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针对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低收入者的生活、医疗困难等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医疗服务是第三产业,属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直接关系着社会公平。惠民中国医疗行动以降低费用、直补的方式,有助于社会再分配的公平,使老百姓在原有的开支条件下,药有所值,享  相似文献   

2.
《时事资料手册》2006,(5):29-29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经过这次分配得到的收入,也称原始收入。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政府通过税收杠杆和法律法规进行调节和规范,一般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  相似文献   

3.
浅谈社会保障与国家财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保障与国家财政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社会保障的预算和收支活动是国家财政分配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从本质上来说,社会保障分配属于国家财政分配的范畴国家财政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为了实现国家的职能,凭借国家的权力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一种活动。社会保障是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劳动者之间形成社会化大分工,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对社会成员因年老、伤残、疾病、失业等原因而面临生存危机时,通过对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为其提供物质帮助,以保证他们的最低收入保障和健康保障。可见,社会保障分配与国家财政分配的主体都是  相似文献   

4.
《群众》2011,(3)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秘书长陈永杰:倍增最低工资标准。收入分配不公已经成为当今中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当前收入分配的一个最主要问题是,劳动者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偏低且呈下降趋势,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分配的比重偏低且呈下降趋势。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低收入人群的收入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失衡,致使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首先,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比例从1998年的53.1%下降到2007年的39.7%;二次分配后,居民可支配  相似文献   

6.
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初次分配中劳动者的作用得到重视,劳动者在分配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不同个体的结果公平也在二次分配中得到加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变迁同样出现了有利于劳动者的积极变化,劳动者收入低水平的“平均主义“被打破,收入形式的多样化得到提高。但劳动者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较低比重、收入差距过大和“重资轻劳”等不符合科学发展的现象,需要在政府管理、法律政策、工会力量、国际接轨方面加以完善和增强,从而使得劳动者收入增长、结构等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7.
一、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区别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两种不同的收入分配方式。要正确理解这两种不同的收入分配方式,首先必须弄清楚它们的区别。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来。1.从含义和内容上来讲,按劳分配是指社会在做了必要的扣除之后,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其主要内容是:①实行按劳分配,所分配的物质对象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给劳动者个人的,既不是全部社会总产品,也不是全部国民收入。②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是参与按劳分配的前提。这有两层意思:一是必须参加劳动,提供劳动;二是必须在公有…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6日召开会议.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会议强调,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近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近年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进展情况,以及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他提到,中国将深化收入分配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相似文献   

10.
把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放在农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丛斌 《中国人大》2009,(17):37-37
今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应该突出"三农"问题和改善民生的问题,民生的问题应该重点放在农村。 第一,扩大内需,要重在增加广大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别。现在城乡差别越来越大,农民的收入偏低,消费能力较弱,扩大内需就没有动力。由于差距太大,老百姓的心理不平衡。我建议中央深化收入分配改革,逐步提高劳动者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时事资料手册》2009,(5):84-84
8月25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近年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进展情况中提到,我国将深化收入分配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笔者认为,提高居民收入比重,就要让利于民。  相似文献   

12.
8月26日《京华时报》报道,近日,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近年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进展情况。张平在报告中提到,我国将深化收入分配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相似文献   

13.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要从投资拉动转向居民消费拉动,着力点应在国民收入分配改革上。要想改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一次分配时,应该在维护劳动者权益、保证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力增长与利润增长相匹配上采取切实措施。现在,由于劳动力相对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好像工资上涨的问题不是很突出。但从整个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比例来看,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所得比例并没有上升,建议下大力气解决。同时,初次分配也要提高对农民的分配。  相似文献   

14.
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我市开展"调结构、增活力、上水平"活动的重要工作内容和目标。从我市情况看,推动居民收入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任务比较艰巨,需要做许多具体工作。一是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居民收入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关键是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因此,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是实现居民收入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的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的产生具有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体制、劳动者不平等的劳动能力和政府再分配的效果等因素,共同决定了现阶段收入差距的存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和一些违法行为则进一步强化了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扭转这一局面,形成合理的收入差距,必须调控初次分配的过程和结果,努力推进初次分配实现市场公平和市场效率的统一,再分配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效率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梁凯膺 《长白学刊》2010,(6):150-150
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都应该和必须体现劳动者平等享有劳动成果的权利,但在现阶段,城市工人收入水平低、收入增长慢、工资差距过大已经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重建按劳分配机制 确保劳动收入稳定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基本表现之一是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的报酬较低。为确保劳动报酬稳步增长,在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重建按劳分配实现机制,这个实现机制就是允许劳动者游行、示威、罢工,就是通过工会保护好劳动者的收入分配权利。这会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问题。然而,作为执政党应辩证地看待社会稳定,树立动态的稳定观。  相似文献   

18.
郑楚光 《世纪行》2006,(3):17-17
一、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提高劳动力要素分配的最低标准,公平社会财富一次分配。十六届五中全会要求“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异扩大的趋势”。我们应该对国有垄断部门和国有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要尽快加强监管,适当降低垄断行业收入水平,防止法理上归全体公民所有的垄断利润转化为小集团的利益和个别人员的薪酬福利。  相似文献   

19.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前提、没有一定的资金投入.没有一定的集资渠道.就无所谓社会保障基金.更谈不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筹集社会保障基金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有:平等性原则。这是指一切社会成员,不分民族、职业和性别,他们都何享受社会保障的平等权利,亦有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义务。这忡义务的平等性,是指村筹集基金责任义务的平等.而不是缴纳份额的平等。社会保障的主体是国家,社会保障基金无论是企业、个人缴纳。还是国家财政收入中拨付,都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栩再分配的筹集.显现出全体社…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将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认清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实质,正确区分收入差距与两极分化的界限,对于制定恰当的收入分配政策,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实现社会成员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