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离婚那年她才26岁,短短一年的婚姻生活,以对方的出轨宣告结束.离婚后她辞了工作,离开那个城市.三个月的旅行之后,终于在一个海滨小城安了家.所谓的家,只是城市边缘区一间租来的15平方米的小屋,很暗的光线,夜里能清晰地听到屋外呼啸的风声.新找的工作是在一家报社做校对,一个月700块钱的薪水,付了房租水电费生活费后,便所剩无几.所幸她很有文字天赋,买了一台二手电脑,为杂志写一些故事.很多寂寞的夜晚,便在键盘清晰的敲击声中过去了.  相似文献   

2.
最后的秘密     
澜涛 《新青年》2007,(8):13-14
有一些秘密,谜底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字:爱。我的家在一个小镇,镇虽小,却因有山有水而美丽。做工人的父亲和母亲虽然没能创造一个富足的家,但我和弟弟却都生活的幸福而又快乐。灾难发生在我17岁,弟弟16岁那年,父亲在工作中被砸断了一条腿,家的支柱倒塌一根,而这一年,母亲刚刚下岗不久,母亲变得气喘吁吁起来。那年的春节后,16岁的弟  相似文献   

3.
每当我走在高楼林立的居民小区门口,望着那"小贩不得入内"的庄严告示时,便浮想联翩,忆起儿时我家胡同里小贩们那高吭的叫卖声。  相似文献   

4.
香港的美     
正第一次到香港的时候,由于担心时间短,看不全美景,结果是走马观花。后来一总结,唯一的感觉——高楼之间夹着天,高楼之内是购物间。这一次重游香港,我的感觉与第一次大不相同——我在感受香港。由于我的警察职业的原因,首先要有假期,重要的是躲开"不紧张"的时间段,其次是填表审批也挺熬心。基于来一次不容易,我决定多逗留两天,静下心来感受一下香港。香港的确是地窄人稠的地方,这从铜锣湾一带各条街道上的人流便能感受到,每一个路  相似文献   

5.
那时,我在一个农民工子弟小学教一年级的数学。期中考试时,我给孩子们出了这样一道题,“假如你家有5口人,买来10个苹果,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从年龄与智力发展水平来说,让七八岁的孩子来回答这道题,应该是很简单的。但是当试卷交上来后,我却大吃一惊,我发现,由于打字员疏忽,“10”变成了“1”,这样,这道题变成了“假如你家有5口人,买来1个苹果,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我想,试题本身就错了,所以这道题根本就不可能有答案了。但阅卷时,我发现几乎所有同学都在那道题下写出了答案。其中有一个答案震憾着我的心灵。答案的内容是:每个人能分…  相似文献   

6.
在搬进湖景公寓以前,房东已告诉我说我的同房是一个坐轮椅的马来女孩。 真巧,西蒂(那个马来女孩)和我,都来自新加坡,而且都念商科一年级。西蒂比我早到一个星期。她正因为找不到同房而苦闷。一个人住一个单位,房租吃不消啊! 一看到我搬进来,她高兴得差点从轮椅上站起来,猛拍双手,发出爽朗的笑声。  相似文献   

7.
我捏着妈妈最后时刻留给我的小纸条,在一座城市的贫民区里,终于找到了林家胡同--2号.这里只有七十年代的两间平房,面积不超过40平方米,低矮破旧是它的代名词.我来这里的原因,是妈妈临终时告诉我,这房子的主人就是我爸爸.  相似文献   

8.
窗外的鸟儿     
在举目无亲的城市里打工,租不起高楼大厦的我,只好来到城乡结合部的地方寻找廉价的栖身之地. 这里靠近城市的边缘地带.我租住在六楼的平房上面,房间不到20平方米,个子高的人一伸手就能触到屋顶.安顿好简单的物品后,我推开狭小的窗子,映入眼帘的是对面那些郁郁葱葱的树.  相似文献   

9.
初始 我和谷雨相识于利物浦. 六月里,我刚结束了在普罗旺斯为期两周的摄影行程--在那为杂志社拍一组图片.薰衣草之乡是简单无忧、轻松慵懒的,而利物浦则是座不夜城,现代高楼鳞次栉比,到处散落着古典建筑,它们全都以贵族的姿态提醒着初来者,与我这次的拍摄主题--时尚与古典,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0.
小时候,住在几百人一个院的家属院里,大通排的平房.房前一排小厨房.厨房后面是一个小园子父亲在退小园子里种上了葵花.养了鸡,喂了兔子,每天放学,我都会跑到鸡窝里摸鸡蛋。  相似文献   

11.
最美的琴音     
3年前的夏天,我从北京一所名牌音乐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本市的曲艺团。距上班还有一个月,我来到一个叫鸡鸣山的山村姨丈家度假。我爱清静,于是就在外面租了一个房间。  相似文献   

12.
[北]我现在在北方,离开那片温暖的州陆已经有一个多月了.或许是曾经在北方生活过些年份才会对这片土地不陌生不恐惧不排斥,所以一点也不想家.看着在国庆前到处请假订票的同学们,我还是一脸闲适地在电脑前写着国庆之后要交的作业.  相似文献   

13.
为了方便上班,我在公司附近租了一套两室一厅的住房,月租金1500元。房租我一人负担很吃力,便贴出启事寻求合租者。我的同居者是个名叫李黎的漂亮女孩,为人随和慷慨。  相似文献   

14.
访法随感     
顺其自然 到了巴黎,首先给我的突出感觉,那就是顺其自然。 我们住的地方,是法国能源系统的一个度假村,距离巴黎市有20公里。度假村依山势建造,大部分是平房,只有少许是两层小楼,一座座散落在山脚下,树木花草很多,环境相当优美。离度假村不远处有一个超级市场。就是这样一块黄金宝地,却只有一个度假村,而  相似文献   

15.
在越南河宣、黄连山省越中边界地区居住着一个从前被人称为“土滇”(黑土人)、“僈拉基”(拉志蛮)、“舍”的约5000人的少数民族,这就是越南的拉志族。拉志族人数虽少,但在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仍保持着本民族的特色,许多与众不同的习俗还延续至今。 拉志族很早就过着定耕定居生活,以耕种梯田为主,同时也开荒种植早稻、棉花等。拉志族喜欢结寨而居,其房屋是高脚屋与平房相结合的建筑物。高脚屋的屋顶稍高于平房的屋顶,接头处相互重叠。平房三面是土墙,高脚屋下层围竹篱或高及楼板的土墙。高脚屋与平房之间用竹壁相隔,有门相通,以木梯相连。高脚屋一般是三房一厢,上住  相似文献   

16.
李维明 《新青年》2007,(1):32-33
大学毕业后,我一直未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究其原因,一是某些企业门槛太高,总是强调应聘者要有工作经验,可我们刚走出学校大门,哪里来的工作经验呢?二是或许自己过高地估计了自己,期望值高了.事实上,也曾有两家企业表示愿意用我,但那低于1500元的月薪,实在是让我难以接受.我知道这种择业观会受到专家们的批评,但我匡算了一下,房租、手机费、上网费再加上每月一般水平的消费,我至少也得花上个1300元左右呀.我也知道那些先就业再从长计议的道理,但我为什么就不能一步到位呢?我以为这种可能是存在着的.  相似文献   

17.
她和他相爱时都很穷。他大学刚刚毕业,在一家小公司打工,一个月也就500多块钱,除了交房租和吃饭所剩无几。但是,他还是每个月挤出一部分钱寄给他乡下的父母。他对她说,他们家里很穷,父母供他读书已倾尽家中所有,甚至包括他们的体力和健康。百八十块钱在城市里不算什么,可对于乡下人来说却能顶大事,他父亲整天向村里人炫耀,正在沾了儿子的“大光”呢。她听了非常感动。在纷乱又挤满物质刺激的现实生活中,他能保持一份纯朴和责任弥足珍贵,说实话,这样的男人现在不好找。就凭这一点,她心里就认定了他。她的收入虽然也不高,但她的家就在本市,吃…  相似文献   

18.
在苗圃     
正有一次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叫着我幼时的小名,且称自己是苗圃的老叶家的后人。这熟悉的乡音突地拽我到时光的遥远之处,便知道这是一个老相识,一定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来找我的。我们在北京火车站见了面,才发现他带着老母来京治病。这个老叶家的后代我叫他大哥,总有六十多岁了吧,他让我想起曾生活过的那个辽南的苗圃,还有诸多满族的老乡,在花甲之年的重逢,彼此的沧桑之感,都在那对视的一刻从双眸里流淌出来。  相似文献   

19.
正那一年的这一天,是我部队转业到地方后与家人共度的第一个中秋节。一轮圆月朗朗地悬浮在窗外,全家人围桌而坐,面对五颜六色的圆月饼,正要举杯庆贺,三哥从遥远的南方打来电话,问,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还未等我回过神来,三哥便自问自答:今天是母亲的忌日!那时候你才三岁,不记事也不懂事,母亲就是在别人家欢欢喜喜过中秋节的那一天离开了我们。三哥的电话,不由打捞起我模糊的记忆。那一天上午,我正和小伙伴  相似文献   

20.
家有报警器     
上个月,丈夫听说邻居家被盗,于是,他就想要加强一下我们家的安全防卫系统.我却没什么反应.我觉得自己很难被一个与"咯咯声"只有一个字母之差的"偷盗"吓倒.我们家房子的前户主安装过一套报警系统,可是我们却从来没有打开过开关.用埃德的话说,很显然我对一个月29美元费用的关心程度要高于对我们家传家宝关心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