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西部欠发达地区来说,振兴和发展中小型企业,更是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关系到整个西部大开发及构建和谐社会战略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而目前该地区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融资难问题,则成为阻碍其发展和壮大的瓶颈。因此,围绕适合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需求,改善和优化对当地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和融资环境,将成为“十一五”期间金融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新论荟萃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转发的国家经贸委《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共分8个方面,25条措施。 意见规定,要“简化中小企业设立审批程序”,减少创业成本,同时要“研究探索中小企业破产与清算的简易程序”,使其退出渠道通畅;特别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要“鼓励社会各类投资者以技术等生产要素投资创办中小企业”;“对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予以有效扶持”。 意见明确了解决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问题的有效途径。“逐步放宽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  相似文献   

3.
实施西部开发战略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典范。西部开发战略是促进西部地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发展西部地区先进文化的迫切要求,西部开发战略集中体现了西部地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部地区“三股势力”的恐怖活动对国家和平、安全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从国际环境、民族宗教、经济文化等方面综述引发西部地区恐怖犯罪之根源,指出遏制、防范和打击西部地区恐怖犯罪的战略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5.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现状我国西部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其贫困状况可以由以下数据说明:1998年我国人均GNP6374元,折合768美元;而西部五省区人均同期GNP4054元,折合488美元。如果根据1998年世界银行设定标准,1997年人均GNP低于785美元以下为低收入国家,那么我国为低收入国家,西部地区更是为低收入的不发达地区。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制度的形成,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猛,西部地区发展迟缓,导致东西地区发展差距在不断地拉大。从表面上看,这种差异是人文、历史和自然环境条件所致,但其根本原因是,东部地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作…  相似文献   

6.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统揽全局,审时度势,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构想而作出的重大决策。西部对于东部是“后发”地区,在利用外资开放开发过程中应以东部为鉴,参照先发地区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乃至国际惯例办事。东部开发之初已交了不少“学费”,换得的经验教训是十分宝贵的,西部完全可以免交或少交同样的“学费”。本文拟就西部大开发中利用外资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作粗浅的  相似文献   

7.
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 ,探索国防军工企业深化改革和提高竞争力的新途径 ;以“军民兼容”的思想为指导 ,搞好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军营绿化”与“生态扶贫”相结合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发展“新疆建设兵团”的垦荒模式 ,实现军队士兵退伍、干部转业安置与西部大开发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大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对于西部地区强农富民奔小康具有特别的重大意义。一、加快城镇化进程是西部地区强农富民奔小康的必由之路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我国西部地区强农富民奔小康的战略选择,具有特别的重大意义。(一)西部地区强农富民奔小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  相似文献   

9.
西部地区属于我国的“欠发达地区”。对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来说,现代经济结构必须是从外部输入,对外开放对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西部大开发应优先开放战略,从而解决目前西部发展动力不足、改革动力不足的问题,以大开放为龙头促进大开发,大发展。  相似文献   

10.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改革作为现阶段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式,在实践中存在两种改革模式:“三集中三到位”和“一枚印章管审批”。通过对西部地区X市开展实地调研,从公众满意度和政府职能转变双重视角出发对比两种模式,进而探讨“一枚印章管审批”同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适配性。分析可得“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模式更适宜在西部地区推广,但需要谋划建立科学机制以实现高效审批和审管联动。  相似文献   

11.
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协调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德明 《理论前沿》2004,(16):42-4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观,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是人类认识自然和认识自身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是对人类几千年发展经验教训的反思。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史,是一部浓缩的生态环境兴衰史,也是整个社会经济随着生态环境的兴衰而兴衰的历史。在从古到今的文明盛衰图卷中,…  相似文献   

12.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企业安全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全生产是企业永恒的主题。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努力实现安全发展。实现安全发展,是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企业履行责任的内在要求,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安全发展,必须不断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基础,从企业实际工作做起。  相似文献   

13.
刚刚闭幕的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今后和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描绘了国家“十一五”发展的宏伟蓝图,振奋人心,催人奋进。全国“两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是贯穿“十一五”规划《建议》全篇的一条红线。科学发展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做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  相似文献   

14.
钻井公司实行HSE管理体系和HSE监理制度,可以有效地提高钻井公司安全管理的整体水平,改进施工现场的表现状况。把实现安全发展、清洁发展的根基定位于全员安全素质的提高上,加强员工安全培训,对安全培训方式进行创新,能够使培训方式生动形象,具有互动性,达到人性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争取人心、汇集力量是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当前,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统战工作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在今年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实现“保增长、促发展、上水平”的任务目标,需要更大限度地动员各方力量、凝聚各方智慧、激发各方活力,形成共识、应对危机、共渡难关。  相似文献   

16.
建设和谐企业是企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任务。物业管理企业在和谐社会体系的构建中应该切实承担好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和谐物业企业建设要突出以人为本,坚持员工第一,为构建和谐物业企业营造浓厚氛围。坚持文化引领,丰富文化内涵,为构建和谐物业企业提供精神动力。理顺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为构建和谐物业企业提供有力保障。创新服务措施,提升服务水平,为构建和谐物业企业提供重要支撑。加强集约经营,注重内涵发展,为构建和谐物业企业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私营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出现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私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青年的参与与贡献,同时,也为青年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契机。本文从分析私营经济发展与青年发展的相关情况入手,指出私营经济发展中一些现实问题对青年发展的不利影响和对青年发展的促进作用,并提出以私营经济发展促进青年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情绪是个体活动的心理背景,了解青少年情绪的发展特点.对提升青少年工作实效、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意义重大。青少年的情绪发展,既体现在情绪波动、心境化、强自尊等内在体验方面,又可从情绪文饰、表情成熟等外在表现看出。  相似文献   

19.
何谓发展?是什么促进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经济增长?法国政治家、教育家阿兰.佩雷菲特在《信任社会》中旁征博引、谈古论今,横跨经济史学、哲学、宗教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批判了机械决定论等经济思想后,提出了研究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发展的比较品性学,通过对文化因素的剖析来证明"以信任为核心的自由"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非物质第三因素"即文化因素是经济发展的理性要求,是内生性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Since 1966 the Ontario government has been elaborating a reg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 Extensive administrative changes have been instituted to facetted the coordination of relevant provincial responsibilities and to obtain local and regional viewpoints in the prepar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plans. In a major policy statement in June 1972, the government introduced several changes in the regional planning process, emphasized the important role to be played by cities, counties and regional governments, especially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plans, and proposed an accelerated program of local government reform. This article, which is based on a larger study, analyses Ontario's reg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 over the first six year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adequacy of the administrative machinery involved, outlines the major changes affecting the program which have been introduced during the just half of p 1972 and offers general conclusions concerning the present adequacy and desired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program. Sommaire. Le gouvemement de l'Ontario élabore un programme de développement régional depuis 1966. Il a entrepris des changements administratifs im-portants pour faciliter la coordination des responsabilités provinciales et pour obtenir les points de we locaux et régionaux nécessaires à la mise au point des plans de développement régionaux. Dans une déclaration de politique de juin 1972, le gouvernement annonça plusieurs modifications apportées au processus de planification régionale, insista sur le rôle important qu'allaient jouer les villes, les comités et les gouvernements régionaux, particulièrement dans la mise en vigueur des plans de développement régionaux, et proposa un programme accéléré de réforme des gouvernements locaux. Cet article, basé sur une étude plus conséquente, analyse le programme de développement régional pendant les six premières années, en s'occupant plus particulièrement de l'efficacité du mécanisme administratif. Il analyse les principaux changements qui ont été apportés au programme pendant les premiers six mois de 1972 et offre des conclusions générales sur son efficacité actuelle ainsi que sur l'orientation que I'auteur voudrait lui voir prendre Bà I'aveni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