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鄢圣华 《新东方》2006,(9):57-59
在《庄子》的《秋水》篇,庄子主要是通过河伯(黄河神)和北海若(北海神)的对话展开自己的思想的,当思想充分展开之后,庄子又通过六个小故事进一步阐发之。本文旨在从河伯和北海若的对话中理清庄子的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2.
望洋興嘆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及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相似文献   

3.
《庄子》一书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书中特别是《内篇》中关于个体自由的思想,代表了庄周的基本思想,并在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经构的形成过程中具有深刻影响,本文拟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绝对自由”的人格理想 在《逍遥游》中,庄子塑造出了理想人格的样特儿——“神  相似文献   

4.
王树枏以“大同”解庄,首次将“大同”的概念与庄子“至德之世”相结合,其解庄模式多围绕“大同之道”、“大同之化”、“大同之本”、“大同之盛轨”等相关术语,来解释庄子的无为至德思想.值得注意的是,以“大同”解庄的思路并非都是对庄子原意的曲解,其所引进平等、自由的观念,赋予《庄子》以新意.此外,以“大同”解庄不仅与康有为的《大同书》相表里,同时受到胡适所言庄子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不仅继承了韩愈、苏轼等人援庄入儒的传统,更为庄学思想注入新鲜血液,迎合了时代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5.
刘熙载曾说《庄子》一书“人鲜不读,读鲜不嗜,往往与之俱化。”《庄子》使人读来爱不释手,流连忘返,其原因之一在于作者善于将丰富的内涵用寓言的形式来表述,使书中深邃的哲理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得到深刻的阐发,从而增强了《庄子》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全书中的寓言共有一百多个,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的严峻现实。所以庄子只有借寓言曲折见意,将其蔑视礼法,不愿与世俗相融的思想掩盖于“不庄”之语的寓言中。《庄子》寓言,既包含其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也反映其美学思想。“庄子的美学同他的哲学是浑然一体的东西,他的美学即是他的哲学,他的哲学也即是他的美学。”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读老子庄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又称《道德经》)和《庄子》是先秦诸子中的两部奇书。各以其玄妙、深邃的思想及独具一格的文风给予后世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以巨大的、历久不衰的影响。两书都有积极的思想,也都有消极的思想。毛泽东读《老子》和《庄子》,达到了烂熟于胸的地步;书中的精彩段落和名句,可以信手拈来,并加以引申发挥。为我们树立了阅读和理解《老子》、《庄子》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李典 《湖北社会科学》2022,(10):102-106
《庄子》在养生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养生”是庄子独立的哲学范畴和思想命题,他以“养生”为核心建构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处事态度,系统地搭建了“养生论”体系。庄子的养生之道在教育方面,体现的是一种“游心而上”的养生教育。从主观上说,庄子的养生教育是“游”,养神而游心,个体与自然的合一,实现个体精神世界的充实与自由;从客观上说,“游心”指的是“物化”和“化”,人善于利用“物”又不受限于“物”,做到“忘己”“适物”。  相似文献   

8.
雨不大,霓虹灯映照着一把移动的伞,伞下有这样的对话:“你说,我刚才的表演怎样?”怯怯地。“整体感觉还是好的,服装模特儿的气质你是体现出来了,不过还可放松一点。”“是吗?”惊喜。“我一直没有信心的,我觉得自己毛病很多,所以一上去就紧张。”“其实,你不必强求完美,作为业余模特,你已经很不错了。”伞远去,一句淋不湿的话留在雨中:你不必强求完美。一切都不会像你想象的那样完美,也都不会像你策划的那样顺利,不必强求完美,你会少一些抱怨多几分洒脱。(摘自《今晚报》)不必强求完美@曹政军  相似文献   

9.
庄子与科学     
《庄子》一书不乏精细的科学观察与深刻的科学思考,并有许多领先于当时的科学猜想与结论。庄子是先秦诸子中最重视宇宙无限性的思想家,不仅提出了“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量无穷,时无止”的思想,而且是先秦诸子中使用“无穷”概念最多的人,在宇宙学理论方面,庄子是中国古代三大学说之一——宣夜说的先驱。在物理学方面,庄子最早记载了弦线的共振现象:“为之调瑟,废置一于堂,  相似文献   

10.
钟华 《求索》2005,(9):147-149
在海德格尔诗学中,“冥合主客体”、“纯境域构成”的思维模式与《庄子》“周蝶莫辨”、“万物皆出入于机”等思想观念;“不顾存在者而思存在”的思想方法与《庄子》“离物体道”的主张;“A即A本身且A非a式的去蔽法”、“A即非A式的对立者之相互缘构法”等表达方式上与《庄子》“非—非非式的遮诠法”、“因彼立是,两行以明法”等等之间,都存在着深刻的学理联系。  相似文献   

11.
邢研 《思想战线》2022,48(1):163
“游”是《庄子》文本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当代关于《庄子》之“游”的研究,较主流观点是把“游”作为一种精神自由的境界。但这种阐述虽然注意到《庄子》中“游”所具有的自由属性,却忽略了“游”实际的活动特质。作为一种活动,《庄子》之“游”是一种人之身心整体与“道”融汇交通的活动。其具体展开于人出离于“在世界之中”状态,“虚以待物”而“以天合天”的生活实践之中,并由此构成了一种“合道而为”的自为而“自由之”的自由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12.
赵涛 《理论月刊》2007,(4):55-57
《天下》篇的作者和时代有两种可能:一是战国中期的庄子晚年所作,二是成文于战国中晚期的庄子后学之手,不可能成文于秦汉以后。《天下》的思想倾向是老、庄道家的基本思想,融合吸取了诸家思想,不过对诸家思想的吸收也是放在道家的“道”中的一部分的地位。《天下》篇的主旨“内圣外王”思想是在文化意义上建立的自然人格和道德人格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张涅 《理论月刊》2001,(7):18-20
本文认为老、庄思想有本质区别。《老子》侧重于政治哲学范畴,表现出经验独断的思维形式,与兵家理性有渊源关系。《庄子》则从孔子儒家传统走出来,侧重于人生哲学范畴,表现出开放、流动的思维形式。从“黄老”到“老庄”的演变乃基于对《老子》的误读,《庄子》涵盖了《老子》。老、庄都没有形而上的自觉建构,“道”依附于经验层面,并非思想核心,因此现代学者据此把老、庄作为一个思想学派没有把握本质。汉以来的“九家”说已经不适合现代思想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陈抗行 《小康》2005,(11):3-3
《小康》杂志本期力推“快乐小康”,有人对此质疑:快乐是纯粹的个人体验,谁都可以无缘无故地“独自偷着乐”,如何能够用指数衡量社会各阶层的精神状态?对此,我们的回答是:在和谐社会的大视野下,快乐其实是一种“关系学”。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庄子说鱼很快乐,这其实是一种孤立而封闭的“快乐”,与他人无关——然而,就像庄子本人不能避免战国的纷纭,每个人都因为别人而快乐或不快乐着,每个阶层都因为其他阶层而快乐或不快乐着。套用一句老话就是,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当“快乐”上升到“快乐小康”的层面,纯粹的个人体验…  相似文献   

15.
《庄子·逍遥游》开篇描述了“鲲”自“北冥”徙于“南冥”的变化,从“鲲”至“鹏”,从“鱼”至“鸟”。其“南北”之间的位移变化不仅仅是地理空间上的,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个体“性命”上的变化。纵观全书,“南北”以不同的形式,或以方位、或以观念、或以人名等出现在不同的场景中,在《庄子》特殊的言说方式下而显得意蕴非凡。通过对不同场景中所出现的“南北”进行分类研究,对其中所蕴藏的观念进行梳理,考察其内在变化,可以理解《庄子》中的“天下”观念,并为认识自己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吴晶 《求索》2011,(9):139-141
奥斯卡·王尔德是十九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理论先锋与创作实践者。其“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思想反映了他对中国庄子哲学的吸收与模仿。王尔德吸取齐物论中阴阳对话模式,颠覆西方二元对立思想,将艺术奉为万物齐一的“道”,并借鉴庄子“无为”哲学思想阐释其艺术无用观与艺术表达方式的不完整性,同时将其诠释为逍遥驰骋的人生态度与去伪存真的艺术圭臬。  相似文献   

17.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北宋名臣范仲淹的这句名言,一直被世人传诵和推崇。他能到达如此境界,与他严格“自计”密切相关。据史书记载:范仲淹十分注重自律,每晚都有“自计”的习惯。所谓“自计”,就是自忖、估量自己,给自己做总结,看自己拿的俸禄和自己一天所做的事情是否相称,亏不亏心。若相称,“则鼾鼻熟寐”;反之,“则终夕不能安眠,明日必求所以称之者。”一个千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如此自律自省,对我们不能不是一种启迪和鞭策。我们作为共产党员,不妨借鉴范仲淹的做法,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认真作好“自计”。经常想想自己入党…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 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人文环 境,江苏省泰兴市在全城区开展“社区论坛”活 动,为加强和改进城区群众思想政治工作找到了 一个新载体。 该市举办的“社区论坛”主要以座谈对话的 方式展开,让群众用身边人、身边事自己教育自  相似文献   

19.
《庄子》的心理学思想是当代庄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为避免片面理解《庄子》所蕴涵的心身关系问题的论述,本文在心灵哲学的视域内、在《庄子》哲学思想的取向内探讨了其有关心身关系问题的论述。以时间的递进为线索,注意到《庄子》后学对前期思想的继承和超越,展现出心、身交替超越的演进过程,给学术界关于《庄子》心灵哲学本体论的定位提供了“中立理论”的参考结论。  相似文献   

20.
关于《逍遥游》,历来有不同看法。关锋认为庄子在《逍遥游》中“举出了‘绝对自由论’的旗帜”,“转化成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内篇译释和批判》下引同)束景南同志一方面同意关锋的观点,说“《逍遥游》集中反映的是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另一方面又说达到绝对自由的“途径,庄子在《逍遥游》里并没有正面回答,他只提出了问题,嘎然一笔收住,留下了这个谜,在《人间世》,特别在《大宗师》里才揭出了谜底,”(《哲学研究》1979年11期)不同意关锋“无己”是达到“绝对自由”的方法这一观点。这里涉及到《逍遥游》的主旨,庄子追求什么,如何实现,以及庄子哲学性质等问题,实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本文谨抒管见,就教于大方之家。《逍遥游》重点是论述人与自然(包括社会)的关系,阐明庄子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普遍看法,是世界观,实质讲的是认识论。不过庄子不象一般哲学家用抽象的概念和三段论式来说明哲理。他是一个富有诗人气质的哲人,象有些先秦哲学家一样,总爱通过娓娓动听的故事,寓言式地表现深邃的思想。“寓言十九。”《逍遥游》典型地体现了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