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里森的《隐身人》通过描写主人公寻求身份的历程,既揭示了西方社会里黑人的生存处境,又谴责了人与人之间的人性淡漠。以身份叙事为切入点,从"隐身"的寓意、文本的话语模型和叙事裂缝三个方面展开研究,揭示了潜藏于主人公生活里的身份意识,同时也指出艾里森用主人公的失败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丧失人性关怀的典型范例。小说旨在说明,这种失败不只是具有民族特性的失败,更是具有人类共同特性的普通人的失败。  相似文献   

2.
秦良杰 《理论月刊》2008,(8):123-125
《创业史》是柳青长期社会实践和美学思考的结晶,尽管囿于环境,柳青的创作不得不凸显"时代精神,"但在细节的丰富性方面,柳青遵从了创作规律,并以真诚的民生视角带来作品的真实品格。文章认为,体制的变化不应该成为评价作品的重要依凭,《创业史》中体现出的身份焦虑与美学冲突使它成为探究当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典型文本。  相似文献   

3.
徐常宾  徐樱月 《前沿》2012,(10):147-148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被西方文艺思想史上的泰斗亚里士多德誉为"十全十美的悲剧",是古希腊悲剧中的扛鼎之作。本文运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对俄狄浦斯身份焦虑的本质进行了哲学思考,指出身份焦虑的本质是对于人性的思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生必须面对的问题,要正确认识焦虑,别让焦虑主导了自己。  相似文献   

4.
艾萨克·辛格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美国犹太作家之一,其文学成就主要在于短篇小说.二元对立是他小说叙事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色,这一叙事特色有助于展现二战后犹太人在历史记忆与现代生活夹缝中生存的状态,部分构成了他独特的个人风格,并成为他探讨战后犹太人精神困境与身份危机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5.
陈国战 《传承》2012,(15):73-75
现在的社会,有了新的穷富判断标准。在这个消费社会里,穷人不再单单指失业、没钱、缺乏各种保障的人,那些不爱消费,或者说一旦生活需求满足就终止消费行为的人,成了当今的一个新的社会群体——“新穷人”。他们收入不菲,但从存款上看却是名副其实的穷人,原因是他们太过热衷于消费。“新穷人”的消费美学和他们的身份焦虑反映了现代消费社会的深层讯息。  相似文献   

6.
7.
南非著名写实主义作家J.M.库切的小说《耻》用深动的笔调描写了后种族隔离时期生活在南非的白人殖民者后裔所面临的种种耻辱。而库切的流散作家的阅历引起了人们对作者及作品人物的文化身份问题的思考。从生民视角的角度来探讨文化身份问题,对解读作品及认识作品对文化全球化的警示意识有着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燕丹子》与《荆轲传》均为我国古代早期相对成熟的叙事文。尽管二者的题材相同 ,但它们的叙事视角、主题和结构有很大差异 ,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文体意识。《燕丹子》的叙事视角为个性视角 ,目的在于叙述太子丹复仇这一历史事件 ,叙事呈“线状结构”;《荆轲传》采用历史视角 ,主要为荆轲这一英雄人物立传。其叙事建构以荆轲为叙事中心 ,向四周辐射出去。后代文人以司马迁的叙事艺术为圭臬 ,同时继承《燕丹子》采摭异闻 ,虚构故事的传统 ,对后世杂传小说等叙事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郭辉 《求索》2012,(8):101-103
随着秋瑾研究的不断广延深拓,秋瑾已不再是以简单的政治人物或英雄人物就可以概括的,她短暂的生命已经升华为更加复杂多样、精彩纷呈的文化标志。而到目前为止,尚无一部从总体上整合和把握秋瑾的文化身份和心理变迁的专著面世。笔者经过对秋瑾的身世和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力图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把握秋瑾的多重文化身份和心理变迁,为读者展示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学术秋瑾形象。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具有多元文化的特征。在一些西方国家,随着多元文化主义的发展,越来越多少数群体在文化发展、政治权利等方面提出更多要求,因之出现的族群文化冲突已成为世界各地政治暴力最常见的根源,而且没有减缓的迹象。①与此同时,在西方自由主义政治传统中,普遍主义的人权理论忽视了少数群体的差异权利诉求,难以有效应对少数群体权利问题。  相似文献   

11.
张烁  虞振威 《理论月刊》2007,(2):125-128
《历代刑法志》是研究重要古代法律的重要文本,其叙事传递出古人对法律规则控制的基本想法。本文通过对刑法志的叙事特征等方面的细致解剖,认为这种法律叙事史是专制性语境的产物。对它的研究应该成为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祁亚楠 《思想战线》2011,(Z1):353-356
《孔雀东南飞》和《俄并与桑洛》是两首著名的中国民间叙事长诗,有着各自的时代与地域特征,古今对比,南北辉映,是民间叙事长诗中的两朵奇葩。笔者通过对两篇长篇叙事诗的产生背景,故事内容,表现手法进行对比,试对两篇叙事长诗进行对比研究,总结出它们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权福军 《青年论坛》2011,27(1):143-146
教育叙事作为课堂教学创新,是一个重过程、重探索的课堂教学活动。个案社会工作的教学过程,要求尊重人的主体性,重视人的主观感受,通过入的主观感受来解读这个“世界”,这就为个案社会工作的教育叙事提供了可行性和必要性。教育叙事在个案社会工作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受叙者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叙事主体要多元化,所叙之事要有针对性,呈现方式要多样化等。  相似文献   

14.
杭慧 《前沿》2007,(5):212-214
《金陵十三钗》是旅美华人作家严歌苓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而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本文试从叙事学的角度对此文作一番解读,从叙事结构、叙事时间以及叙事干预三个方面来探究《金陵十三钗》的叙事艺术,在这样的叙事分析中更加贴近和了解严歌苓的创作世界。  相似文献   

15.
赵杨  董贵山 《求索》2013,(8):146-148
《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它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长达二百五十四年间春秋列国的兴亡变迁及诸侯公卿争权夺利的割据混战。如果没有恰当的叙事视角,那么就很难再现这一规模宏大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因此本文对《左传》的叙事视角进行了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分类和研究。笔者将《左传》中的叙事视角分为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第三人称限知叙事视角和纯客观性的史官叙事视角三种.并主要结合《庄公》《僖公》进行了具体详实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汪正平  张旭春 《求索》2010,(10):227-229
《福》是对经典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仿写。借助女性叙述者苏珊的讲述,库切把小说的时空从当下的南非远置到鲁滨逊时代的荒岛,赋予小说深刻的政治内涵和文学寓意。运用叙事学理论探讨作家如何采用多重变化的第一人称叙事和独特的女性叙事视角来质疑作者的权威性,打破文本与历史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解构父权和殖民文化霸权,瓦解抑制女性话语的意识形态机制,暗示女性群体用潜在的抵制话语来建立属于自己的权威和话语系统。  相似文献   

17.
通过论述文化消费时代的特征和后现代消费的文化特征,探讨文化消费时代文学理论的话语转型及其理论前景,可以看出,当前文学理论在融合或吸收优秀西方理论的同时,努力寻找并阐释本土理论的文化价值与意义,运用充沛的理论资源,以历史、实践和当代为基础,成功地建构起自己的理论话语,主体、自我的文化身份才能真正实现重建与新生.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部严肃的主旋律“述史”作品,作家对报告文学《海雀,海雀》主旋律叙事艺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嵌入世界的、历史的时间,记录了中国西南内陆一个封闭落后的小村庄逐渐融入世界生态环保的历史进程;通过刻画鲜活的“文化英雄”群像,展现了中国生态修复进程中普通民众依靠集体力量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丰功伟业;通过对民间智慧、贵州经验的叙写,建构独特的生态修复话语体系,取得了令人信服的叙事效果。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在不同阶层的人群呈现出不同的生活状态。近期热播剧《抹布女也有春天》《辣妈正传》呈现的正是隶属于不同阶层、拥有不同身份的人所呈现出的多样的生活状态,作者从"身份焦虑"、"身份认同"、"身份标签"、"身份抗争"等方面解析当代不同阶层所拥有的不同的生活及精神状态,最后提出城市中的身份政治策略应当是以贡献而非索取作为基本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认同与分裂:自我身份的实践——解读《秀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秀拉的成长史是一个不断与他人认同和分裂的过程,其间经历了母辈认同、女孩认同、自我认同和精神认同。她的身份呈现出与他人关联的相对性、不断认同、分裂的流动性和缺乏中心支点导致的易变性的特征。托妮·莫里森的黑人女性成长小说解构了西方经典文学中统一主体的神话,弥补了白人男性成长小说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