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商业交往中,行贿与受贿之间,不可能明目张胆、堂而皇之进行,其肮脏的本质注定了它的形式必然是私下交易。一种活跃在腐败市场里的新兴行当——“商业贿托”便应运而生了。而“商业贿托”在其中所扮演的,正是穿针引线、拉纤做媒的角色。这三者也都会在权钱交易中各得其所,各取所需!问题在于,谁有资格去充当“商业贿托”?仔细分析一下,有资格能去充当“商业贿托”角色的,不外乎“三种人”。  相似文献   

2.
靳子 《检察风云》2005,(20):22-26
近年来,在党中央严厉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下,腐败势力和腐败行为正在走向分化:一部分已被悄悄瓦解或暂时遏制住了,一部分则经过乔装打扮后,又以另一种更为掩人耳目、更为冠冕堂皇的姿态重新登台。值得警惕的是,当前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一股“高雅爱好”的时髦。人都有七情六欲,有高雅爱好本身并没什么错。但是,假如这种“爱好”与手中的权力结合,就会衍生出可怕的腐败。而这种情况下所谓的“高雅爱好”,则正是新形势下腐败的变形。“雅贿”是相对于“俗贿”而言的。本来,“贿”即指财物或用财物买通别人。因此,“贿”给人一种“秽”的感觉,没有…  相似文献   

3.
“正面”与“反面”;“行贿”与“受贿”多  相似文献   

4.
雷振刚 《检察风云》2006,(13):10-11
“贿托”一词出现在媒体上不过是近几年的事,而“商业贿托”是随着治理商业贿赂的力度不断加大才逐渐为人所知。要想使“商业贿托”没有用武之地,必须严厉打击商业贿赂,去除“商业贿托”的生存空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部署下,一场打击商业贿赂的行动已经开始。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以及资源开发和经销等六大领域的商业贿赂行为,已被确定为重点治理的对象。由中央纪委牵头成立的“反商业贿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都已积极行动起来。  相似文献   

5.
行贿受贿之间是一种私下交易,既然是交易,就有直接交易和间接交易之分。有了间接交易,一种活跃在腐败市场里新的职业——“贿托”便应运而生。诸如家属亲朋、秘书司机、情妇二奶、同学战友等都可在行贿受贿间充当“托儿”的角色,他们奔走于行贿受贿间,想方设法为行贿者牵线搭桥,促使一桩桩罪恶的交易得以完成,这便是“贿托”的本质所在。 其实,“托儿”一角古已有之。《水浒传》里开茶馆的王婆,受西门庆之托,搞定了潘金莲,可谓“色托儿”;武松受施恩之托醉打蒋门神,可谓“拳托儿”;更有那官府中的小衙役们,受人之托为落难好汉四处打点,可谓“狱托儿”、“讼托儿”。然而,现今出现在我们周围的“贿托”已今非昔比,他们表现得更为“专业”,身负的“托礼”越来越重,让人触目惊心,同时也使这一角色变得越来越神秘。 随着反腐败工作的逐步深入,更多的行贿受贿间的违法犯罪活动必须借助“贿托”来完成,虽然“贿托”在腐败市场里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推波助澜的作用力越来越大,但只要我们发现一起,查处一处,不断加大对“贿托”的打击力度,我们有理由相信,“贿托”将会失去立足之地。 本组策划通过一个典型案例的报道,剖析“贿托”存在的危害性。当前,“贿托”存在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夫人托”、“情人托  相似文献   

6.
农行系统新中国成立以来“数额最大”、涉案人物“级别最高”的受贿案尘埃渐落,“核心人物”丁志国的妻子儿女或潜逃或被惩处、下属行长成批跌入法网的背后,是“贿贷”的恶性膨胀。这个现状如何改变呢?  相似文献   

7.
从上面罗列的情况看,社会上的“贿托”还真不少。可以说,只要与掌权者有密切关系的人物,都有可能充当起“贿托”的角色。而且,从近年来暴露的  相似文献   

8.
在我的反贪生涯中,每次和贪官或行贿人谈话时,经常用到两个词汇——“收钱”和“送钱”.很忌讳用法律术语“受贿”和“行贿”这两个字眼。因为我认为这样不会太刺激他们。毕竟,我们干的是与虎谋皮的活,不能不讲究方式方法。但时间长了,甚至连我自己都不明白这几个词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其实,生活中,还有一个词我们也是经常挂在嘴边的——“花钱”。  相似文献   

9.
陆漫 《法治研究》2008,(3):73-75
近年来,在司法实践中,时常遇到以文物、字画等作为贿物的案件,而由于文物、字画不像一般商品那样有市场价格可据,故给此类贿物的价格认定带来了难度。特别是在贿赂一方或双方对贿物本身的性质、价值认识不一,行贿者购买贿物的价格与贿物的实际价值存在较大差异,以及贿赂双方或一方对真、假文物、字画产生错误认识的情况下,如何确定贿赂金额,直接关系到对受贿者的定罪量刑。对此,现行刑法和司法解释等没有相应规定,学理上也缺乏相关的研讨,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公正、公平地认定该类贿物的价格,以最大限度地在司法实践中实现罪刑相适应的刑法原则。  相似文献   

10.
本刊第5期刊登《胡长清向谁行了贿?》一文后,许多读者来信、来电询问:“谁向胡长清行了贿?”“这些人怎样判决了?”这篇文章可解答读者的部分疑问,有关情况本刊将进一步跟踪报道。  相似文献   

11.
礼品是指礼物、礼金、礼券以及以低价收款的物品。赠送和接受礼品的行为与行贿受贿在实践中极易混淆,笔者认为二者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赠送和接受礼品的行为,是完全基于授受双方的亲情友谊而进行的,送礼方没有谋取私利之目的,受礼方也没有利用职权或借职务之便为送礼方谋取利益,这是接受礼品行为与行贿受贿的最本质区别。在此,要注意区分:①“礼尚往来”与“名礼实贿”。当前,少数人往往以“礼尚往来”为借口,以礼代贿、以礼取利,对这种情况,要把送礼人与受礼人之间过去的交往程度、关系亲疏以及礼品的数额、规格等联系起来,进行具体分析;②“谋取私利”与“正当要求”。送礼人把礼品无  相似文献   

12.
鲁军文 《政府法制》2012,(26):41-41
人们曾经把“不贪污、不受贿”视作为官者的底线。但是,作为一名公务人员,一名党员干部,其“在岗”的职责是什么?那就是“负责任”,除了必须做到“不贪污、不受贿”,而且还必须对工作高度负责——这也是“底线”。 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一个个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安全等事件,背后常常与相关人员的不负责任或严重失职有关,~些公职人员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疏忽了、大意了,看不到安全隐患。不负责任,就不可能防患于先、监管到位,安全这条红线也就形同虚设了。  相似文献   

13.
《法治与社会》2005,(12):73-73
“美人计”满足人的生理欲望,算行贿。居民委员会主任为了居委会内部的事务,拿了别人的红包,应算受贿;接受了别人“送来”的美妇女或美男的性服务,同样算受贿。西南政法大学刑法教授朱建华对“受贿”一词作全面阐述。  相似文献   

14.
关“蚀”     
检察机关反贪肃贿的斗争正以前所未有的声势席卷上海,而重点查处“一机关三部门”的罪案尤为今年斗争之特色,其破案数之多,案值之巨为历年所仅见。  相似文献   

15.
提起“行贿”,人们并不陌生。其本意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给人送钱送物。随着反腐斗争的不断深入和各种宣传教育力度的不断加大,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均能自觉抵制、拒收钱物。然而,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种“语言行贿”,即察言观色,阿谀奉迎。比如在领导面前专拣好听的讲,有的把领导的一些成绩无限扩大,用尽了  相似文献   

16.
余斌,原湖南临湘市副市长,几乎在一夜间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新闻人物。余斌之所以被关注,因为在他的身上充满了不可思议的矛盾和悖论:在一些人心中,他是一位“劫富济贫”的“好官”;在法律面前,他又是一个因“受贿”而被判刑的“贪官”。而他所引发的争议,也远远超过了好与坏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7.
随着反腐败力度的加大,“三讲”教育的深化,掌权者警惕性的提高,一些行贿之人在行贿时,屡屡碰壁,弄得他们贿赂不成,反丢“面子”。于是那些行贿者也就对贿赂对象进行了新的研究,因人而异地改变招术,变换手法,视不同身份、性格而采取拐弯抹角的“策略”拉你下水,诱你上钩。经常出现的有三变: 一是“俗贿”不成变“雅贿”─—行贿者看到一些身居要害单位的实权人物,有的人想以权捞点实惠,又怕事情败露,因而见钱婉辞,保持“清廉”,行贿者感到对这种人,再来以往那种现钱交易的俗贿之法,送彩电、冰箱、有价证券、实名存折不行…  相似文献   

18.
“截贿”行为的刑法性质之争,完全囿于现有关于占有不法原因给付财物性质的各种理论都难以得出妥当的结论.可以通过刑法规范本身,分析委托人向受托人交付财物以及受托人是否向“受贿人”转送财物的刑法规范评价,进而对财物的性质(是否属于犯罪工具性财物)作出评判,在此基础上,根据“截贿”的不同手段,分别界定为诈骗、侵占以及事后不可罚的行为.  相似文献   

19.
宾语  江淮 《检察风云》2006,(15):18-21
当王怀中、肖作新当政时期在阜阳旧官场的贪官们排着队在各地法院接受审判时,原本风平浪静的皖东杀出一匹“黑马”——滁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定远县原县委书记陈兆丰以“贿当凌绝顶”之势而“一览众贪小”,成为安徽第一巨贪县令。定远县共有37个乡镇,向陈兆丰行贿的乡镇达  相似文献   

20.
又有一个不大不小的“角色”出来给我们“上课”了—— 原贵州省公安厅厅长郭政民收受巨贿被逮捕,他的可悲下场罪有应得,大快人心。 郭政民犯法告诉我们什么呢? 郭政民是个典型的“贪者”。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