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乳牛酮病是血液中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增高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在临床上以酮血、酮尿和酮乳为特征。其危害不仅使大群高产奶牛降低产奶量,引起血钙、血钾和血钠的减少,同时本病也能继发乳牛骨营养不良和不孕症;尤其严重的是,患酮病牛的牛奶被人食用后也能影响人的健康。隐性型酮病(或称亚临床酮病、潜在性酮病),单从临床症状作出诊断比较困难,为了探索一种简便、有效并适合  相似文献   

2.
选健康中国黑白花泌乳牛 1 0头为健康对照 ,另选尿酮阳性牛 4 0头 ,依据其尿酮阳性强度将其分成T1、T2、T3、T4共 4组 ,其中T4组为亚临床酮病组。对血、尿、乳部分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T4组牛的尿酮为 5 0 1 .72mg/L± 74 .5 3mg/L ,与其他各组的差异极显著 (P <0 .0 1 ) ;血酮、乳酮分别为 1 39.1 4mg/L± 1 9.0 0mg/L和 96 .33mg/L± 1 6 .72mg/L ,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 <0 .0 1 ) ;血糖为 2 .0 1mmol/L± 0 .1 4mmol/L ,极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 ;T4组的血清AST显著地高于其他 4个组 (P <0 .0 5 )。血清ALT、AKP、BUN、钙、磷在 5个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对各项指标测定结果分析 ,亚临床酮病多发于 4~ 5胎的高产乳牛  相似文献   

3.
血浆纤维蛋白连结素(Plasma Fibronectin,PFn)是一簇存在于血液及各型细胞表面,为一组多功能的非免疫性高分子糖蛋白,由多种细胞合成与分泌,具有诱导细胞分泌,连结细胞和间质,参与血液凝固和机体防御等功能,PFn含量的改变与多种疾病有关。本文旨在通过牛酮血病的PFn检测,探讨对该病的价值。 (一)材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10例病牛经临床和乳酮体检测确定酮血病,为北京奶牛场提供。 2.对照牛:北京奶牛场健康奶牛10头。  相似文献   

4.
“珍珠病”就是浆膜结核,是结核病在浆膜上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过去仅在剖检后才有明确诊断。为摸索它的生前诊断方法,笔者从1980~1982年对苏鲁豫皖部分地区的626头耕牛进行结核检疫(阳性牛225头占35.94%,阴性牛281头占44.89%),将其中的阳性牛137头、阴性牛50头进行直肠触摸对比和屠宰检验,查出珍珠病牛40头,初步认为“直肠触摸  相似文献   

5.
以酮粉法诊断乳牛醋酮病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因此,我们对实验室的检测方法经过5年试验研究,摸索出一种较为理想的检测方法。 试剂 亚硝基铁氰化钠粉剂(保存于棕色瓶中),10%氢氧化钠溶液,20%醋酸。 方法 取中试管1支,先加尿液2~3ml,随即加入亚硝基铁氰化钠粉末少许(约10mg),振摇,使其充分溶解,再加10%氢氧化钠溶液0.2ml(约3~5滴),混合,使成红色,加入20%醋酸1ml(约20滴),充分混合,观察结果。 判定 尿液呈现红色者为阳性反应,加入20%  相似文献   

6.
牛球虫病多见于犊牛,成年牛一般为隐性感染。广州某奶牛场舍饲黑白花乳牛820头,其中成年母牛455头、青年牛234头、犊牛131头。1997年11月12~29日,该场先后有9头成年母牛发生以血便为主症的疾病。临床症状病牛体瘦弱,体温37.5~38.6℃...  相似文献   

7.
1980~1989年对22个城市32个奶牛场10371头成年泌乳牛进行乳房炎病因及发病情况调查,并对其中3384头泌乳期奶牛的12660个乳区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查。结果,临床型乳房炎奶牛发病率为33.41%;隐性乳房炎奶牛头阳性检出率为73.91%,乳区阳性检出率为44.74%。采集2015份患乳房炎和健康奶牛奶样进行细菌学检查,临床乳房炎、隐性乳房炎和健康奶样病原菌检出率分别为85.37%,62.76%,36.60%,与奶牛乳房炎发生有密切关系的病原菌有12种。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应用奶牛乳房炎试纸监测乳房健康状态,对检出病牛的隐性乳房炎乳区,进行细致的处置,改善乳房状态,达到控制和治愈隐性乳房炎的效果。(一)材料和方法1.动物的选择:于万发镇应用乳房炎试纸检查泌乳母牛300头,检查出隐性乳房炎病牛128头。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为42.7%。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某奶牛场三个队74头临床健康奶牛泌乳期乳汁(前乳)进行了细胞计数、pH、氯化物以及电导值的测定。282个乳区的前乳样品经加里福尼亚乳房炎试验(California Mastitis Test简称CMT),确定为乳房炎阴性(包括可疑反应)者204个乳区(占72.3%),乳房炎阳性乳区78个(占27.7%),并依据CMT反应等级标准确定为健康或乳房炎乳区。上述各项指标检查表明,健康(CMT阴性)乳区的乳汁细胞数为90000/毫升,pH为6.6,氯化物为0.19克/100毫升,电导值为0.41~0.42×10~4μs厘米。隐性型乳房炎(CMT阳性)乳区乳汁细胞数在515000/毫升以上,pH为6.70~7.02,氯化物为0.21~0.30克/100毫升,电导值为0.44~0.53 ×10~4μs/厘米。健康乳区与隐性型乳房炎乳区乳汁测定值比较结果差异显著。本文报道的意义在于为乳房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本项研究试图通过奶牛血糖、血酮、尿酮、肝功能变化及血常规等项的测试及分析,弄清奶牛隐性酮病发生的一些特点,从而探讨进行早期诊断的理论根据,寻求进行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隐性酮病的最适时机和方法,为今后预防和控制本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对不明原因役牛猝死症病料组织触片镜检和分离培养皆未发现细菌;乳胶凝集试验检查发现3份送检血清皆为伪狂犬病病毒(PrV)抗体阳性;ELISA检测结果,其中2份为PrV gE抗体阳性,而且这2份血清PrV中和抗体也为阳性;以脑组织制备DNA模板进行PCR,扩增到特异性的PrV DNA片段;对健康成年兔接种病牛脑、肺等病料,表现典型的伪狂犬病症状.综合流行病学、细菌学、血清学、分子生物学和动物试验结果,确诊为牛伪狂犬病.  相似文献   

12.
我们对阳性乳牛体内无机离子的含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发现酒精阳性乳症的发生与机体的应激性升高有关。这与酒精阳性乳症发生的临床规律相吻合,对防治酒精阳性乳症具有重要意义。(一)材料和方法1.动物的选择:随机选取无临床症状的泌乳奶牛150头,用标准平板法测定酒精阳性乳的性质。分为酒精阳性乳牛组84头,阴性乳牛组66头,一次采取静脉血分离出血清为样本。2.试验方法:血钠血钾测定采用火焰光度计法;血液pH测定采用血气测定仪法,所用仪器为BECKMAN2S1801,3801,5801,SeMesLIQUIDSCINTILLATIONSYSTEMS型血气自动分…  相似文献   

13.
采用蔗糖不同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牛隐孢子虫卵囊,超声波加冻融裂解,制备可溶性和颗粒抗原,与参考阳性血清和免疫家兔血清呈阳性反应;与参考阴性血清和从非疫区采集的30份犊牛血清呈阴性反应;对牛焦虫病血清、球虫病血清、轮状病毒性肠炎血清均无交叉反应;对被检测的96份自然感染隐孢子虫犊牛血清阳性检出率为81.25%;对42份实验感染隐孢子虫雏鸡血清阳性检出率为78.57%。初步证明用免疫琼脂扩散试验诊断牛隐孢子虫病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为防治鸡鸭缺硒病,我们采用氢氧化铝亚硒酸钡注射的方法,对鸡鸭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肉鸡注射1~3mg/只氢氧化铝亚硒酸钡,血硒在体内可维持60天以上;肉鸭注射1.5mg/只,血硒在体内维持50天以上,制剂注射后24小时血硒开始升高。这种制剂具有吸收快,体内维持时间长,注射剂量小的优点。肉鸡、鸭注射后,在10~60天内增重幅度分别为16.4~30.03%及16.72~24.71%。长效注射剂首次用于预防临床及亚临床缺硒病,预防率达100%,安全性好,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5.
(一)材料和方法 1.动物:从本地购买混合饲养的公牛和母牛,年龄在6个月左右,全部切除脾脏,采用遮蔽单厩饲养。 2.血液学变化:分别在切除脾脏前、后每天由颈静脉采血,EDTA抗凝。测定血液红细胞压积容量(PCV),并在采血后1小时内涂血片,瑞特氏染色,以检查微粒孢子虫病,温氏附红细胞体病和牛的血巴尔通病的自然感染状况。 3.供血动物:给动物静脉注射标准的低温保存的边缘虫接种液1毫升,造成急性微粒孢子虫病,待病牛的红细胞35~87%被侵害后,作为供血动物。 4.传播实验:在牧场林地附近,用一个黑色的装有干冰的罩网捕捉器收集虻,然后立即将虻移入单厩,并将病牛和切脾敏感牛栓入,臂部剪毛,裸露出一小块皮肤,以便虻叮咬。每个虻都敢在一个1品脱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中间宿主调查、黄牛粪便生物学检查、病原体鉴定、人工培养尾蚴感染黄牛和家兔试验、药物治疗病畜等一系列研究,证明长江三峡上游的万县、涪陵、黔江、重庆、南充和达县等地(市)有东毕吸虫病流行,中间宿主是狭萝卜螺和小土蜗。解剖黄牛34头,感染率达33.0%~44.4%,感染强度为1~4000条;用生物学方法检查黄牛1268头,阳性率为23.20%;采用硝硫氰醚等药物治疗自然感染东毕吸虫病牛460头,转阴率达100%。  相似文献   

17.
将双向免疫扩散试验(DID)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LT)用于牛皮癣病的抗体检测和细胞免疫检测。35头无牛皮癣症状的新生犊牛血清抗体全部阴性,淋巴细胞转化率均在10%以下,10头具有牛皮癣症状的病牛,50%为血清抗体阳性,淋巴细胞转化率为22%~46%。30头注射抗牛皮癣疫苗的牛血清抗体全部由阴转阳,淋巴细胞转化率升至15%以上的有16头。  相似文献   

18.
据我校奶牛场调查资料,自1983年以来,在每年的10月至次年2月的产犊季节,有30%左右的奶牛产后发生亚临床型酮病,使生产受到一定影响。本试验的目的拟在对产后泌乳早期(1~30天)母牛亚临床型酮病发病率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亚临床型酮病与产前120天的产乳量(其中包括60天的干乳期),以及干乳期的长短和各种围产期产科疾病间的病因学关系,并期望探索一种对本病快速简便的临床监测方法。(一)材料和方法1.试验动物:在1983年9月~1984年1月和1987年8月~1988年2月,随机取本校牧场饲养2~8胎、上胎305天产乳量在5000kg以上、营养状况中上等的黑白花奶牛43头。2.样品采集及酮体测定:(1)对试验的43头奶牛分别在产后连续跟踪  相似文献   

19.
布鲁氏菌病 (简称布病 )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为了及时、准确、全面掌握疫情动态 ,采取防制措施 ,控制发生和蔓延 ,保护人、畜健康 ,开展了甘肃省布病的监测工作。方法 被检血清 :监测工作分国家级、省级和地区级 3个类型的监测点 ,各检测点根据各地发病状况安排牛、羊、猪的血清学检查数和病料检查数 ;诊断液 :试管凝集反应抗原、阴性血清和阳性血清 ,由成都兽药厂提供 ;诊断与判定标准 :按 1979年部颁规程操作、判定。检测结果  1991~ 2 0 0 0年用试管凝集反应 :共检测牛15 45 83头 ,阳性 3 45头 ,阳…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西安地区流行的奶牛腹泻,进行了病原学调查。从死牛和病牛肠内容物分离卵囊,作光镜、电镜及不同染色标本镜检。用牛体分离的虫株接种雏鸡、雏鸽、小鼠、犊牛等实验动物进行生物学传递试验。对自然死亡牛和实验动物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在病牛粪便中查到大量圆形和椭圆形隐孢子虫,大小为2.5~6.0μm或3.5~6.0×2.5~4.5μm,其感染率:犊牛为75.40%,青年牛为6.25%,成年牛为29.36%;发病率分别为50.80%、0%和27.52%。球虫(E.bovis、E.brasiliensis、E.cylindrica)感染率:犊牛为7.34%、青年牛0%、成年牛2.13%。参与生物学试验的动物均发生感染,雏鸡和犊牛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小鼠和雏鸽呈隐性感染。病理学变化、实验动物与自然病例一致,均以肠道为主,其他脏器无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