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政在去私     
《求知》2017,(4)
<正>"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韩非子·有度》【释义】能去掉私心而遵守公法的,人民安定国家也就治理得好;能克服自私的行为奉公守法的,军队就会强大,使敌国削弱。【作者简介】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写作背景】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提供治国方略,但终得不到韩  相似文献   

2.
在秦地法理学与晋地法理学之间,有很多交叉的地方,正是因为这样的交叉,才促成了"秦晋法理学"这个学术主题。其中,商鞅就是从晋地的魏国去了秦地。韩非生于晋地的韩国,最终死于秦国,韩非写作的地点既包括晋地又包括秦地。秦与晋,因为地理位置的毗邻,为两地法理学说的交流生共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秦晋法理学的特质在于:有比较浓厚的法家色彩,有强烈的现实主义与功利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3.
飞来横祸 一切从一场迎亲开始. 公元前523年,楚平王派大臣费无忌去秦国为儿子太子建迎亲.楚国人来迎亲,秦国君主秦哀公不敢怠慢,立即把老妹孟赢许配给太子建,双方结成"秦楚之好".  相似文献   

4.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相传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生卒年月不可详考,目前较流行的说法,约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  相似文献   

5.
韩非是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虽然代表了当时新兴地主贵族的利益,充满专制统治的色彩,但也为当今建设法制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分.在西学西法大行其道,又体现出诸多水土不服现象的今天,对于关心依法治教的当代学人来说,关注中国深厚文化土壤中,历经千年锤炼的思想精髓更具价值.本文试图通过对先贤韩非法治思想的探讨,以期深入了解他的法治思想中所蕴含的依法治教思想,挖掘其于现代教育法制的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吕不韦(?一公元前235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战国末年秦相.原为家累千金的阳翟大贾.吕不韦在赵都邯郸见入质于赵的秦王孙异人(后改为赢楚),认为"奇货可居",遂予重金资助,并游说秦太子安国君宠姬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嫡嗣.后子楚与吕不韦逃归秦国.安国君继立为孝文王,子楚遂为太子.  相似文献   

7.
肖淋文 《各界》2013,(1):66-68
公元前221年,秦国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有关政治,秦国灭了剩下的燕国和齐国,统一了天下,大秦王朝经过版图重组之后正式开张营业:第二件有点儿小八卦,全国各地媒体争相报道河内郡温城县(今河南温县)许县长家生了一个千金,这孩子竟然刚过百天就能说话!  相似文献   

8.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是先秦时期最后一位思想家和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即,斯自以为不如非."韩非综合了法家三大思想,祖述商鞅,以其法治理论为起点,吸收了慎到的势治,申不害的术论,并把三者融为一体,建立了一个法、术、势三者结合的君主专制理论.不仪如此,他还对其政治理论进行了哲学上的论证,从世界观、历史观、人性论上为其学说找到了理论根据,他吸收和改造了老子的辩证法和荀子的唯物主义,发展了性恶论.  相似文献   

9.
张邻居向李邻居借把菜刀,用过以后要还;如损坏了或遗失了要赔偿。借的时候彼此心照不宣,无须形成契约文字。这便是‘君子协定’。但是,它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在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中却不行。否则,就有可能吃大亏。周赧王二年(公元前三一三年),秦国想征伐齐国,顾虑齐楚有盟,便派张仪使楚。张仪对楚王说:‘大王如果能听从我的建议,与齐国废除盟约,断绝邦交,秦国可以向楚国献上商於地方六百里土地,让秦国的美女做侍奉您的妾婢。秦楚两国互通婚姻,永结盟好。’楚王很高兴,便把国相的大印授予张仪,并重重地给予赏赐。随后下令与齐国断绝邦交,派一将军同张仪回秦国接收土地。回国后,张仪假装从车上跌下负伤,三个月不上朝。楚王听说后自忖:大概是他觉得我们与齐国断交不够吗?于是,又派勇士宋遗借了宋国的符节,到齐国去辱骂齐王。齐王大怒,立即降低身份去讨好秦国。于是秦齐和好。至此,张仪才上朝亮相。见了楚国使者,故作惊讶:‘你怎么还不去接收割地?从某处到某处,有六里地方呢!’从六百里到六里,整整缩小了一百倍。楚使瞠目结舌,进行反驳。张仪冷笑一声:‘当初我  相似文献   

10.
徐州古称彭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徐州悠久的历史中,以汉代最为辉煌灿烂。公元前209年,中国爆发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距今徐州市西北45公里的沛县,有一位叫刘邦的秦朝下级官吏参加了这次起义。他和贵族出身的项羽联  相似文献   

11.
余耀华 《各界》2011,(9):45-47
长平之战,秦昭王强令白起撤兵之后,形势的发展却出乎意料。当初秦昭王答应韩、赵的求和是有条件的,就是“割韩垣雍、赵六城”。秦国退兵后,韩国如约向秦国献出了垣雍,赵国却反悔了,不但没有割让六城,而且还遣使齐国,欲联齐抗秦。秦昭王知道自己被赵国耍了,气得暴跳如雷,立即下令自起率兵伐赵。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哲学史丛书之一的《韩非思想新探》(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是黑龙江大学哲学系孙实明副教授潜心研究的又一力作。本书选材巧妙,语言流畅,具有鲜明的特点。 1.立足事实,全面客观。 中国古代哲学,其实是一种道德哲学,这种道德哲学与政治有着不可分的联系。基于此,本书在引证大量事实和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韩非的社会政治思想(包括经济思想)、伦理思想和哲学思想,力图从整体上把握韩非思想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人性假设与管理策略有着密切的联系.韩非认为人性是“自为”、自利的,是趋利避害、好逸恶劳的.他以“自为”人性论为理论前提,提出了以“势”为基础的以法治民、以术治吏的管理之道.韩非的这种管理之道,实质上是一种制度化、有序化、规范化管理.韩非的以法治国思想与儒家的以德治国管理,是互为补充的.  相似文献   

14.
《侨园》2011,(12):45
寻根溯祖出自赢姓,形成于西周,祖先是伯益,具体始祖是造父.伯益为颛顼帝裔孙,被舜赐姓赢.造父为伯益的9世孙,是西周时著名的驾驭马车的能手,他在桃林一带得到8匹骏马,调训好后献给周穆王.周穆王配备了上好的马车,让造父为他驾驶,经常外出打猎、游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仑山,见到西王母,乐而忘归,而正在这时听到徐国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着急,在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镐京,及时发兵打败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乱.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赵城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周穆王传周幽王时,因幽王无道,造父的7世孙叔带离周仕晋,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到战国初年,叔带的12世孙赵襄自联合魏氏、韩氏三家分晋,建立赵国.至他的孙子赵籍时,正式获得了周烈王的承认,与韩、魏两家并列为诸侯.公元前222年,赵国为秦国所灭,其王室贵族和平民百姓纷纷以国名为姓,称赵氏.  相似文献   

15.
秦国的宣太后姓芈,娘家在楚国,嫁给秦惠文王,后来儿子做了昭襄王,自己“垂帘听政”36年,所以,芈家姑娘是很有政治手腕的。  相似文献   

16.
无私为忠     
<正>"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僖公九年》【释义】凡可以有利于国家者,知道是应该做的,就一定尽心竭力去做,这就是"忠"。【作者简介】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22年),都君(今山东省肥城市)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约与孔子同时。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左传》《国语》等。  相似文献   

17.
罗洁 《党政论坛》2010,(20):26-27
冷战的最后遗产 谈到朝韩非军事区,人们常常想起的就是板门店。其实板门店只是非军事区中的一个地方。非军事区是一段横跨朝鲜半岛中部北纬38度线附近的狭长地带,从朝鲜半岛西海岸绵延到东海岸,全长约248公里,宽约4公里,是朝鲜和韩国之间的军事缓冲区,  相似文献   

18.
梅朝荣 《各界》2008,(4):45-48
颠沛流离   吕后(公元前242年~公元前180年),名雉,刘邦之妻,单父县(今山东东单县)人,刘邦称帝,立吕雉为皇后.吕雉是因了丈夫帝王身分而获得封建社会女性的最高职务--皇后,夫贵妻荣是中国女性走的老路,这样看来,是当帝王的丈夫造就了一位政治女性吕雉,事实真的如此吗?……  相似文献   

19.
韩非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作为法术之士,他一生做过的事可以概括为三件:其一是总结历史上治理国家的经验教训;其二是研究著述有关治理国家的理论;其三是为专制君主治理国家提供方略。韩非的治国方略集中体现在《韩非子》的五十五篇宏论中,包有"循天守道"、"因情而治"、"依法赏罚"、"治吏引纲"、"务力耕战"五大方略,其中,"务力耕战"是韩非主张的治理国家的根本性方略。富国强兵,务力耕战,赏罚依法,这是韩非务力耕战的基本思路。韩非给专制君主提供治国方略的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称王称霸、统一天下。这些治国方略中蕴涵的一般道理,对于现代国家治理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韩非的“因情而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非是先秦法家之集大成者.人们之所以称韩非为法家、法家之集大成者,是因为他集法、术、势于一身,力倡封建君主依法来治国;是因为他毕生都站在封建专制国家和封建专制君主的立场上,研究和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国富兵强的方略.可以说,韩非的每一篇宏论都是他献给封建君主的“治世良言”,都紧扣如何治理国家的主题,或是如何驾驭群臣的方术,或是如何使用民力的招法,亦或是封建君主自身的“修炼之术”.在他集中论述治国原则的《八经》中,“因情”被韩非列为治国的首要原则和根本原则,他向封建专制君主提出了“凡治天下,必因人情”的治国方略.“因情而治”既体现着韩非的治国方略,又蕴含着他的人性思想.尽管“因情而治”是韩非为封建专制君主和封建专制国家提出的治国方略,但这其中对人性的蕴含透视和以人性为基础建构的治国方略,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