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有关联盟设计与联盟可靠性的既有研究并未充分解释二者之间的关系。在联盟的形成、管理、维持和瓦解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变化都反映出国家对成本与收益的权衡考量,具体包括三个方面:成本与收益的核算、成本与收益的分配和降低成本的努力。然而,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对成本与收益的核算,对另外两个方面则关注较少。文章从联盟的两个功能类型——威慑与援助——角度出发,认为联盟的可靠性来源于两个方面:威慑对手与援助盟友。联盟机制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对于盟友主要是通过复杂的机制提高背叛成本,对于对手则是发出有代价的信号威慑其冒险行为。通过经验研究和案例分析,我们发现,尽管国家设置更高水平的联盟机制的目的在于提高联盟的可靠性,但由于国家在联盟中的成本与收益以及降低成本的努力不同,因此,联盟机制的设置对联盟可靠性的影响是复杂且有条件的。  相似文献   

2.
杜东辉 《欧洲研究》2023,(5):64-91+174-175
大西洋联盟中的“土耳其问题”是指土耳其日益偏离北约战略轨道而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北约是安全组织,但土耳其加入该组织既是为了制衡威胁,也是为了实现成为“西方国家”的身份目标。因此,安全威胁—安全供应和身份认同—价值供应的匹配程度均会影响土耳其与西方盟友的联盟紧密性。需要指出的是,安全和身份在联盟管理中的作用并不相同,前者是决定性变量,后者是辅助性变量。基于对两者的动态结构分析,可以发现土耳其与西方盟友的联盟管理模式经历了五个阶段:捆绑、强制、追随、平衡和疏离。当前双方关系的大幅波动归因于联盟管理困境:土耳其因担心“被牵连”而拒绝与盟国保持一致,又因无法实现身份融入而日益脱离西方定位;西方盟友指责土耳其偏离联盟轨道和价值观基础,但又不愿为其提供安全庇护和身份承认。双方在联盟管理的意愿和能力上出现错配,安全困境和身份困境形成共振。联盟资格的工具化、联盟合作的议题化和联盟管理的身份政治化将成为“土耳其问题”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联盟是一国通过外部方式增加权力,服务于自身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主导国建构联盟体系旨在维持其主导地位。由于国际关系中的权力格局始终处于变动之中,当主导国战略目标不变,相对权力变化有利于主导国时,其对于盟友的战略依赖下降。此时,主导国推动联盟转型以强化对于盟友的控制,盟友的自主性更受制约,主导国或者是将盟友地位矮化、联盟功能简化,甚至解散联盟。当相对权力变化不利于主导国时,联盟对于主导国的价值提升,主导国对于盟友的战略依赖加深。此时,主导国更可能提升盟友地位、强化联盟承诺、扩大联盟的职能。冷战结束之后,美日联盟经历了可能瓦解的危机。文章以冷战后美日联盟转型为例,探讨了美日联盟经历的三次大的转型。在当前的美日联盟中,解禁集体自卫权是美国给予日本一定自主权的重要标志,联盟的安全与防卫合作在空间上扩大至全球范围,在时间上覆盖了和平与战时的全过程。但是,美日联盟转型弱化了美国对于日本的控制,增加了美国卷入地区冲突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析俄白联盟     
今天的独联体实际上已成为若干政治和经济联盟的松散联合体。在独联体各国矛盾重重,联盟已是夕阳西下,整体化进程停滞不前的时候,俄罗斯与白俄罗斯从1996年4月20日《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共同体条约》,1997年4月20《俄罗斯与白俄罗斯联盟条约》的签署到1998年12月25日两国总统在克里姆林宫关于把俄白两国合并为联盟国家的宣言,却是准备将俄白作为一个联盟国家跨入21世纪。本文就俄白联盟的内容、性质、联盟的现实动因、面临的问题及影响和发展趋势作一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探讨联盟管理过程中盟友之间互动的动态机制。通过归纳和推理,笔者发现,联盟维持和管理的机制是相互制约,两个变量——盟友之间的权力对比和意图匹配程度——通过相互制约的核心机制影响联盟的命运。按权力对比,联盟可以区分为对称性联盟和非对称性联盟;按联盟内部的国家意图,联盟可以区分为防御性联盟和进攻性联盟。这样,将至少有四个"理想型"联盟,每一个"理想型"联盟都存在自身特有的互动动态。总的来说,在对称性联盟中,若盟友意图一致,则彼此相互制约易于成功,联盟容易管理;反之,则不易管理。在非对称性联盟中,只有当强国为防御性现实主义国家而弱国为进攻性现实主义国家时,相互制约才相对困难,联盟才较难管理。文章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法俄联盟、20世纪中叶的中苏联盟以及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美日联盟作为案例,对本文提出的联盟管理理论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6.
至今没有关于欧洲社会联盟统一、明确的概念 ,通常把欧洲社会联盟狭义地理解为欧洲社会政策。笔者认为 ,欧洲社会联盟在广义上可以定义为“欧盟各成员国统一所有与确保平等的社会和政治生活相关的政策领域 ,而且是统一在与欧盟整体经济水平相适应的水平上”。至于实现欧洲社会联盟的模式 ,已经实施的有“最低水准模式”和“协调模式” ;尚在讨论中的实现模式中 ,“第 1 6国模式”是设立一个超国家的社会福利机构作为可选模式 ;“走廊模式”是为各成员国的总社会保障支出比例确定一个“走廊” ,而“社会福利蛇形浮动模式”是为各成员国的各单项社会保障支出比例确定一个“走廊”。文章最后概述了欧洲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观点 ,并从现实主义视角分析了影响欧洲社会联盟前景的若干因素。  相似文献   

7.
联盟体系是美国维护霸权和实施全球战略的重要战略资产。美国联盟战略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逐步成为服务于美国大战略的有力工具。在当前美国重回大国竞争背景下,拜登政府对联盟战略进行再调整,修复并重振联盟体系,对亚太联盟和跨大西洋联盟体系进行新的整合,包括推动亚太联盟“北约化”、推进北约联盟“印太化”、拓展军事联盟“全域化”、构建盟伴“一体化”等,力图建立一个美国主导的阵营化、网络化、嵌套式的反华联盟。由于盟友自身对华经济或地缘依赖,与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参与中美潜在冲突存在制约等,使未来美国联盟战略深度发展陷入困境,中国在应对和慑止美国及其盟友联合施压企图方面仍有空间。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俄白联盟建设的动因与过程,介绍了西方及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两国对俄白联盟及其前景的评估,重点分析了俄白联盟进程中的问题与难点.本文认为俄白联盟的建立首先是出于地缘战略利益的考量,两国一体化任重道远.但无论出现何种政治变化,俄白都将致力于推动两国合作.  相似文献   

9.
尹锡悦执政以来,韩国联盟政策进行了大幅调整,这将对韩国的对外政策和美韩联盟产生重要影响。尹锡悦政府为推动美韩联盟由区域向全球范围转变,对美国战略政策追随更加明显,不仅实现了日韩关系的缓和,还与北约开启了多层次合作。本文通过梳理尹锡悦政府的联盟政策,并分析其联盟政策调整动因,认为尹锡悦政府受到中美战略竞争加剧、韩国保守势力崛起、美国战略拉拢以及朝鲜半岛局势动荡等多重因素影响,倾向于采取更激进的联盟政策。展望未来,美韩联盟加强并向全球化转型的可能性增加,但由于尹锡悦联盟政策的激进性、理想化和矛盾性,美韩联盟的转型又不得不受制于朝鲜半岛局势、韩国战略选择空间缩小以及国内政治斗争等多重因素,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0.
欧亚经济联盟作为新型区域经济一体化机制已经客观存在,并对中国及欧亚周边地区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运行五年来,欧亚经济联盟并未实现大的发展,但也未半途夭折。文章通过分析欧亚经济联盟理论基础和运行实践得出:欧亚经济联盟是欧亚地区自身特点与欧洲一体化先进经验的结合体,组建其的重要经济动因是在长期低油价情况下,能够共同拓展经济发展空间,解决本国宏观经济增长乏力的困境。以欧亚经济联盟为机制载体的欧亚一体化更是俄罗斯强国战略下的"引领式一体化",是俄罗斯面对东西方地缘政治经济压力,为拉紧周边中小国家而推行的"维系式一体化",也是俄罗斯周边中小国家的"追随式一体化"。欧亚经济联盟在中短期内将继续保持低速前进,从商品共同市场逐步向能源共同市场迈进;从长期看,其一体化发展水平将低于欧盟,但高于东盟和南方共同市场,国际影响力将大于独联体。因此,在百年未有大变局中,面对新生的欧亚经济联盟,中国在欧亚战略选择中应充分认识到:首先,在与发达经济体实现"良性脱钩"的过程中,欧亚经济联盟是可以争取的支持力量,而在处理与其他新兴经济体,尤其与欧亚新兴经济体的关系时,欧亚经济联盟及其主导国俄罗斯是需要战略协作的对象;其次,与对美关系不同,俄罗斯则是中国最重要的战略伙伴,中俄关系是中国大国外交的"压舱石"。中俄关系始终是推动"一带一盟"对接合作,营造良好周边环境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1.
1998年底,俄、白两国正式建立国家联盟,宣称两国将实现超国家的联合。这是继1996年4月俄、白共同体后两国关系的再进一步,对两国关系意义重大,不但对独联体带来影响,而且对欧洲国际关系的重构作用也不可低估。因此,有关这一联盟产生的原因与后果不得不令人关注,对这一政治现实的学术探索和政策思考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2.
当前欧亚地区一体化的进程引起诸多争论,多数学者认为,欧亚一体化进程并不现实,但欧亚经济联盟等地区组织的崛起及功能性合作的深入开展,使欧亚一体化的发展并非形式主义,欧亚各国在推动一体化合作方面虽然各有想法却并不反对。2014年在欧亚大陆出现的两场危机,改变了欧亚经济联盟的发展轨迹。乌克兰政治危机不仅让欧亚经济联盟的主导国俄罗斯遭遇西方强烈的敌对和经济制裁,也让欧亚各国认识到加速欧亚一体化一体化的风险。俄经济危机造成的影响也有可能扩散到欧亚各国,反过来加速"危机驱动一体化"。但欧亚地区一体化并不因为两场危机而加速或者减缓发展速度。欧亚经济联盟在一些领域还会继续保持一些功能合作,但在其他领域的合作则又变成形式化和仪式性。由于未来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欧亚地区一体化的发展前景并不明朗,欧亚经济联盟的未来也是相当不确定的。  相似文献   

13.
秦升 《当代亚太》2023,(2):94-122+158-159
拜登执政以后,美国加大了对联盟体系的更新与建设,由于实力的相对衰落,美国日益依赖联盟体系推动其全球战略,盟友关于联盟的战略定位以及与联盟的互动正在成为影响美国联盟体系发展变化的重要方面。当前,对于美国联盟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联盟管理、联盟困境与联盟转型三个方面,对于盟友的分析也多采用霸权国视角。文章借鉴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建构主义思想,结合源自中国的“周边”概念,通过对比陆权、海权等地缘政治概念,阐释了国家以我为主建构周边的过程,论证了周边建构在国家对外战略中的突出作用,初步探索了周边的地缘政治内涵。通过引入实力认知、历史记忆、美国介入以及战略时机四个变量,从中观的地区层次分析了美国盟友的周边安全建构对其联盟战略的影响。文章梳理了澳大利亚周边安全建构的历史,运用以周边为核心的理论框架,探讨了在《澳新美同盟条约》以及“澳英美安全伙伴关系”形成过程中澳大利亚联盟战略的演化机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联盟战略研究中观地区层次的缺失,指出美国盟友的联盟战略主要围绕其对周边的安全建构而形成。  相似文献   

14.
李兴 《俄罗斯研究》2012,(6):151-174
普京在竞选总统期间提出了欧亚联盟的思想,引起俄国内外学界与政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设计中的欧亚联盟,将更有效益地使用成员国总体自然、经济和人力资源,是更深程度、更高层次的一体化,是拥有超国家机构的主权国家的联盟。它将被打造为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强大的、独立的一极力量,从而摆脱欧亚中心地区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边缘地位,实现俄"欧亚强国"的梦想。欧亚联盟的思想可以说既是普京的总统竞选大纲,也是普京当选总统后的国家大战略。欧亚联盟的提出具有自身的背景、机遇、历史和现实基础。普京已经规划了该联盟实施的路线图,并为实现该联盟做出了实际的努力。欧亚联盟的最终建成取决于许多因素,其前景具有不确定性,但其主要成员毕竟是中国的近邻,中国理所当然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5.
认知联盟理论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认知联盟理论是解释冷战后联盟现实的一种理论倾向。它扬弃了传统联盟理论关于威胁是联盟形成基础的观点 ,认为目前遍布全球的联盟体系更多地不是因威胁的驱动而得以维系 ,而是在社会、经济、文化一致性或兼容性的基础上的利益共同体。对利益联系性和共同性的充分认同使这一联盟体系自发地融合和壮大。它不仅超越了传统联盟的特定约束力 ,而且能够使传统联盟在原有威胁消失后继续长期地存在下去。认知联盟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 ,能够像有机体一样通过持续的互动和实践生长和再造。北约东扩正是这一有机体扩展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自重返亚太战略出台以来,美国一直努力推动其亚太联盟的转型,其战略是给予盟友更大的战略自主性,推动后者承担更多的责任,以减轻自身的战略负担。在此基础上,美国坚定地增加对盟友的承诺,给予其战略再保证,以威慑对手。然而,在国家实力相对下降的前提下,美国可能没有能力兑现其盟友骤然增长的战略承诺要求,文章将这一困境称为美国亚太联盟体系中的承诺难题。这一难题会导致盟友自主性上升,使得美国陷入承诺陷阱,其主要表现是美国承诺边界将会拓展、承诺与战略成本出现螺旋上升和外交政策存在虚张声势三个方面。为了解决承诺难题,美国在现实政策中采取了美日同盟的再平衡、亚太联盟网络化和制度化三种措施,然而这些措施仍然存在一些隐患。  相似文献   

17.
独联体各国并未朝着六个月以前所设想的松散联盟的方向发展,相反,他们之间的对立不断加深,亲俄和反俄两大集团正在形成。那些因主张民主、反对极权而上台的部分俄罗斯首脑态度也日趋强硬,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的一位国家顾问声称“保卫居住在俄罗斯联邦境外的俄罗斯人的法律及其它权利事关重大,否则将严重损害俄罗斯总统的威信。”乌克兰、摩尔多瓦、阿塞拜疆以及波罗的海三国的政治首脑担心一个过去的帝国会卷土重来,因此这些国家形成了一个潜在的反俄联盟,乌克兰是其中最有实力和最坚决的一员。乌克兰的总统顾问说出了其它几国的共同忧虑:“俄罗斯梦想成为旧俄帝国的继承人,目前的经济危机促使当  相似文献   

18.
浅析肯尼迪政府时期美法在支付领域的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强 《美国研究》2006,20(3):107-123
肯尼迪政府时期,随着西欧经济的恢复,美欧联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分歧开始凸显,美法因支付不平衡而起的矛盾即为其中之一。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法支付矛盾产生的历史根源;以美元危机和美国黄金外流为中心,两国在联盟方针和冷战战略上展开激烈较量;美国政府内就如何解决美法支付矛盾曾有过激烈辩论,肯尼迪政府最后以从欧洲撤军相要挟,迫使戴高乐在弥补美国赤字安排上让步,美法在支付领域的矛盾暂时得以缓解。  相似文献   

19.
国际安全之联盟理论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联盟理论一直是国际安全研究领域所探讨的一个重要命题 ,也是一个充满悖论、见仁见智的问题。以摩根索为代表的传统现实主义联盟理论认为均势是联盟形成的关键 ;以沃尔特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联盟理论则认为威胁平衡是联盟构建的动因 ;冷战结束后 ,面对联盟特征所呈现的变化 ,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分别从功能和文化的视角对联盟的本质加以深度剖析 ,进一步完善了联盟理论的研究 ;而 2 0世纪 90年代施韦勒“利益平衡”的提出 ,说明现实主义联盟理论不仅没有退出舞台 ,而且仍然是联盟研究的主流理论。同时 ,二战结束以来国际上出现的奇特的准联盟现象也已经引起部分学者的注意 ,但学术界对准联盟理论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20.
凌胜利 《当代亚太》2012,(5):33-55,157,158
亚太联盟是美国亚太战略的重要支柱,推动联盟的调整与转型是美国亚太战略实施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美国亚太联盟转型明显,不仅表现为联盟区域扩大、联盟利益拓展,还出现了联盟结构调整与联盟互动增强等趋势。联盟的内在变革、亚太地区安全环境的变化、中国崛起的地区效应等因素被认为是影响美国亚太联盟转型的重要动力,但其内在机制并不明晰。相对而言,将中美关系作为推动美国亚太联盟转型的主要动力更具说服力。具体而言,受中美关系中的权力差距与信任水平影响,美国对华战略在遏制与接触中呈现不同态势,美国的亚太联盟因此具有强弱变化。对华战略是美国亚太战略的核心,为了管控中国的崛起,美国借助其亚太盟友共同向中国施压。不过,冷战遗留的各自为战的双边联盟很难适应美国当前的亚太战略和对华战略的需要,为此,美国需要推动其亚太联盟转型。受美国对华战略的遏制与接触强弱程度变化影响,未来美国亚太联盟将呈现北约化、岛链化、雁阵化和赫尔辛基化四大趋势,这将对中美关系和亚太地区安全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