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法治化建设的今天,藏区社会的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人们内心确认的习惯法规则。还需要国家法的保驾护航。而国家法在藏区的适用与作为本土法资源的习惯法产生了一些冲突。既不利于藏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民族和谐,因此只有在法治化国家内对藏族习惯法进行重构,完善民族地方立法,才能让藏族习惯法在新形势下焕发出新的光彩,促进社会主义的法治化国家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必须重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在民族地区基层的建设。针对当前不少民族地区法治文化建设面临的非法治文化习俗力量还比较强大的特殊难题,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民族地区法治文化建设的领导,并创新推进民族地区法治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民族自治地方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对于提高民族地区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能力,营造公平高效的法治环境,促进和保障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探索适合民族自治地方法治政府建设的成功经验,通过对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剖析,对进一步完善契合民族地方发展特点的政府法治化思路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市域社会治理是新时代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蕴含着法治化元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法理基础是依法治国、有限政府和公民社会理论,需要完成制度建设、确保治理过程的规范性和治理结果的公平正义,离不开法治的规范和保障。通过实证化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市域社会治理的法治化程度不高,其原因在于立法不完善、缺乏法治思维、执法缺少监督。市域社会治理法治化的进路是建设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和法治文化体系,确保市域社会治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市域社会治理法治化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民族地区的农村社区建设,已成为新时期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中心任务之一。然而,在当前全面建设社区的热潮中,民族地区的农村社区建设却日益成为边缘化的区域。总体来看,民族地区的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着一些相关困境。通过对民族地区的农村社区进行实证分析,本文认为,构建"四位一体"的农村社区运行机制、重构农村社区经费投入机制、加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多层次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快人才的培训体系和考核制度建设是加快民族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的最终出路。  相似文献   

6.
双语法治人才的培养是落实、推进民族区域法治化的重要举措,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实践证明汉藏双语教学模式作为民族地区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创新探索,具备可行性和区域推广优势,对民族地区的法治事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民族地区法治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进一步阐述民族地区法治人才培养的汉藏双语教学模式探索,对汉藏双语教学应用于民族地区法治人才培养现实予以理性反思,提出民族地区法治人才培养中汉藏双语教学的改革方向,以期优化汉藏双语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民族地区法治人才培养事业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地区法治化路径选择的关键在于协调国家法与民间法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如何合理地对待国家法与民间法这两种不同的知识体系之间所存在的差别。甘南藏族聚居区部落习惯法中的调解人——"斯哇"在藏族社会变迁中的调解实践为解决国家法与民间法之间的紧张与冲突提供了经验:一方面,国家法应当从尊重地方性知识出发,为寻求互动作出认知民间法知识体系的努力;另一方面,民间法也应当积极自我扬弃,自觉挖掘其间所蕴藏的,既符合国家及民族发展实际又具有沟通两种知识体系的力量的"现代性",以寻求与国家法的沟通与衔接。  相似文献   

8.
德钦,历史上是滇藏茶马互市的必经要道,也是由滇入藏的交通要冲。境内有藏、傈僳、纳西等13个民族,藏语通行于各民族之间,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并存的山区农业特困县。这里虽然有多族文化的宝贵资源,但也面临着正确引导多样性文化和谐繁荣的任务。加强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对于民族地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维护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重要深刻影响。沿线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通过民族文化品牌的建设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抓住重要历史机遇,通过民族文化与品牌建设的密切结合,大力宣传推广中国民族文化和中国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民族文化对推动南宁市建设广西"首善之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南宁市在繁荣民族文化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南宁市应继续加大民族文化品牌的扶持力度,加强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强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1.
建构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建设理论,应从中国本民族文化的意义上强调"文化自觉",摆脱对西方文化"标签"的依赖,创建属于我们民族自己的理论形式和文化定义。在当今时代,建构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建设理论的民族性路径在于:重视和正确认识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突出本民族文化产业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建构具有中华民族价值的学术话语体系;发展适应本民族现实状况的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2.
基层治理法治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内容,也是基层治理体系走向完善的必由之路,还是破解地方治理难题、推进地方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支撑和保证。善治思维和正义精神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现代理念;法制和程序建设是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首要环节;执行与监督是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关键环节;多元治理与全民守法是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长效机制体系由四个机制系统构成:一是以民族和谐促稳定机制,二是以发展促稳定机制,三是以社会管理创新促稳定机制,四是以法治保稳定机制。这一机制体系是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解决影响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的综合治理机制,是维护民族地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确保民族地区长治久安、维护国家安全以及边疆安全的重要机制,从而长期优化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环境功能、促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4.
乡村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智慧源泉和内生动力,是各民族基于我国乡村文化现实的自我觉醒与积极应对,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复兴。乡村民族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强民族地区发展建设的根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重要推动作用。云南省弥勒市有乡村多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相互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典型性,对以乡村民族文化建设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以弥勒市为例深入研究发现,民族地区乡村民族文化建设资源丰富、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发展建设需求迫切,但存在部分乡村民族文化资源未得到重视,文旅融合发展有待优化提升,民族文化工作机制有待健全等问题。建议通过加强原生态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打造和培育乡村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完善工作机制,加大文化建设投入等路径,大力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建设发展,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云南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实践在民族建设与发展的诸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治理经验,这对于创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体系、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必须立足民族地方实际与时代要求的双重基础,以新时代下的国家治理为导向,把握住云南作为开放前沿的历史机遇,从而推进云南民族地区向"多元化"社会治理模式迈进。  相似文献   

16.
加强民族工作法治化建设既是形势所迫,又是工作之需。本文立足民族法治化建设与民族团结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回顾了我国民族工作法治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及面临的问题,思考如何进一步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民族工作。要完善中国特色民族法律法规体系,增强民族立法的可操作性;要全面认真地贯彻实施现有民族法律法规,实现高效的民族法治实施;要不断强化法治思维,为我国民族工作法治化的深入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公安机关平安建设内涵丰富,具有多元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特征,是实现国家富强梦、民族复兴梦、人民幸福梦和社会和谐梦的重要保障。作为平安建设支柱性力量的各级公安机关要勇于探索和实践平安中国建设的人文化、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等思路与对策,为建设平安中国保驾护航,夯实"中国梦"的根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西藏地区群众微信使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微信推动了藏民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和商业模式变革、促进藏族文化的传承和"参与式"传播,同时民族文化对社交媒体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推动民族文化与社交媒体的互动发展,既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时代要求,也是社交媒体"内容生产"的必然选择。结合藏族文化的未来走向,应着力推动民族文化公共议题形成、促进微信的创意表达,使两者深度融合衍生文化产品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民族地区中国梦认同是民族成员基于区域文化的价值研判与价值体认,是对中国梦价值内涵的承认和认可。甘肃宕昌羌藏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众多的区域文化之一,其自身孕育的文化特质演绎出经典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和而不同",以这种文化为基础,从价值目标上构筑起主体与客体利益相通的中国梦认同路径。  相似文献   

20.
民族地区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有利于增强民族地区的中华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地区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以再造民族地区文化新话语体系为关键,以挖掘整合地方文化资源为基础,坚持"二为"的服务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