设具有农行特色的企业文化王亚峰企业文化建设在我们农业银行系统,作为一种理论是"引进"的,作为一种实践则是与生俱来的.多年来,各级农行坚持不懈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培养自己的企业精神,实质就是农行自己的企业文化建设。但是在农行系统企业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村官作用于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型农民培养,是杭州地区大学生村官计划朝着内涵式发展的一种基本特征。调查研究发现,杭州地区农村经济条件较好,但文化层面相对来说并不富有。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后,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设和提升农民文化素养、科技能力、经济意识等方面为工作抓手,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和新型农民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建设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关键性、战略性作用。从海南州近几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与此同时,文化发展则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先进文化是海南发展之根。  相似文献   

4.
文化发展有其相对独立性,其自然的历史传承、自动的文化影响、自发的文化创新有其不可强制的规律;文化建设又有其相对自觉性,其前瞻性的文化眼光、全球化的文化视野、科学的文化定位、合理的文化规划和战略、现代化的文化管理和运营机制,都会有力地促进新质文化的快速发展。反之,则会形成文化发展的障碍。基于中国文化传统和现行体制,政府在文化建设中不应是旁观者,而应努力成为现代先进文化的促进者。  相似文献   

5.
企业文化体现的是一种凝聚力,本质是一种经营管理手段。企业文化是伴随着企业发展而发展的。企业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立足现状,既要实现自身发展,又要充分体现社会价值;注重学习,不断更新观念;主动做好规划,从环境、制度、人际关系、文体活动、经营管理等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和树立企业精神,以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保障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江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四有”公民。我们的学校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任,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坚实的基础,是传播、弘扬、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是牵系千家万户的公众利益之所在。教育战线的广大党员,要全面准确地领会“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身体力行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肩负起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  相似文献   

7.
钟韫霞 《世纪桥》2009,(18):128-129
培养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文化意识和创新思维是英语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在教学实践中,大学英语教学更多的是倾向于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语言技能的训练、重复和模仿,对如何发展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文化意识和创新思维方面却少有关注。现代隐喻研究更多地从语言认知、文化和思维的角度研究隐喻概念和隐喻表达式,从而为通过隐喻学习来发展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文化意识和思维能力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创造,是现代文明的结晶和标志。城市使人类文明得以聚集、留存和发展,而文化则决定着城市的外在风貌和内在本质。“文化即城市,城市即文化。”西班牙巴塞罗那市提出的这个口号鲜明地表明了城市现代化的根基所在。  相似文献   

9.
李捷 《党建》2011,(9):17-18
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多重的角色。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对整个社会起思想保障作用、精神支撑作用、社会引领作用、推动发展作用。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之中。文化兴,则民族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弱,则民族弱;  相似文献   

10.
雷锋精神是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所孕育,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一种高尚的革命精神,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把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构建和谐校园的内在客观要求。实践中,加强主体建设、重视渗透融通、优化环境因素等则是把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认真学习、全面准确理解江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对于我们发展先进文化,培养“四有”公民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一、培养“四有”公民,理想信念教育是核心。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培养“四有…  相似文献   

1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体现,坚持和完善这项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方面。因此,乌鲁木齐市大力宣传民族区域自治法,将该法作为制定乌鲁木齐市各项规划的基础,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在财政、金融、能源、交通建设、资源开发利用和发展民族贸易、民族教育、民族文化、卫生事业以及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等方面,制定具体的特殊政策和措施,有力地推动着乌鲁木齐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化与旅游融合:产业提升的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与旅游具有必然的耦合性,文化是旅游的内涵和灵魂,是旅游的焦点和轴心;旅游则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文化与旅游融合凸显产业发展空间,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互动发展,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促进文化与旅游的完美融合,我们既应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创新的文化眼光,同样需要有敏锐的市场眼光。  相似文献   

14.
建设红色文化品牌作为弘扬与传承红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而且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国家文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全国多地深入推进“数字技术+红色文化”特色工程中,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管理也将成为重点。目前我国对红色文化品牌建设人才培养尚处于发展阶段,显现出了培养定位不清、培养机制待优化、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随着数字技术与媒体融合程度越来越深,完善红色文化品牌建设人才培养方面的培养定位、培养机制与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西部矿业公司在培育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一贯注重企业领导力文化的培养,努力打造以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为内涵的企业领导力文化体系。领导人才的培养,是企业文化培育的保证。西部矿业公司结合发展战略和产业规划,“十二五”期间提出了“55881”人才发展规划目标(即着力培养50名企业家、500名核心管理人员、800名核心技术人员、800名核心技能人员、1000名后备干部),并通过分析公司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内外部环境及人才现状,对人才的引进、培养、储备与发展进行规划,形成支撑企业不断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企业发展能力的人才队伍建设体系。  相似文献   

16.
陈宏昌 《奋斗》2004,(10):36-36,46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工作大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卓有成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群众文化工作必须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如何把握正确导向,创建文化品牌,实现群众文化工作的跨越性发展则是宣传文化系统应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城乡文化,尤其是群众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在农村,文化建设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文化设施、资源滞后等多种要素,不难看出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加强公益文化事业,已显得特别重要。从当前欠发达地区城乡文化建设的现状出发,发展文化产业,培养复合型文化人才,势在必行,它将为城乡文化建设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解决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矛盾,从全社会来说,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与之配套的各项政策、法规。从精神文明自身而言,则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虚功实做,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智力支持。那么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呢?具体地讲,要抓好四项工作:抓队伍,夯实基础。建好一支有战斗力的宣传文化队伍,培养更多文化骨干,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提。近几年来,梭阳县委、县政府每年召开2-3次文化工作会议,研究、布置文化工作,并把文化建设纳入总体建设规划,纳入乡镇目标管理的重…  相似文献   

19.
邢国忠  屈靓雅 《前线》2023,(11):22-25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结合,其历史逻辑萌芽于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建设史中发展,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成熟;其理论逻辑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来源于不断吸收和借鉴人类先进文化成果;其实践逻辑则是加强顶层设计,将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制定文化强国战略。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逻辑,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相似文献   

20.
高校党员培养工作事关党的命运和国家社稷,入党动机和责任落实是培养工作的两极也是重心。特色培养可将防灾文化融入党员发展教育,使"崇德博智、扶危定倾"成为防灾党员品性,硬制度建设则可强化党员忧患意识,确保党员永葆先进和纯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