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创新主体的实践路线、创新模式和创新理念决定了科技创新的价值向度。面对当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危机,科技创新需恢复人的主体价值,转变创新发展理念,用理性的价值观来把握科技创新发展的方向,实现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发展,进而创造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2.
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方式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是我国政府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基本路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架构运行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建设促供给"的逻辑,导致公共文化服务实践存在政府"划桨"行为过多、非政府主体力量过弱、重硬件轻软件等缺陷。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目标的提出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优化创新提供了契机。对此,应将治理逻辑嵌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调多元主体合作与共治,探索多渠道互补的供给路径,强化需求表达与回应、服务规划与配置、服务质量评价等配套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3.
公共管理与治道变革--政府公共管理创新的治道变革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政府全方位治道变革的过程.本文以江苏和武汉新近实施的公共管理创新,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公布的婚姻登记条例为例,说明了2003年发生的政府公共管理创新对于政府治道变革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彭宗峰 《理论月刊》2014,(4):153-156
随着风险社会的生成与发展,建立在工业社会与福利国家基础上的公共治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治理的新需求。风险社会一方面消解了工业社会及其公共治理结构,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公共治理的制度性空间。风险社会作为社会转型的特定阶段,其发展的目标模式应当是一种合作性社会。随着风险社会中合作性社会因素的生成,传统的公共权力治理结构也需要实现向良善治理的转型。  相似文献   

5.
治理理论的核心精神就是要求政府的治理从“被动”走向“主动”,也就是从“划船”走向“掌舵”。本文在阐述治理理论这一核心精神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论证中国政府的治理向度亟待变革,亟需从“被动”走向“主动”,只有这样,我们的治理才能达到善治。  相似文献   

6.
现代治理理论及其对中国治理变革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治理模式发生了重大变革,通过治理变革,寻求政府、市场、社会的有效合作之途,在理论及实践上都取得了显著成果。这些成果无疑会对正在进行治理变革的中国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8.
黄园 《公安研究》2023,(3):5-15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全球现代化发展体系内形成的具有中国发展特色的体系,以公安治理的现代重建实现国家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转型,能够为公安治理逻辑和方法创新提供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各级公安机关确立以“人民为本”的公安治理和现代化建设,重视“科技强警”和“改革强警”,以“现代性危机”的批判和反思为警醒,将“政治建警”作为道德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9.
《观察与思考》2018,(2):20-2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变革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论断,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演进,成功把中国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逻辑演进,成功实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进和“三步走”发展的逻辑演进,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变革产生了重要的具有世界性意义的逻辑影响,打破了西方世界所谓的“普世价值”的神话,冲破了发达国家对发展道路的话语权的垄断,展示了社会主义的真理性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耿国平 《人民论坛》2012,(11):36-37
我国消防安全公共治理面对的情况非常复杂,单靠硬法治理消防安全工作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大量的软法规范予以辅助。我们应在强化依法行政手段的同时,加强软法机制的运用和调配;要积极引导公民有序参与消防安全治理进程,充分发挥消防中介组织在消防安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以推进消防安全公共治理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1.
以算法为内在发展逻辑的人工智能技术开启了社会治理的智能化转向。技术进步和社会治理变迁,与生产力性质和主导技术工具及其段位保持着同向递进关系。一方面,技术段位的优先性会倒逼社会治理创新;另一方面,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与情境性决定了对社会治理工具的抉择。这种技术逻辑下的社会治理智能化必然要求政府建构以兼容"数据、算法、技术、服务和秩序"五要素机制保障下的智能化社会治理机制,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兴起对传统社会治理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张琼  齐源 《桂海论丛》2016,(4):123-127
社会治理实际组织运作中,同时存在科层、市场及网络三个理想类型,但是现有研究大多数皆聚焦于其中一个,忽略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城市社区治理创新需要综合这三种模式,即通过科层规则确保稳定与公平、市场竞争确保弹性与机会、社群网络确保贴近公民需求,同时逐步调整三种治理模式的分配结构。由传统重视科层治理模式,转向新公共管理强调的市场治理模式,同时,更要强化网络治理模式的地位。具体的运作策略需要涵盖结果导向、市场竞争与公民参与三大理念。  相似文献   

13.
市场的逻辑与中国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的基本逻辑是:如果一个人想得到幸福,他(或她)首先必须使别人幸福。市场的这一逻辑把个人对财富和幸福的追求转化为创造社会财富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由此,才有了西方世界过去200多年的崛起,也才有了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奇迹。市场交易的范围越大,经济发展越快。利润本质上是一个连带责任制度,是市场信任的基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是从职权经济转向产权经济。腐败的根源是职权经济与产权经济并存。未来改革的方向仍然是进一步缩小职权经济的范围,减少政府手中控制的资源。解决中国当前面临的问题仍然需要遵循市场的逻辑,而不是凯恩斯主义的刺激政策。  相似文献   

14.
算法作为计算机通过模拟人的思维在数据的喂养下将输入数据转化为输出数据的计算模型,是推进公共文化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技术要素。随着公共文化传播日益“算法化”,作为技术、权力、媒介的算法成为公共文化传播的重要中介。算法基于用户画像进行公共文化精准推送、以虚拟趣缘社群助力文化共同体构建、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在方式、目标和主体维度赋能公共文化治理现代化。算法是一柄双刃剑,算法落入数据陷阱放大治理公平困境,平台造成的过滤气泡固化受众文化审美“茧房”,对算法的依赖掣肘治理主体能力提升,由此产生普惠均等困境加剧、公共文化空间逼仄、主流文化价值遗失的症候,阻滞公共文化治理现代化,因而算法赋能公共文化治理现代化表现为一种悖论。为此,需要彰显人文关怀,观照算法“弃民”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均等;提升算法开发者和公众的算法素养,冲破文化审美茧房;强化协同思维,聚合多元主体治理合力以克服算法依赖。  相似文献   

15.
公共危机治理的社会资本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危机是危及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社会和谐需要及时发现并有效控制和化解危机。本文将社会资本概念引入公共危机治理,分析社会资本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关联和互动,阐述社会资本在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关系社会中,国人有着丰富的利益表达和交涉实践。但是有效的权利制度装置的缺乏,导致这些实践活动要么依附于权力,要么蜕化为“角力”,难以形成长效的权益保障机制。借助协商民主理论的启示,可以从提升利益表达之公共品质的角度,提出规范公权力、构建公共领域的制度建言。其关键是在维护关系网络平等交涉性的同时,切断权力与关系的短路苟合。  相似文献   

17.
当下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变革以"大数据驱动"为其实践逻辑起点,体现了制度变迁逻辑、目标逻辑以及价值逻辑。基于平台与服务协作的实现方式,大数据驱动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可划分为"搭建平台+委托合作""互联平台+协同共享"和"借用平台+合力互助"三种类型,变革呈现出供给主体多元协同化、供给方式集成便捷化、供给内容精准个性化和供给效果标准可视化的基本面向与整体趋势。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的发展实践中,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与社会治理的成长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协同演进。社会治理的成长丰富了党的建设的内涵,推动基层党建的创新。基层党组织通过深度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其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五大建设被赋予了扎根基层实践的动力。在社会治理的成长中又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通过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的自身建设科学化,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推动社会治理成长。  相似文献   

19.
长效机制是一种在公共问题长期稳定存在的状态下,以既有治理结构为基础,以实现可持续性绩效为目标的规范治理模式,具有稳定性、规范性、韧性和工具性特征。长效机制的建构包括发生情境、过程模型、运行要素三重要件。治理问题具有长期性与稳态性、治理结构具有绩效基础与转换空间、行动者具有强大行动能力与资源,是长效机制建构的情境条件。长效机制的过程模型包括情境识别、结构转换、机制优化三个单元,建构长效机制需要首先识别问题与情境的匹配性,在此基础上通过目标转换、结构调整和功能补正将既有的治理结构转变为机制模型,最后通过机制创新和资源供给来补正机制的有效性损失,并经由制度和规则的固定完成机制的优化。长效机制的建构依赖动力要素、衔接要素、协调要素和保障要素的共同作用,从而保持各个单元的有效运转。  相似文献   

20.
适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提出十周年,本文梳理回顾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关系最为直接紧密的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和转型。自1998年以来,公共管理学科中的治理研究经过了三个阶段的话语变迁。近十年来,公共管理学科的热点议题和主流教材反映了国家治理实践的进展。应急管理、数字公共治理、城乡公共治理、全球治理等二级学科被纳入学科目录,表明公共管理的学科结构主动适应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需求。各类学术组织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积极的战略因应。未来仍需要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公共管理学知识体系,进一步完成学科的“国家治理转向”,提升学科解决国家治理重大新兴议题的能力,实现中国自主公共管理学理论与国际前沿的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