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赵雪霞 《前沿》2008,(1):68-70
斯密问题从现有的资料看是19世纪中叶的德国历史学派提出的更为可信,对于斯密问题学术界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争论争,形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对立论和统一论。当然也有中问派的观点,但影响不大。斯密问题实质上是利己与利他的关系问题矛盾冲突尖锐化在资本主义初期的表现形式。作为当时最敏锐的观察家和深刻的思想家的斯密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系统化的理论证明。说明斯密问题作为一般的经济与伦理或利己与利他的关系问题是存在的,但在斯密本人那里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源流及其考辨斯密问题是指在亚当·斯密的两本主要著作(《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中,基于不同的人性假设即主体在经济运行中表现出的利己本性与在道德上表现出的利他本性之间的相互矛盾的争论。斯密问题并不是斯密本人提出的,而是由以后的学者提出的。至于谁是斯密问题的最早提出者,学术界则尚有较大争议。德国的历史学派经济学家卢约·布伦塔诺(Lujo Brentano)认为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同富论》中基于不同的人性假设而存在矛盾。在他的著作《现代法律下的劳工地位》(The Posi-tion of Labour under Modern Law)(1877年)…  相似文献   

3.
儒家重视财富,但不鼓励热心追求财富,正符合当时的技术条件。十五、六世纪,中国市场经济活跃,越来越多人“弃儒入贾”,他们“以义制利”。而西方亚当·斯密宁愿借助利己的努力去达到利他的目的。这是亚当·斯密和中国儒家最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早期的利己利他观李文斌利己利他观是毛泽东道德观的生长点、实质和核心。而他早期的利己利他观又是他后期的利己利他观形成发展的基础。因此,弄清毛泽东早期在利己利他问题上的重要观点,对于深刻认识和理解毛泽东从唯心主义者向唯物主义者,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向...  相似文献   

5.
论对经济人行为的道德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对经济人行为的道德评价●罗建文亚当·斯密在他的理论中,对经济活动主体———经济人的行为作过这样的描述:每个人的行为都受他的利己心所支配,利己的人之间的互相交往都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使自己得到好处,帮助别人实际上是要别人帮助自己;每个人按照利己心去...  相似文献   

6.
潘石 《长白学刊》2010,(6):82-87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不能不涉及人类的本质属性问题,即人性问题。人性科学是一切科学的“心脏”,自然构成经济学之基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人依赖于自然界又主要在人类社会中活动,所以人必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性是其社会性的基础与奈件。经济学视阚中的人,绝非孤立的人,而是社会中的人,其中主要是“经济人”。“经济人”的本性,绝非单纯是“利己”的一元性,而是具有“利已”与“利他”二元性,其任何经济行为都是利己性与利他性二元属性的综合或复合体,是利己与利他二元属性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朱革新 《岭南学刊》2007,3(3):64-67
权力观的现实来源包括社会来源和个人来源。社会来源决定了权力观的社会性,而个人来源则决定了权力观的个人性;社会来源形成了权力利他观,而个人来源则形成了权力利己观。社会性与个人性,利他性与利己性构成了权力行为和权力观的基本矛盾。认真审视权力观形成的现实基础,对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力图对互惠利他与纯粹利他的存在给出一个合理的经济学解释,并基于对行为的结果而非动机的考察,得出了纯粹利己与纯粹利他,互惠利他与纯粹利己各自的生物进化稳定策略。最后通过制度的引入,重新提出了解释纯粹利他行为存在的模型,并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与制度的全面发展是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网络工具对全国4279名年龄在18~34岁之间的青年志愿者的动机进行了调查,根据文献研究及此次调查结果,本文将志愿者的参与动机归纳为内生利己型、外生利己型、内生利他型、外生利他型等四种类型。本次调研发现,内生利己型、外生利他型的志愿者动机与岗位服务的满意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外生利己型和内生利他型的志愿者动机与岗位服务的满意度呈负相关关系。为此建议,应针对青年志愿者群体的个体需求开展相关工作,发挥相关政策的引导作用,从内生利己和外生利他的角度去引导和激励志愿者,完善志愿者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0.
宁健 《桂海论丛》2001,17(5):55-56
人们往往认为 ,道德都是利他的 ,即使承认有利于道德行为主体 ,也只是从精神性方面加以肯定。实际上 ,道德利益不仅是指利他 ,而且包含着利己 ,利己的内容既有精神性的 ,同时也有物质性的。道德利益是利他和利己的统一 ,这两方面的统一构成了道德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利”字本身是一个中性词,并不是坏的,看你是利已还是利他,利他就是仁义,只利己不利他就是不仁不义。人人都能利他了,这个社会自然就能够和谐了。  相似文献   

12.
彭洋  刘纳新 《求索》2012,(2):47-48,155
机构投资者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其行为对市场的影响重大。一方面机构投资者的短视行为、羊群行为加剧了市场的波动;另一方面机构投资者又积极参与目标公司的公司治理,促进市场的良性发展。至今社会各界对其行为的褒贬不一。文章从亚当.斯密经济、道德、伦理思想出发,公正的看待机构投资者的行为,认为机构投资者没有义务稳定市场,只能以利己为目的,利他为手段,最终实现互利。  相似文献   

13.
廖耘 《求索》2007,(9):137-139
本文论证了利己与利他博弈下的公共利益最大化原则是经济学的伦理基础,并且,基于该原则的制宪选择所追求的双赢博弈,理所当然地体现了宪制经济学的伦理向度。但是,作者指出,与一般的经济学一样,宪制经济学也无法逃脱自然本位型论证的窠臼,它从人的两面性来论证利己与利他的正当性,必然缺乏根据,难免有独断之嫌。  相似文献   

14.
作为行为规范,进取互利有互利、互容两个层面,有利己不损他、利己利他、利他不损己三种形式;它在互利、互容两个层面体现了主体间的交互性,在利己不损他、互利、利他不损己三种形式上体现了主体性;它有三个原则:“利他”最高原则、“共生共进”基本原则和“无损”底线原则。  相似文献   

15.
史实表明,年轻的亚当·斯密就完成了他的伦理学巨作<道德情操论>,成为悲天悯人的道德哲学家.17年后,他又因为建立起富国裕民的古典经济学体系,被奉为经济学圣经的鸿篇巨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问世,从而获得经济学之父的称誉.在伦理学中立论人的利他性,同时在经济学中立论人的利己性.对人性理解的这种双重与"矛盾"曾经被认为是难解之"谜".  相似文献   

16.
张君平  张俊 《前沿》2010,(11):110-112
中西方自古至今无数大思想家,在探寻着医治利己与利他的“分裂症”之良法,提出“我他统一律”种种假设。现代新型良知观,应该被理解为利我与利他的有机统一,是社会良好秩序之本;如若利我与利他“分裂”,社会就会“失序”。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语境下,更需反思“良知”之真谛。  相似文献   

17.
义与利及其相互关系是一个古老又常新的命题,古今中外阐释颇丰,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处理利己和利他的关系。“利”即利己,就是个人利益;“义”即利地,就是他人利益,包括公共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又与利孰轻孰重,如何取舍,实质上是人类价值取向的核。C内容。不同社会  相似文献   

18.
乡村社区精英群体在发挥积极带动作用的同时,也可能会引致社区利益分配失衡的困境问题。作为典型的民族旅游乡村社区,桂林平安壮寨中以旅游小企业主为代表的旅游精英群体,基于经济、制度和道德等三方面动机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行为,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实现和促进了社区居民的利益,验证了旅游精英在乡村社区旅游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旅游精英的社会责任履行主要源于利己动机,逐利的利己动机越强,社会责任实践的利他动机就越强,旅游小企业的社区依赖性,在这种"利己与利他"的转换中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旅游精英在乡村社区中履行社会责任的道德治理,是解决精英困境刚性治理结构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9.
道德性是传统人性论的本质特征。"道德人"在经济与道德的关系中,本应将经济行为导向利他和公利,但现实却是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时有发生。表面上看,是传统"道德人"的精神追求被遗忘,细究起来,恰是"道德人"与市场经济伦理的人性假设存在冲突,主要体现为"道德人"与"自利人"、"理性人"、"社会人"的矛盾。只有对道德人性论做扬弃的调适,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发育和成熟。具体体现为打造"自利人"的观念认同、进行理性的启蒙、确认个体实在性和探索时代化的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20.
"起点平等"VS"结果平等":古典自由主义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自由主义传统中,从亚当·斯密为先导和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那里,发展出了“古典自由主义”思想流派。我们可以粗略地勾画出亚当·斯密———威廉·洪堡———弗雷德里克·巴斯夏———米瑟斯、哈耶克、弗里德曼这样一个“古典自由主义”思想流派的发展主线。概言之,古典自由主义学说都承认人性利己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认可社会进步的基本物质性、相信市场经济自由竞争中道德和经济进步的同步性、主张万民主义(世界主义)、反对国家对个人的干预和管制。如果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已经认可了个人利己和物质进步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