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黑龙江省电子政务管理机制概况1.信息化管理服务中心建设。2002年5月21日正式组建黑龙江省政务信息化管理服务中心(隶属于省政府办公厅,与办公厅自动化处合署办公),下设应用开发推广、网络管理、综合管理培训、数据库管理和技术服务五个部,主要职能是负责全省电子政务建设管理的日常工作。黑龙江省共有13个地市,政务信息网络管理机构有9家隶属政府办、2家是信息产业局、2家隶属信息产业局;8家全额事业单位,4家行政,1家待定编制。哈尔滨市由市信息产业局负责电子政务建设,行政编制;齐齐哈尔市政务信息化管理服务中心隶属市信息产业局,为全额事业单位;牡丹江市电子政务建设由市政务信息办负责,隶属市政府办公室,编制待定;佳木斯市信息中心负责电子政务建设,隶属市信息产业局,全额事业单位;大庆市由市信息产业局负责,行政单位;鸡西市政务信息化管理服务中心为全额事业单位,隶属市政府办公室;双鸭山市由市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管理科负责,行政编;伊春市人民政府政务信息化建设管理服务中心隶属市政府办公室,全额事业单位;七台河市政务信息化管理服务中心隶属市政府办公室,全额事业单位;鹤岗市政务信息化管理服务中心隶属市政府办公室,全额事业单位;黑河市...  相似文献   

2.
电子政务建设的实质就是推动政务上网,实现政府信息化。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建立了自己的政务网站体系。将需要公开的政府信息资源及时发布到网上,实现政府部门内部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政府政务公开的一种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汪玉凯 《新视野》2002,(2):54-56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在国家信息化体系建设中,政府信息化又成为整个信息化中的关键。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为什么要加快政府信息化的步伐,如何评价中国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成就、问题,中国未来信息化建设应采取什么样的策略等,围绕这些问题,本文作一简要分析和探讨。一、 几个与政府信息化相关的概念在分析中国政府信息化问题前,我们有必要对目前流行的一些概念,作一简要阐述。电子政务是指国家机关在政务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  相似文献   

4.
所谓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在其政务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管理和服务进行集成,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公共服务的一种全新的公共管理模式。其实质就是政府信息化。电子政务是借助电子信息技术而进行的政务活动。  相似文献   

5.
工业化本质的新旧官僚制下的电子政务建设限于简单电子化或者优化职能,而信息化本质的新公共管理、新公共行政、后现代公共行政指引着电子政务向流程再造、电子民主、全面响应和无缝覆盖的方向发展。中国处于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双重历史进程中,电子政务建设在基本摆脱了政务的简单电子化之后,多数正着力结合行政职能的调整和优化,少数在尝试政务流程再造和扁平服务的创新,增加了电子民主内容的电子治理则是发展的方向和下一阶段的重点,一些发达的城市地区可以而且应该先行先试。  相似文献   

6.
加快国家信息化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世界信息化发展趋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政务信息化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上世纪80年代政府启动办公自动化以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政务应用快速发展,政府网站服务能力持续增强。但同时,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还存在着诸如统筹规划不足和标准不统一,发展不平衡,政务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程度低,信息安全防护有待加强等问题。这就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增强电子政务发展的服务意识,提升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水平,加快电子政务专业人才建设等。  相似文献   

7.
赵宁 《世纪桥》2012,(23):132-133
摘要:近年来,电子政务建设在我国政府部门全面展开,电子政务的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并没有捷径。各级领导要从长远出发、大局出发,正确看待电子政务建设的作用和必要性。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各个领域对信息化专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因此,加强电子政务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专门人才的力度必须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是保证。但是,一些方面的不足影响了电子政务建设效益的发挥,人员的素质偏低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从如何提升电子政务的操作者和参与者双方的素质入手,提出个人对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8.
电子政府的内涵及意义所谓电子政府,或称电子政务,就是各级政府部门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政务信息化,即实现政务公开化、办公高效化、服务网络化等目  相似文献   

9.
试论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政府现代化建设步伐,提升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和服务发展水平是目前从国际到国内、从中央到地方、从专家学者到社会公众、从各类企业到IT产业,都在关注的问题。因此,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电子政务的策略,是发展我国电子政务的关键。一要确立“渐进式”发展策略;二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网络安全,促进电子政务发展;三要健全领导机构,统一电子政务的发展规划;四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实现电子政务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剖析了目前国内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指导思想"、"政务建设"、"项目实施"、"应用水平"这四个方面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精简整合优化再造政务流程,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数字化的现代政府。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政府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构建服务型政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政务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先进工具,政府通过建设电子政务提高政府服务功能,因此发展电子政务必须同建设服务型政府紧密结合。在建设基于电子政务的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注意政务流程改造和电子政务建设的关系,特别是新疆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以达到发挥政府服务最佳功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正>从电子政务到数字政府治理,当前我国公共部门数字化转型的内容逐渐从以内部办公和单向服务为主的政务信息化,向以开放、互动、多元、协同为内容的整体智治方向演化。国家层面也不断出台政策推动数字化转型深化。2017年推出《“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技术体系建设指南》,2019年《推进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  相似文献   

14.
在电子政务的建设过程中,针对大多数国家政府已经出现的问题,我国必须注意防范电子政务的技术风险和管理误区。防范电子政务的技术风险要注意大型电子政务项目的潜在危机,要防范来自安全和隐私的技术隐患。防范电子政务的管理误区应该遵循重政务而轻“电子”、重“民本”而轻“官本”和重改革而轻改良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论电子政务与政务公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务公开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在实行政务公开的过程中,电子政务是重要的载体,是政府管理模式的内在基础。实行电子政务,可以改善政府公共服务,降低行政成本,促进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电子政务建设应强调安全为先和标准化原则。  相似文献   

16.
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全面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是我省当前加强政府效能建设的必然选择。电子政务建设是推进我省机关效能革命的创新工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市场化、城镇化、国际化、信息化相互促进,迫切要求发展电子政务,逐步形成新型政府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政府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网络在政府工作中的运用,拓展了政府的服务空间,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政府的服务质量.同时,网络环境下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也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推进网络环境下电子政务的建设需要从发展电子政务,落实政府网上责任,推进政府网站建设,加大政务公开力度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8.
姚中进 《学习月刊》2010,(12):20-22
我国正在致力于建立一个高效的服务型政府,电子政务的建设将促进我国政府向着服务型政府更快的转变。近些年来,中国电子政务各项实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和重要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在目前形势下,我国要更好地实现政府信息化,  相似文献   

19.
绥阳县党务政务“一信通”服务平台既是贵州省第一个服务党务政务管理、基于移动信息化的电子政务平台,也是政府和企业成功合作的一个典范。它在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搭建起高效快捷的沟通交流渠道,实现了县级领导对全县15个乡(镇)突发事件和群众需求的即时了解、及时解决,为全县党政机关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20.
人类社会正在向信息社会迈进,其中政治领域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电子政务的兴起,电子政务是政务机构运用现代网络通讯与计算机技术等手段将政府的管理与服务职能精简优化、整合、重组后在网上加以实现,即所谓政务电子化。通过电子政务系统可大大提高政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