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亚芳 《理论月刊》2005,(3):122-123
在《无名的裘德》中,作者着力塑造了悲剧性主人公裘德的形象。除了通过事件来烘托出裘德的悲剧性命运外,作者从两个方面对此进行论述:一方面是通过裘德一生事业和婚姻的追求轨迹的循环,暗示了裘德的悲剧;另一方面,通过塑造另外三个人物形象在不同侧面增强了裘德命运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2.
高岩 《求索》2014,(5):138-142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及《麦克白》在题材、主题、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鲜明的特色。在悲剧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中,莎士比亚更是既注重展示人物的外部冲突,又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冲突,在这两种冲突中完整地深刻地揭示人物性格。他巧妙地把人物性格中存在着看似矛盾的特质协调地联结在一起,让它们在不同的情势下交替出现,达到内在和谐与外在整一的艺术高度,从而凸现出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祥子悲剧的产生是建立在父权缺失的基础之上的。从祥子对"钱"、"身体"以及拉车行当的价值判断的角度研究祥子的精神流变,能够挖掘出其精神悲剧背后的深层原因。一方面,在城乡文明冲突的特殊背景下,在祥子由一个"入城农民"到城市底层市民的转变过程中,父权缺失让祥子失去了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这与他对钱、权的依靠一起促成了祥子在市民化过程中个人奋斗的生存悲剧和精神悲剧。另一方面,父权的缺失为祥子提供了建构自我的自由空间,祥子最终走出自我封闭的状态,接受城市底层群体文化的影响。祥子的失败也揭示了当时社会革命艰难的现实。  相似文献   

4.
在鲁迅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中,以阿Q为代表的下层百姓实际上是乡土中国中常见的光棍形象。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人的两个基本权利"生"和"性"上都无法得到满足,这就决定了他们"土谷祠"式革命理想的虚幻性以及最终不可避免的悲剧性命运,而鲁迅在对待阿Q情感上的复杂性,则体现出鲁迅对启蒙本身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西方文学作品里悲剧代表人物的悲剧性实质根源于秩序观:悲剧的冲突可以看作要么是人与社会道德秩序的冲突,要么是人同自我关系(个人情感秩序)的冲突,要么是人同自然规律秩序的冲突。悲剧美的产生归根结底也是由于读者对悲剧人物个体行为不合社会或自然秩序观而产生悲剧性命运的强烈同情和共鸣。  相似文献   

6.
刘炳辰 《理论月刊》2004,(4):126-128
路 翎 笔下 的蒋 纯 祖形 象,是鲁 迅 人格 精神 的 对象 化和 胡风 现 实主 义文 学 理论 的人 格 化。他 填 补了 中国现 代文 学史 上 以个 体力 量 和人 格承 担 起国 民性 改 造这 一历 史重 任 的文 学形 象 的空 白 。 经过 上 下 求 索,他 认 定鲁迅 由“ 立 人”而“ 立国 ”的 救国 设想 ,始 终抱 着 深厚 而博 大 的人 文情 怀 ,追求 这 个合 理 的 梦想 世 界 ,并 在 付 诸 实现的 过程 中,坚韧 不拔 ,大 胆 挑战 ,明 知不 可而 为 之,用生 命和 激情 完 成一 首青 春 的诗 ,谱写 了 一 曲 悲壮 的 英 雄 命运交响  相似文献   

7.
8.
江门是著名侨乡,台山、开平是华侨聚居地。在台山、开平,嫁往海外,不仅是个别女孩的理想婚姻,也是当地家庭、社会的普遍追求选择。女子外嫁不仅改变着她个人的命运,还牵动着整个家族的利益。这种自19世纪初就形成的外嫁女传统,已经成为侨乡特有的一种移民方式与手段,是侨乡特有的社会现象。本文以《金山歌集》《金山伯的女人》等文学作品为依据,在性别视野下解读台山、开平外嫁女的文学形象与史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悲剧为什么产生?这是悲剧文学在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中首先要碰到的问题。古代戏剧家们,都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天意、鬼神主宰着,人不能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郭沫若的抗战六大悲剧,显示出他运用先进的世界观来观察人类社会,突破了古典悲剧的思想局限,反对人的意志不起作用的观念。他写出了中国历史上处于悲剧时代的许多悲剧英雄,他们决不是被不可捉摸的命运驱使的玩偶,而是为崇高的理想奋斗着的“中国的脊梁”式的人物。郭沫若从现实社会中去挖掘出悲剧产生的根源,有着超越古典悲剧文学的强大的社会解剖力和现实的战斗力。  相似文献   

10.
五四——令人怀恋的文学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0年前的5月4日,发生了北京学生火烧赵家楼的事件。无论对这一事件有怎样的评价——长期以来,人们极力赞扬这一事件的正义性,近年来也有海外学者反思它所包含的非理性因素对20世纪中国历史的负面影响———1919年5月4日发生的事件已经使这个日子成为一条粗...  相似文献   

11.
立象尽意是中国文学的形象特征,中国古代的众多先贤都对此进行过相关的论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所构造的言、意、象关系,与西方现代文学理论倡导的"语言是存在之家"等理论具有重大区别,体现了中国文学理论对文学形象特征的独特认知。立象尽意的文学特征在中国古代最终形成了"意象"范畴,并为后代学者不断地发展和充实。站在当前的学术视野之中,文章从中国文学理论的话语建设方面阐述了立象尽意在当代的具体特征。  相似文献   

12.
黄桂元 《新东方》2000,(4):26-26
1920年的一个普通日子,当21岁的法国姑娘西蒙娜·德·波伏瓦背着书包第一次走进哲学讲师的考场时,她的目光触到了对面一个男生那对有些斜视的眼睛。她当然不曾想到,自己一生的奇特命运就在此刻决定了。  相似文献   

13.
30岁女人,知道怎样让自己满意 从30岁开始,我不再害羞,不再害怕谈到“性”这个字。——丽莎,会计师 精彩生活从30岁开始。我终于可以在精神上放下重担,潜意识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及怎样才可以得到。我开始给自己买最漂亮的内衣,跟他一起看各种碟和有关性爱指导的书,性爱的感觉从没有像30岁的时候这样好。  相似文献   

14.
虎妞是老舍先生代表作《骆驼祥子》中塑造的一个独特的女性形象,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独具个性的人物形象。祥子与虎妞的故事,是一个特定年代里的人生悲剧,虎妞对祥子的爱有真情真爱的一面,但这种畸形的爱却在客观上伤害了祥子,也造成了自身的悲剧。本文从虎妞的性格特征、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等层面对虎妞这一人物形象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曹晓青 《湖湘论坛》2007,20(6):79-81
文艺复兴是改变欧洲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一次极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在这场历史变革中,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一种新的文学--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文学,以其独有的特质、卓越的成就载入世界文学史.它在反教会旗帜下生长,在反封建的浪潮中发展.它在诸多方面对中世纪教会发起挑战,形成了一整套新的思想和文学创作理念.因此,就这个时期的文学创作而言,这确实是一个"巨人"辈出的时代.  相似文献   

16.
卢凤娥 《传承》2011,(21):64-65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一彪炳千古的文学典型形象受到各个时代人们的广泛喜爱和深深景仰,甚至无限崇拜。作者用铺垫的衬托手法以先声夺人之态,众星捧月地把这位预见和掌握三国鼎立形势的关键人物——诸葛亮介绍给读者。诸葛亮的出场在小说中以人衬为主,景衬为副,运用多种衬托手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相似文献   

17.
传统意义上,作为区别族群的依据,少数民族形象是与现代性相对照的各种传统性的标志。基于仡佬族作家关于本地区的机能文化区域的表述,在此探讨了仡佬族民族形象的建构路径、约束因素与文化调适。认为借助文学虚构等手段,建构起少数族裔民间文化与政治权力之间的互动关系,无疑是一种可行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大学校园里,究竟有多少大学生在谈恋爱?成功率怎样?又有多少大学生已发生过性关系?据专家估计,在当今大学校园中,谈恋爱者占50%,恋爱的成功率为20%,有两性经验学生的比例约为10%。前两项统计比较准确,后一项的数据比较保守。“大学校园的性困惑”已成为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9.
都市文学中的两种“新”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形象模式和特性角度分析了都市文学中的新富人形象和新新人类形象,指出两种形象的产生是都市环境下欲望化叙事的结果,而作家叙事态度的变化则进一步昭示着消费主义、享乐原则对中国文学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男权文化中的女性悲剧——论苏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苏童小说文本入手,细致分析苏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此洞悉苏童小说中女性在男权文化中的生存状态,解读苏童小说中女性对男权的依附意识,可以看出苏童作为男性作家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反思,表现出可贵的对女性生存的探索精神。同时也可看出苏童小说中女性反抗意识的缺失,以及他在透视女性悲剧命运、反思男权文化方面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