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认识民事检察监督制度──与黄松有同志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 5月 9日《人民法院报》第 3版发表了黄松有同志的《对现行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法理思考》一文 (以下简称《黄文》 )。《黄文》认为,强化检察院对民事审判活动的监督权,其结果必然是弱化法院审判权行使的独立性,从而损害法院审判权的权威性,危及司法及社会正义。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经不起事实验证和法理推敲的,不符合我国目前的司法实际。恰恰相反,强化检察院对民事审判活动的监督权,不仅不会弱化法院审判权行使的独立性,不会损害法院审判权的权威性,不会危及司法及社会正义,而且会有效地遏制审判权的滥用,防止司法腐败,…  相似文献   

2.
此次《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应主要讨论和解决诉权与审判权、检察监督权与审判权、社会参与权与审判权、调解权与审判权以及执行权与审判权之间的关系。《民事诉讼法》修改中的权力配置所环绕的轴心是审判权,其基本的思路乃是对审判权的制约和监督。诉权和审判权是诉讼中的一对矛盾范畴.它们之间既有统一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此次《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应主要讨论和解决诉权与审判权、检察监督权与审判权、社会参与权与审判权、调解权与审判权以及执行权与审判权之间的关系。《民事诉讼法》修改中的权力配置所环绕的轴心是审判权,其基本的思路乃是对审判权的制约和监督。通过诉权与审判权的关系调整,将构建出一个相对合理的诉讼体制,这是对审判权的第一次削权。以陪审权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参与权的有效强化乃是对审判权的第二次削权。将执行权从大一统的审判权中分离而出,乃是对审判权的第三次削权。将调解权与审判权分离开来运转,防止以模糊的调解权掩盖清晰的审判权,乃是对审判权的第四次削权。最后,将审判权纳入到检察监督的轨道,则可以视为是对审判权的第五次,也是最终一次削权。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不仅是过去和现在,而且在将来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都是以对审判权的限缩和控权为圭臬和鹄的。  相似文献   

4.
一、现行《民诉法》所规定的民事检察权与民事诉讼权利的司法实践问题及原因 (一)现行《民诉法》所规定的民事检察权不能保障民事诉讼权利的实现及原因:现行《民事诉讼法》第十四条和第一百八十五条的规定,民事检察权仅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不对诉讼参与人的  相似文献   

5.
法院主管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院主管涉及审判权与其他纠纷解决机制的分工关系 ,同时也制约了诉权的空间范围 ,事关法院正确行使审判权以及国家对诉权的保障。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对此规定却相当原则、零乱、难以操作、更无程序保障机制。这与我国主管理论的落后有关。本文探讨确定主管的原则、标准、范围、主管的排除以及主管争议与救济等重要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6.
检察监督权之检讨——以民事抗诉权之运行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斯 《法学》2007,(10):130-135
民事抗诉是检察院行使法律监督权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作为一项重要的诉讼启动制度,其在制度设计理念上的失误以及法律规定的缺失,导致民事抗诉权的行使与审判权的运行似乎越来越处于一种对抗的状态,其间产生的种种弊端也无不昭示现行抗诉制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本文就民事抗诉制度在理念上及审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诉讼法及有关法律的规定,对民事抗诉之现状及现行法律的缺陷作一简单的分析,并对如何加强对民事抗诉的程序制约以及对民事抗诉制度的完善提出设想。  相似文献   

7.
江伟 《法学评论》2004,22(3):156-158
近年来,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需要催生出许多关于审判权理论的文章,这些文章要么从国外司法制度的特点谈审判权的应然理论,要么把重点放在探讨和论证我国民事审判权的传统状况和历史沿革,要么从某个侧面研究审判权理论和法官制度的改革,而黄松有博士的专著《中国现代民事审判  相似文献   

8.
对现行《民事诉讼法》的修订,已被立法机构列入我国未来五年立法规划当中。我国的民事证据制度主要由现行《民事诉讼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民诉证据规定》)以及其他司法解释所构成。近年来,随着司法实践新的实务问题层出不穷与证据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发展,如果考虑到对现行《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制度加以修订与完善,必然要涉及到对现行证据制度中所出现的主要缺陷加以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修订与完善的具体方案。本文以此为目的,试图从以下不同的层面对现行民事证据制度的修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民事抗诉调查取证权作为民事抗诉中的一项具体权力,其存在应该是与民事抗诉的目的一致的,应该为最有效、最准确地实现目的提供保障,一切与实现民事抗诉权目的无关的权限都应该剔除在外,这是调查取证权界限的根本原则。一、检察机关行使民事抗诉调查取证权的着眼点是对人民法院审判权的一种监督,以防止公权力的滥用检察机关拥有民事抗诉权的法律依据在于《民事诉讼法》第14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在这一个授权性的条文中,我们能隐约看出立法者只是把法院的审判行为作为民事抗诉权的对象,这一点在《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10.
肖佳宇 《法制与社会》2010,(11):140-140
“民事诉讼主管”这一概念具有强烈的行政管理色彩,难以正确反映概念本身所承载的内容,相较之下另一概念“民事审判权作用范围”则明显更为科学,也更为符合司法法治理念。民事审判权同当事人权利之间存在着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应当从权利保障这一视角出发,对民事审判权作用范围予以思考。  相似文献   

11.
陈斯 《法学评论》2006,24(2):29-37
民事抗诉是我国民事案件得以启动再审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检察院行使法律监督权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作为民事诉讼的一项重要制度,其在制度设计理念上的失误以及法律规定的缺失导致民事抗诉权的行使与审判权的运行似乎越来越处于一种对抗的状态,其间产生的种种弊端也无不昭示现行抗诉制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本文就民事抗诉制度在理念上及审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诉讼法及有关法律的规定,借用博弈论及法律经济学的理论,试图对民事抗诉之现状以及现行法律的缺陷作一简单的论述,并对如何加强对民事抗诉的程序制约及其对民事抗诉制度的完善提出个人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一、我国民事撤诉制度变革的必要性1.职权主义或超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和价值理念仍主导着现行民事撤诉制度。有学者认为,民事诉讼中最能体现当事人处分权和意思自治的撤诉制度,在当事人的撤诉权和法院权力关系的配置中,仍然坚持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审判权本位观  相似文献   

13.
张步文同志在《中国律师》1997年第10期上发表的《审判委员会制度亟待改革》一文,对审判委员会的现状和对改革的思考作了深入细致的论述。笔者对张文提出的取消审判委员会的实体审判权一说,认为有值得再商榷的必要。一、审判委员会的实体审判权不应取消1.这是审判委员会的性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一直忽视民事执行权的独立性,习惯于将其纳入民事审判权范畴或视为民事审判权派生权力。近年来,随着民事执行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审执分立"在法院的实行,民事执行权的独立性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承认,但是其与民事审判权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民事诉讼法(试行)》第九十七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能够调解的,应当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进行调解,促使当事人互相谅解,达成协议。”民事调解是人民法院通过每一个人民法官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实施法律的一种形式,民事调解书就是人民法院通过调解方式,处理民事案件、经济纠纷案件时,在查明事  相似文献   

16.
法院主管直接体现了审判权的空间范围,由于在民事诉讼中,审判权与诉权总是并行不悖、相互作用,因而审判空间范围也就是当事人诉权的空间范围。完善法院主管制度,明确法院主管范围,对于保证法院正确、及时行使审判权,解决纠纷,当事人依法、及时行使诉权以寻求法律保护,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当前法院民事主管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法院民事主管制度存在的首要问题是立法过于原则、抽象,缺乏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定。《民事诉讼法》对法院主管制度规定得相当原则,从第3条的规定来看,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只要是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而产生的纠纷,均属民事诉讼范围。但是,由于我国以前实行计划经济体了制,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受到政府政策的强烈影响,许多财产关系的产生和变更,均直接由政府政策、命令所引起,法院实际上很难处理。因《民事诉讼法》规定过于笼统,只能由最高法院运用大量的司法解释和个案批复对法院主管问题作出规定,这种法院主管范围由法院自己说了算的做法首先在法理上难于找  相似文献   

17.
民事抗诉权作为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权力,它的正确行使与否对于审判权、公民权利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从更高层次来看,也关系到检察机关的宪法地位问题。然而,关于这项权力的内容、行使方式等在理论界仍然存在争议,在作为实践部门的检、法两家,更是难以达成一致意见。本文从宪政角度出发,对民事抗诉权的权力属性进行法理分析,并从现行法律规定入手,对民事抗诉权的运行限度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18.
正《民事诉讼法》于1991年4月9日通过并实施,历经两次修正,现行《民事诉讼法》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两次《民事诉讼法》修正涉及到许多制度的设立及完善,"案外人"诉讼权利保障制度是其中的亮点之一,但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导致"案外人"似乎游走于司法程序之外,许多问题需要加以明确。一、"案外人"申请检察监督制度概述现行《民事诉讼法》在审判监督程序章节中并没有  相似文献   

19.
论民事诉讼法的控权法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诉讼是由法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的一种活动,以国家审判权为中心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特点,以当事人诉讼权利为本位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基本价值取向。民事诉讼法是典型的公法,控制和规范审判权依法行使应是民事诉讼法最基本的功能。民事诉讼法要严格控制法院的审判权,不断激活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充分肯定和发挥律师在监督和制约审判权行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才能使民事诉讼最大限度地接近正义。  相似文献   

20.
现行《民事诉讼法》任务的构成及修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卫平 《法学》2006,(5):39-47
本文对现行《民事诉讼法》关于民事诉讼法任务的规定进行了应然性反思,认为囿于当时人们的认知背景,《民事诉讼法》关于任务的规定存在着欠妥之处,已经明显滞后于民事诉讼现实的需要和人们认识的发展。因而,在当下修改《民事诉讼法》之际,有必要对《民事诉讼法》任务的构成内容予以修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